ATRP

ATRP

原子轉移自由基聚合(Atom Transfer Radical Polymerization,ATRP)是以簡單的有機鹵化物為引發劑、過渡金屬配合物為鹵原子載體,通過氧化還原反應,在活性種與休眠種之間建立可逆的動態平衡,從而實現了對聚合反應的控制。

發現


1995 年中國旅美博士王錦山博士在卡內基-梅隆(Carnegie-Mellon) 大學做博士后研究時首次發現了原子轉移自由基聚合(Atom Transfer Radical Polymerization,簡稱ATRP),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活性自由基聚合,引起了世界各國高分子學家的極大興趣。這是聚合史上唯一以中國人為主所發明的聚合方法. ATRP是當今高分子化學最前沿學科之一,為2008和2009年度諾貝爾化學獎提名熱門候選之一。
王錦山在比利時攻博期間(1989-1994),得於對活性聚合機理的深刻理解,開始設想將活性陰離子聚合原理,尤其是美國Akron大學Quirk教授提出的陰離子催化的甲基丙烯酸類單體基團轉移聚合(GTP)原理,即生成一個快速轉換的“活性(free ion)-休眠(silyl ketene acetal)”平衡體系,應用到應用更廣泛、商業價值更大的活性自由基聚合中。王博士設想,能否在活性自由基聚合中建立這樣一個類似的“活性(free radical)- 休眠(R-X)”體系快速轉換?什麼是R-X?什麼是催化體系?
一篇發表在美國化學會會刊(JACS)上的用自由基催化的SePh-基團轉移自由基加成反應(ATRA)文章(D. P. Curran,et al,Group Transfer Addition Reactions of Methyl (Phenylseleno)malononitrile to Alkenes,J. Am. Chem. Soc.1994,116,4279)使王博士產生了從自由基催化的SePh- 和 I-ATRA衍變成原子轉移自由基聚合(ATRP)的原始設想。當發現 I- 和 SePh-體系效果不好后,王博士從金屬催化的GTP和ATRA中得到靈感,終於於1994年底,成功地發現第一代ATRP引發催化體系。
就金屬催化的ATRP本身而言,從概念設計,到實驗證明,到ATRP名字及機理提出,均出自王錦山博士。

反應機理


引發劑R-X 與Mnt 發生氧化還原反應變為初級自由基R·,初級自由基R·與單體M反應生成單體自由基R-M·,即活性種.
R-Mn·與R-M·性質相似均為活性種,既可繼續引發單體進行自由基聚合,也可從休眠種上奪取鹵原子,自身變成休眠種,從而在休眠種與活性種之間建立一個可逆平衡.
由此可見,A TRP 的基本原理其實是通過一個交替的"促活—失活"可逆反應使得體系中的遊離基濃度處於極低,迫使不可逆終止反應被降到最低程度,從而實現"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

引發劑


ATRP聚合體系的引發劑主要是鹵代烷,苄基鹵化物,α-溴代酯,α-鹵代酮,α-鹵代腈等,另外也有採用芳基磺醯氯、偶氮二異丁腈等。RX的主要作用是定量產生增長鏈。α-碳上具有誘導或共軛結構的RX,末端含有類似結構的大分子(大分子引發劑)也可以用來引發,形成相應的嵌段共聚物。另一方面,R的結構應盡量與增長鏈結構相似。鹵素基團必須能快速且選擇性地在增長鏈和轉移金屬之間交換。Br和Cl均可以採用,採用Br聚合速率大於Cl。

優缺點


ATRP的優點

⑴適於ATRP的單體種類較多:大多數單體如甲基丙烯酸酯丙烯酸酯苯乙烯和電荷轉移絡合物等均可順利的進行ATRP,並已成功製得了活性均聚物,嵌段和接枝共聚物.
⑵可以合成梯度共聚物:例如Greszta等曾用活性差別較大的苯乙烯和丙烯腈,以混合一步法進行ATRP,在聚合初期活性較大的單體進入聚合物,隨著反應的進行,活性較大的單體濃度下降,而活性較低的單體更多地進入聚合物鏈,這樣就形成了共聚單體隨時間的延長而呈梯度變化的梯度共聚物
⑶適用於眾多工業聚合方法,如本體聚合,溶液聚合,和乳液聚合.

ATRP的缺點

ATRP的最大缺點是過渡金屬絡合物在聚合過程中不消耗,難以提純,殘留在聚合物中容易導致聚合物老化和其他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