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1條詞條名為唐僧的結果 展開
唐僧
唐朝僧人
玄奘(602年-644年/664年),唐朝僧人。出生於河南洛陽近郊,俗名是陳褘。徠
唐僧十八歲出家皈依佛門,經常青燈夜讀,對佛家經典研修不斷,而且悟性極高,二十來歲便名冠中國佛教,倍受唐朝太宗皇帝厚愛。他只身前往天竺學習佛法,跟隨過許多有名的僧人,他停留過的寺宇包括當時有名的佛教學習中心-那爛陀寺,之後並將當地的約657部佛經帶回中土。
唐僧:俗家姓陳,乳名江流,法名玄奘,唐朝第一高僧,所以被人們稱為唐僧。
西行取經時,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賜法名三藏。
幼年出家玄奘家貧,父母早喪。
13歲出家,之後遍訪佛教名師,先後從慧休、道深、道岳、法常、僧辯、玄會等學《攝大乘論》《雜阿毗曇心論》《成實論》《俱舍論》以及《大般涅盤經》等經論,造詣日深。因感各派學說紛歧,難得定論,便決心至天竺學習佛教。
貞觀元年(627)玄奘結侶陳表,請允西行求法。但未獲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決心已定,乃“冒越憲章,私往天竺”,始自長安神邑,終於王舍新城,長途跋涉五萬餘里。
唐僧
貞觀二年正月玄奘到達高昌王城(今新疆吐魯番縣境),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禮遇。后經屈支(今新疆庫車)、凌山(耶木素爾嶺)、素葉城、迦畢試國、赤建國(今蘇聯塔什干)、颯秣建國(今撒馬爾罕城之東)、蔥嶺、鐵門。到達貨羅國故地(今蔥嶺西、烏滸河南一帶)。南下經縛喝國(今阿富汗北境巴爾赫)、揭職國(今阿富汗加茲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國(今阿富汗之巴米揚)、犍雙羅國(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連的阿富汗東部一帶)、烏伏那國(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區),到達迦濕彌羅國。在此從僧稱(或作僧勝)學《俱舍論》、《順正理論》及因明、聲明等學,與毗戌陀僧訶(凈師子)、僧蘇伽蜜多羅(如來友)、婆蘇蜜多羅(世友)、蘇利耶提婆(日天)、辰那羅多(最勝救)等討信紙佛學,前後共2年。以後,到磔迦國(今巴基斯坦旁遮普)從一老婆羅門學《經百論》、《廣百論》;到至那仆底國(今印度北部之菲羅茲布爾地方)從毗膩多缽臘婆(調伏光)學《對法論》、《顯宗論》;到闍爛達羅國(今印度北部賈朗達爾)從旃達羅伐摩(月胄)受《眾事分毗婆沙》;到窣祿勤那國(今印度北部羅塔克北)從闍那多學《經部毗婆沙》;到秣底補羅國(今印度北部門達沃爾)從蜜多犀納受《辯真論》、《隨發智論》;到曲女城(今印度恆河西岸之勒克)從累縭耶犀納學《佛使毗婆沙》、《日胄毗婆沙》。貞觀五年,抵摩揭陀國的那爛陀寺受學於戒賢。
玄奘徠在那爛陀寺歷時5年,備受優遇,並被選為通曉三藏的十德之一。前後聽戒賢講《瑜伽師地論》《順正理論》及《顯揚聖教論》《對法論》《集量論》《中論》《百論》以及因明、聲明等學,同時又兼學各種婆羅門書。
歷游五印貞觀十年玄奘離開那爛陀寺,先後到伊爛缽伐多國(今印度北部蒙吉爾)、薩羅國、安達羅國、馱那羯碟迦國(今印度東海岸克里希納河口處)、達羅毗荼國(今印度馬德拉斯市以南地區)、狼揭羅國(今印度河西莫克蘭東部一帶)、缽伐多國(約今克什米爾的查謨),訪師參學。他在缽伐多國停留兩年,悉心研習《正量部根本阿毗達磨論》及《攝正法論》、《成實論》等,然後重返那爛陀寺。不久,又到低羅擇迦寺向般若跋陀羅探討說一切有療三藏及因明、聲明等學,又到杖林山訪勝軍研習唯識抉擇、意義理、成無畏、無住涅盤、十二因緣、莊嚴經等論,切磋質疑,兩年後仍返回那爛陀寺。此時,戒賢囑玄奘為那爛陀寺僧眾開講攝論、唯識抉擇論。適逢中觀清辨(婆毗呔伽)一系大師師子光也在那裡講《中論》、《百論》,反對法相唯識之說。於是玄奘著《會宗論》三千頌(已佚),以調和大乘中觀、瑜伽兩派的學說。同時參與了與正量部學者般若多的辯論,又著《制惡見論》一千六百頌(已佚)。還應東印迦摩縷波國(今印度阿薩姆地區)國王鳩摩羅的邀請講經說法,並著《三身論》(已佚)。
接著與戒日王會晤,並得到優渥禮遇。戒日王決定以玄奘為論主,在曲女城召開佛學辯論大會,在五印18個國王、3000個大小乘佛教學者和外道2000人參加。當時玄奘講論,任人問難,但無一人能予詰難。一時名震五印,並被大乘尊為“大乘天”,被小乘尊為“解脫天”。戒日王又堅請玄奘參加5年一度、歷時75天的無遮大會。會後歸國。
回國譯經貞觀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返祗長安。史載當時“道俗奔迎,傾都罷市”。不久,唐太宗接見並勸其還俗出仕,玄奘婉言辭謝。爾後留長安弘福寺譯經,由朝廷供給所需,並召各地名僧20餘人助譯,分任證義、綴文、正字、證梵等職,組成了完備的譯場。同年五月創譯《大菩薩藏經》20卷,九月完成。
貞觀二十年正月,玄奘譯出無著《顯揚聖教論》20卷;並口述由辯機筆受完成《大唐西域記》。同年尚譯出《解深密經》、《因明入正理論》,推進了因明在中國的發展,嗣又奉敕將《老子》、《大乘起信論》譯作梵文,傳於印度。二十二年五月譯出《瑜伽師地論》100卷,並請太宗作經序。十月,譯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不久,大慈恩寺落成,玄奘遂奉敕入住任上座,並悉心從事翻譯佛經。永徽三年(652),奏請建塔以安置經像,經高示敕許,乃於大慈恩寺西院營建雁塔。玄奘“親負簣畚,擔運磚石,首尾二周(年),功業始畢”。
顯慶三年(658)移居西明寺,因常為瑣事所擾,遂遷居玉華寺,致力譯經。顯慶五年,始譯《大般若經》。此經梵本計二十萬頌,卷帙浩繁,門徒每請刪節,玄奘頗為謹嚴,不刪一字。至龍朔三年(663)終於譯完這部多達600卷的巨著。此後,玄奘深感身心日衰,及至麟德元年(664),譯出《咒五首》1卷后,遂成絕筆。同年二月逝世。據載,玄奘前後共譯經論75部,總計1335卷。所譯之經,後人均稱為新譯。
主要學說①五種姓說。進一步發揮了印度戒賢一系五種姓說,即把一切眾生劃分為聲聞種姓、緣覺種姓、如來種姓、不定種姓、無種姓。認為根據人的先天素質可以決定修道的結果。玄奘在此總賅印度諸家的學說,對五種姓說作了系統的闡述。②唯識論。玄奘及其學派主張,世界上的一切(包括人類的自我)皆非獨立存在的,而是由人們的意識變現出來的,即所謂“唯識所變”。最根本的意識稱作“阿賴耶識”,是世界各種事物、現象的一切“種子”,是宇宙的本源。③因明。因明在印度瑜伽學系中就十分發達。世親之後,經過陳那和護法的發展,因明和唯識學說就緊密地結合。玄奘在此基礎上又有新的發展。他在印度提出了“真唯識量”。回國以後,除翻譯了因明的主要著作外,並對因明辯論、論證的性質作了精細的發揮,深化了因明立量的方法,又地立破的理論進行了精細的分析。
玄奘畢生致力於佛教事業,共事迹多見於《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續高僧傳·玄奘傳》。研究玄奘一派學說的重要著作,除《成唯識論》外,有“唯識三大部”,即窺基的《成唯識論述記》、慧沼《成唯識論了義燈》、智周《成唯識論演秘》。玄奘所撰的《大唐西域記》,為研究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以及中亞等地古代歷史地理之重要資料。歷代民間廣泛流傳其故事,如元吳昌齡《唐三藏西天取經》雜劇,明吳承恩《西遊記》小說等,均由其事迹衍生。
小說《西遊記》,吳承恩所作
唐僧――唐朝人,名為陳諱,法名陳玄裝,是師徒四人的師傅。他心地善良,經常把能分辨是非的孫悟空冤枉,總是把妖怪當成好人解救出來。不過他意志堅定,一心向佛,不畏艱難險阻,最終經歷九九八十一難,帶領三個徒弟取得真經。
時間 | 影視名稱 | 扮演者 |
1986年 | 《西遊記》 | 徐少華、遲重瑞 |
1956 | 劉少文 | 顧文宗執導電影《西遊記》 |
1960 | 筱昌順 | 紹劇《孫悟空三打白骨精》 |
1962 | 關海山 | 楊江執導電影《紅孩兒》 |
1966 | 何藩 | 何夢華執導香港邵氏電影《西遊記》 |
1966 | 何藩 | 何夢華執導香港邵氏電影《鐵扇公主》 |
1967 | 何藩 | 何夢華執導香港邵氏電影《盤絲洞》 |
1968 | 何藩 | 何夢華執導香港邵氏電影《女兒國》 |
1975 | 鄧珏人 | 張徹執導香港邵氏電影《紅孩兒》 |
1978 | 夏目雅子 | 日本電視劇《西遊記》 |
1986 | 胡雯倩 | 楊潔執導電視劇《西遊記》 |
汪粵 | ||
徐少華 | ||
遲重瑞 | ||
蔡遠航 | ||
王磊 | ||
1993 | 宮澤理惠 | 日本電視劇《西遊記》 |
1995 | 羅家英 | 劉鎮偉執導電影《大話西遊》 |
1996 | 江華 | 香港TVB電視劇《西遊記》 |
1998 | 江華 | 香港TVB電視劇《西遊記貳》 |
2000 | 徐少華 | 楊潔執導電視劇《西遊記續集》 |
遲重瑞 | ||
2000 | 黃海冰 | 李源執導電視劇《西遊記後傳》 |
2002 | 梁漢文 | 張衛健主演電視劇《齊天大聖孫悟空》 |
2005 | 謝霆鋒 | 劉鎮偉執導電影《情癲大聖》 |
2006 | 深津繪里 | 日本電視劇《西遊記》 |
2006 | 苗海忠 | 錦源執導電視劇《紅孩兒》 |
2007 | 深津繪里 | 日本電影《西遊記》 |
2008 | 張陽 | 餘明生、吳國棟執導《魔幻手機》 |
2009 | 天亮 | 餘明生執導電視劇《寶蓮燈前傳》 |
2010 | 陳司翰 | 程力棟執導電視劇《西遊記》 |
2011 | 徐震 | 范小天、譚銘執導電視劇《春光燦爛豬九妹》 |
2011 | 聶遠 | 張紀中版電視劇《西遊記》 |
2013 | 文章 | 周星馳執導電影《西遊·降魔篇》 |
2014 | 肖旭 | 樂視自製網路劇《沙僧日記》 |
2015 | 陳柏霖 | 易小星執導電影《萬萬沒想到》 |
2016 | 馮紹峰 | 鄭保瑞執導電影《西遊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 |
2017 | 吳亦凡 | 周星馳監製、徐克執導電影《西遊·伏妖篇》 |
2017 | 尹正 | 劉鎮偉、朱銳斌執導網劇《大話西遊之愛你一萬年》 |
2018 | 馮紹峰 | 鄭保瑞執導電影《西遊記·女兒國》 |
2019 | 段智文 | 潘禮平執導電視劇《天真派西遊記》 |
大雁塔
大雁塔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南郊慈恩寺內,是全國著名的古代建築,被視為古都西安的象徵。相傳是玄奘大法師從印度(古天竺)取經回來后,專門從事譯經和藏經之處。因仿印度雁塔樣式的修建故名雁塔。由於後來又在長安薦福寺內修建了一座較小的雁塔,為了區別,人們就把慈恩寺塔叫大雁塔,薦福寺塔叫小雁塔,一直流傳至今。大雁塔平面呈方形,建在一座方約45米,高約5米的台基上。塔七層,底層邊長25米由地面至塔頂高64米。塔身用磚砌成,磨磚對縫堅固異常。塔內有樓梯,可以盤旋而上。每層四面各有一個拱券門洞,可以憑欄遠眺。長安風貌盡收眼底。塔的底層四面皆有石門,門桅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傳為唐代大畫家閻立本的手筆。塔南門兩側的磚龕內,嵌有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書的《大唐三藏聖教序》和《述三藏聖教序記》兩塊石碑。唐末以後,寺院屢道兵火,殿宇焚毀,只有大雁塔巍然獨存。
另一說,大雁塔建於唐高宗永徽三年,因坐落在慈恩寺內,故又名慈恩寺塔。慈恩寺是唐貞觀二十二年(648)太子李治為了追 念他的母親文德皇后而建。大雁塔初建時五層,表面磚砌,土心,後來塌毀,重建時為十層,唐武則天長安年間(701—704年)改建成為樓閣式的青磚塔,七層,平面呈正方形,由塔基和塔身兩個部分組成。塔基邊長48米,高4.2米,其上是塔身,邊長25米,高59.9米,塔基和塔身通高64.1米。塔身各層壁面都用磚砌扁柱和闌額,柱的上部施有大斗,並在每層四面的正中開闢磚券的大門。塔內的平面也呈方形,各層均有樓板,設置扶梯,可盤旋而上至塔頂。明代在塔外包砌一層厚磚,磨磚對縫,堅固異常。大雁塔初建時為磚表土心五層方塔,后改造為七層方形樓閣式,唐大曆年間再改為十層,到明代,又以磚面加砌唐塔之外。現塔身通高64米,每層為仿木結構,底層門楣有精美的線刻佛像,西門楣為阿彌陀佛說法圖,圖中刻有富麗堂皇的殿堂。塔底層南門內的磚龕里,嵌有兩通石碑:《大唐三藏聖教序》和《大唐三藏聖教序記》,都是由唐代著名的書法家褚遂良書寫的,字體清秀瀟灑,是唐代的兩通名碑。西面石門楣上有唐刻建築圖案和佛像等線刻畫,畫面布局嚴謹,線條遒勁流暢,傳說出自唐代著名畫家閻立本和尉遲乙僧之手,是研究中國古代建築的重要資料。大雁塔在唐代就是著名的遊覽勝地,因而留有大量文人雅士的題記,僅明清時期的題名碑就有二百餘通。至今,大雁塔仍是古城西安的標誌性建築,也是聞名中外的勝跡。國務院於1961年頒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唐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