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煙

戰爭名詞

狼煙,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láng yān,是中國古代邊防兵發現敵情發信號時在烽火台點燃的煙火,但不是燃燒狼糞而發出的煙火。

正文


簡介
狼煙[戰爭名詞]
狼煙[戰爭名詞]
狼煙即烽火,古代中國邊境的士兵為了及時的傳遞敵人來犯的信息,峰火台上的點燃釋放的煙霧,可以看的很遠,一個峰火台接一個峰火台的點下去,敵人來犯的消息就傳的非常快。

軍事名詞


雖稱之為“狼煙”,實際卻不是以狼糞為原料,若以狼糞為燃料,很難收集到大量的狼糞,並且狼糞燃燒時冒出的煙也不是直直地上升的。
烽火到底用的什麼燃料?用的是柴薪。荒漠上生長著胡楊、紅柳羅布麻芨芨草、白茨、駱駝草甘草、旱蘆葦、梭梭等,這些都可 做燃料。河西各地文博部門從烽火台上下收集到的烽薪是不少的,有的烽薪還保留著明顯的燃燒痕迹。嘉峪關市長城博物館就有這樣的烽薪展品。。

古代解釋

唐朝-段成式《酉陽雜俎》:“狼糞煙直上,烽火用之。”北宋-陸佃《埤雅》中:“古之烽火用狼糞,取其煙直而聚,雖風吹之不斜”。北宋-錢易云:凡邊疆放火號,常用狼糞燒之以為煙,煙氣直上,雖烈風吹之不斜。烽火常用此,故謂‘堠’曰‘狼煙’也。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狼腸直,故邊塞以狼矢為煙。明朝-戚繼光《紀效新書》卷十七《守哨篇-草架法》云:“伏覩祖宗墩法舉狼煙,南方狼糞旣少,煙火失制;拱把之草,火燃不久,十里之外,豈能目視!”唐朝-李筌《太白陰經》載,烽火台上須置“炮石壘,水停,水瓮,生糧,乾糧,麻蘊,火鑽,火箭,蒿艾,狼糞,牛糞” 《武經總要》載宋代制度亦於烽台上“安火筒,置水罌,乾糧,麻蘊,火鑽,蒿艾,狼糞,牛羊糞”另外,古代的狼很多,從戚繼光的文獻里,可以看出,明朝時北方的狼還很多。
再有,有學者說在烽火台的灰燼中沒有發現狼糞這個很正常,烽火台上的人要吃飯,而中國在歷史文獻中沒有燒狼糞做飯的記錄,畢竟吃飯比燒狼煙的機會要多些,即使燒一次,也應該會被清理掉,烽火台在近代燒狼煙的機會不多。唐代《烽式》規定:烽煙傳遞速度“一晝夜須行二千里”,假如以十里一個烽火台,兩千里內二百個烽火台來算:一個烽火台僅用十斤狼糞,這次信息傳遞就需要兩千斤狼糞,而一匹飽食終日的狼一天也最多兩泡糞(拉稀除外),一泡糞不足三十克,一個星期的干糞量不足一斤,而且散落漫山遍野不易收集。若守著一匹狼,一泡不落一個月的收集也僅僅三斤多,如果要收集兩千斤狼糞,至少需要六百六十六匹狼紀律嚴明保障有力,一個月的“愛國糞”全部充公上繳,才夠一次烽火之用!征“軍糞”比征“軍糧”更要軍需處長的命,而古時烽燧遍布全國,這根本是不可能完成。

歷史由來


狼煙是兩千年來讓華夏人民望煙喪膽的,又有“烽火戲諸侯”、“狼煙四起”的成語典故。
在辭典中,狼煙是用狼糞燒出來的煙。然而,燒狼糞就像是燒羊毛氈,冒出的煙是淺棕色的,比乾柴堆冒出的煙還要淡。當狼糞下的乾柴燒成了大火,狼糞也終於全部燒了起來,最後與乾柴一起燒成了明火,連煙都看不見了,哪有衝天的黑煙?就是連衝天的白煙也沒有。古代烽火台上的所謂狼煙,絕不可能是用狼糞燒出來的煙。那種衝天的煙,完全可以用乾柴加濕柴在加油脂燒出來的,就是燒半濕的牛糞羊糞也能燒出濃煙來,而濕柴、油脂、半濕的牛羊糞要遠比狼糞容易得到。狼煙是用狼糞燒出來的權威和流行說法,純屬胡說八道欺人之談,是膽小的華夏和平居民嚇唬自己的鬼話。
既然狼煙肯定不是狼糞燒出來的,那麼古代烽火台上燃起的衝天濃煙為什麼叫做狼煙呢?狼煙這兩個字確實具有比狼群更可怕的威嚇力和警報作用,而狼煙肯定與狼有關。狼煙難道就是警報“狼來了”的濃煙?長城絕對擋得住草原狼群,而“狼來了”這三個字中的“狼”,實際上不是草原狼群,而是打著狼頭軍旗的突厥騎兵;是崇拜狼圖騰、以狼為楷模,具有狼的戰略戰術、狼的智慧和兇猛性格的匈奴、鮮卑突厥、蒙古等等的草原狼性騎兵。草原人從古自今一直崇拜狼圖騰;一直喜歡以狼自比,把自己比作狼,把漢人比作羊;一直憑以一檔百的豪氣藐視農耕民族的羊性格。而古代華夏農耕民族也一直將草原騎兵視為最可怕的“狼”。“狼煙”的最初本意應該是“在烽火台上點燃的、警報崇拜狼圖騰的草原民族騎兵進犯關內的煙火信號” 。“狼煙”與狼糞壓根兒就沒有一點關係。
普天之下,鼠怕貓,羊最怕狼。將“狼煙”作為最恐怖的草原民族進攻的象徵,暴露出漢民族的羊性或家畜性的性格本質。自從滿清入關以後,由於游牧的滿族熱愛草原,懂得草原,因而暫時彌合了草原與農耕的矛盾,狼煙漸漸消散。但是草原文明與農耕文明的深刻矛盾並沒有解決。不懂草原的漢人重新立國以後,狼煙徹底熄滅了,可是農耕民族墾荒燒荒的濃煙卻向草原燃燒蔓延過去。這是一種比狼煙更可怕的戰爭硝煙,是必自毀長城更愚蠢的自殺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