鐺鐺車

鐺鐺車

鐺鐺(dangdang)車是老北京(北平)對有軌電車的稱呼。因為它的車頭掛了一隻銅鈴鐺,司機只要一踩腳下的踏板,鈴鐺便會發出“鐺鐺”的聲響,提醒行人閃避車輛。

這也算是北京第一代現代化交通工具。1966年,前門有軌電車停運。2009年1月1日,改造后的新前門大街按照計劃鋪設了有軌電車的鐵軌,使消失了50年之久的“鐺鐺車”重新開通。

2014年9月28日,北京首條仿古“鐺鐺車”為形式的旅遊觀光線開通運營。該線路將執行單一票制,票價十元,一卡通刷卡有效,線路開通初期刷卡乘車五折優惠。

以前門、天安門、故宮為基線的北京仿古“鐺鐺車”2線將於3月18日開通運營。

歷史沿革


艱難開端

鐺鐺車時隔40餘年重回北京前門大街
鐺鐺車時隔40餘年重回北京前門大街
歷史上,北京的第一條有軌電車於1924年12月17日在前門正式通車。當時,共有10輛有軌電車往返於前門至西直門之間。因為電車頂上的接線設備和電車行駛中發出的聲音,老百姓也把有軌電車叫“摩電車”或“鐺鐺車”。前 門有軌電車最早採用法國樣式,之後也用過日式和國產電車。1966年5月6日,隨著從北京體育館駛向永定門火車站的最後一條有軌線路的停駛,運行北京長達42年的有軌電車終於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其實,北京完全可以成為中國第一個擁有有軌電車的城市,而鐺鐺車多災多難的命運也正是從剛剛冒頭的那一刻開始的。伴隨著1897年北京馬家堡火車站的建成,1899年德國西門子公司從這裡向永定門修建了一段有軌電車線網及軌道,甚至連有軌電車都已經配備到位。然而,沒等它見到20世紀的曙光,1900年,義和團的斧頭便砸向了這段剛剛落成的網軌。頃刻間,中國第一批現代化有軌電車蕩然無存。

入駐北京

之後,幾經挫折,中國第一批有軌電車的通車運營終於在1906年被天津搶了先,以後幾年,上海、大連的有軌線路也紛紛竣工運營。直到1924年12月17日,歷經多方舉步維艱,繞過商戶鬧事,躲過人力車夫抗議,克服多少坎坷與干擾,北京終於也迎來了有軌電車隆重的通車典禮。典禮舉行的地點正是在前門。

蓬勃發展

開通之初,10輛“現代化”的“龐然大物”,整日里叮叮噹噹地穿行於北京城內,對於汽車都沒見過幾輛的老百姓實在是個新鮮事。相對於人們早已習以為常的人力車、畜力車,有軌電車畢竟載客多、速度快,一時間影響到原本就很艱難的人力車夫的生意。北京的人力車夫終於爆發了以工會為組織的示威大遊行。這些就快不能養家糊口的人們或毀鋼軌掘道岔,或拆站亭砸機車,或在電車兩線之間拋鉛絲造成短路,或把送電線路的隔電瓷瓶當做靶子……本來線路就少、車況就差的有軌電車哪裡經得起這樣的損毀與折騰,幾次下來,電車公司“元氣”大傷,而最終受到影響的還是乘客。有打油詩道:“站頭等車二三時,兩眼望穿脖梗直。為省金錢六七角,如似嬰兒盼奶吃。”這首詩正是當時等車的真實寫照。

車況規模


基本規模

鐺鐺車
鐺鐺車
1924年12月,北京開通了前門到西直門的1路有軌電車,共設14站,全長7公里,配車10輛。這是北京第一條供城市居民乘坐的公交線路,在往後的時間裡,一直到解放前,北京的有軌電車線路發展到7條,車的保有量達到103輛。有軌電車作為當時的新生事物和先進交通工具,對舊北京的經濟、文化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對市民生活條件的改善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京城百姓出門辦事都喜歡乘坐有軌電車,並親切地稱其為“鐺鐺車”。因車一開起來,司機腳下就會踩著一個鈴鐺,發出叮叮鐺鐺的響聲。有些車的鈴鐺掛在司機的頭上方,一有情況,司機就用手搖動鈴鐺,清脆的鈴聲大老遠就能聽見。“鐺鐺車”特有的隆隆的“磨電”聲和悅耳的叮噹聲,至今讓老北京人十分懷念。

車身設計

按照電車公司最初設計,機車、拖車的車身在國內製造,由裕信營造廠承辦,車盤是向法國公司購買。車身與車盤在國內組裝,這些電車從1924年陸續投入使用。北京有軌電車使用的法國車輛型號是標準21E型,機車車身長9.42米,寬2.1米,高3.17米,標準定員52人,2軸4輪,制動方式為手閘。拖車車身長8米,寬2.1米,高3.06米,標準定員47人。這種車型從1924年起,到1950年底,始終是北京有軌電車的主要車型。不過有軌電車司機駕駛方法和現今的可不一樣,他們那時要站著駕駛,一天下來腿都不會打彎兒了。

優勢缺點

這些電車雖然是從法國引進,但型號落後,質量低劣,使用十分不方便,且極易損壞,比如車門夏季用鐵柵門,冬季用雙摺木門,乘客稍擠就關不上了。最初,有軌電車車身為木製結構,座椅是一塊木板,簡陋又不舒適。民國二十九年,對車輛改良,座椅改用漆布,椅子中間用舊棉及滑秸等做椅墊,並將原裝的藤拉手改為皮條及化學磁圈,車內外增加電燈照明。

路線

“鐺鐺”車基本上都是穿越城市最繁華地區,所以“鐺鐺”車的開通,還引起一件大事,由於“鐺鐺”車所過之處要鋪設鐵軌,架設電線,有軌電車運行線路要經過繁華的東單牌樓和西單牌樓時,由於這兩座牌樓年久失修,勢將傾毀,與電車工程之間有殊多窒礙,電車公司就以安全為由,1923年要求拆除東、西單牌樓。獲得批准后,於1923年7月拆卸東單牌樓,10月拆卸西單牌樓。本打算拆后改建,沒想到拆時容易,建時難。最後竟以此處為交通要衝,車馬日繁,無重建牌樓之必要而不了了之。重建牌樓的資金,也被電車公司用於購置車輛了。

第一代

50年前的鐺鐺車月票
50年前的鐺鐺車月票
1921年,北洋政府組建電車公司。經過三年的施工,第一條有軌電車線路於1924年12月18日正式開通。這條路線從西直門經新街口――西四――西單――天安門到前門。全長約9公里。后延長到天橋。
這趟電車開通時曾遭到眾多人力車夫的抵制,經過一番波折才得以平息。以後又陸續開通了幾條有軌電車。為了方便不認字的市民乘車。那時的路牌分別使用不同的顏色。最先開通的1路是紅牌。以後陸續開通的二路(黃牌)從天橋,前門,東單東四北新橋。三路(藍牌)從東四,東單,中山公園,西單至西四。四路(白牌)從北新橋,地安門至太平倉。五路(綠牌)從宣武門,中山公園至崇文門。六路(黑牌)從崇文門,瓷器口,水道子,過街樓,珠市口虎坊橋,至和平門(后改至菜市口)。車輛最多時超過100輛。
雖然當時電車行駛的速度只有15至20公里,但比起馬車還是快的多。有軌電車的出現,開始了北京公共交通向現代化邁進的歷史。

交通特色


售票員的喊聲
1950年6月,鐺鐺車上的第一批女售票員
1950年6月,鐺鐺車上的第一批女售票員
車上的服務員,如:司機、售票員,有的還上來查票員,可沒有女性,都是男性。身穿藍布制服,頭戴藍色加沿帽子。機車上兩個售票員,拖車上一個售票員。機車有前後車,拖車中間一個門。機車是後門上前門下,拖車是先下後上,秩序井然。其餘各路都是一個機車。
售票員在肩頭上挎一個黃色皮袋子。銅元、銅元票、毛票都放在裡邊。他們賣的車票,各段有各段的顏色,放在票板上,用紅藍銅筆一畫,交給乘客。
坐鐺鐺車,車來就上。不久售票員便會到你面前,拿錢賣票。不管多擠的電車,賣票的挎個大錢兜子,總在人群里擠來擠去。沒有現今的公車的服務員舒服,坐著賣票。電車的車場,南場在崇文門外磁器口東。過去此地比較空曠,自從電車設場在此,也逐漸興旺起來,北場在西直門大街路北。從前電車上的售票員不但能說,而且有禮貌,態度也好。有上年歲的老頭兒、老太太,他馬上攙上一把,扶到車上:“哪位?讓個座兒,給老者坐?歲數大的人,站不住啊!”每到一站,售票員老早就喊:“王府井燈市口!”每站開車前:“還有下的沒有?燈市口!”假若是外地人來,坐鐺鐺車,若對售票員說:“我要到前門大街下車,我沒來過,到站,請勞駕告訴我。”等到前門站的時候,售票員會告訴他:“前門到啦!剛才那位,下車吧!”
從前的電車上,很少乘客都擠在門口兒,讓裡邊空著許多,是售票員隨時維持車裡秩序。每一路車在機車前上頂都有個木牌標明哪一路,在司機上面有一塊一尺多長、四寸寬的玻璃小閣,如第二路向北開,標有北新橋三個字,如開往天橋,司機舉手一搖就搖天橋兩個字,回場車有回場兩字。每天早晨五點半出場,下午晚間十點半以後回司機和售票員都很艱苦,每天早班在夜間二三點就得步行到場,回廠後步行回家。那時是沒有接送員工上下班的班車。
查票員又稱稽查員。高級查票員是毛料制服,袖口分等級,有一道或二三道紅線。在車開行時候,中途上來查票。

時代變遷


解放后我國設計的52式8輪有軌電車
解放后我國設計的52式8輪有軌電車
舊北京的電車是私營,名為北平電車股份有限公司。“七七事變”后,在敵偽統治下,由於物價上漲,電車公司入不敷出,車輛損毀,無力修理,車輛也已陳舊。偽北京市政府曾貸款救濟,由日本購進機車數輛。
抗戰勝利后,在國民黨統治的三年中,官兵坐車不買票,物價飛漲。電車公司員工無法開支,靠向銀行貸款維持。車輛老舊,無力修復。直到1948年,全市電車日出車僅有幾輛,而且擁擠不堪。老幼婦孺很難擠上,青年人都從窗口進入。拖車後邊有人,車頂也有人。這時電車公司,就要倒閉了。
解放后,北京市政府開始恢復市區交通,召回離場員工,日夜搶修車輛。電車公司恢復了新貌,日出車達百輛,並把第二路由北新橋延長到東直門。修造廠工程師們對以前進口的8輪車進行分析,取其所長,設計成功52式8輪有軌電車。這種車與法國車的不同之處是車身更長,為12米,寬和高也有所增加,標準定員數也增加至70人。司機是坐姿駕駛。這種型號電車行車更平穩,震動小,有6個車門,一級踏步低,乘客上下方便。
有軌電車最初時車身是棕色的,從民國二十五年開始,逐步將車身改為綠色。解放后,除8輪有軌電車外,其他的車身均改為下半部棕色,上半部米黃色。新研製成功的52式8輪有軌電車的車身顏色則是上部為米黃色,下部為深紅色,顏色鮮艷的有軌電車伴隨著“鐺鐺”的聲音,穿梭在城市間,形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1950年3月6日,根據蘇聯專家的建議,北京開闢真正的環路車,左右環對開,左環:由平安里經西單、東單、北新橋、地安門返平安里,右環方向相反。
環路車1959年3月10日停駛。1956年7月10日為配合迎接新中國成立10周年的建設工程,新開闢第八路,由西直門經西四、西單、司法部街、前門、天橋一巷、紅橋至北京體育館,第八路1958年10月4日停駛。
由於都市建設發展的需要,市內有軌電車更換了無軌電車,鐺鐺車的鈴聲從此便消失了很長一段時間。

電車現狀


重回前門

改造后的新前門大街
改造后的新前門大街
奧運會前夕,北京市對前門大街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再現了上世紀30年代老北平前門大街鼎盛時期的風貌。除了恢復有軌電車之外,正陽橋五牌樓依照文字和歷史照片記載在原址上進行了原貌復建,大街兩側的很多老字號正在恢復歷史上由狀元或者皇帝提的牌匾。同時,九尺寬的白石御道也再現前門大街中央。
如今的鐺鐺車復原了老式電車的結構形式,一次充電空載可運行16公里,循環充放電次數可達5萬次以上,同時也告別了車上長長的“辮子”,也不用再載桿拉線,而現留存車身上方的兩條短“辮子”是裝飾性的遺存。
新鐺鐺車還採用了多項人性化的設計,比如為了方便乘客乘車時收看新聞、時事,安裝了移動電視;為了方便殘疾人上下車,加裝了輪椅渡板,設置了殘疾人席和殘疾人扶手;為了降低車內噪音,地板採用了新型環保材料-泡沫鋁地板。
這兩輛車的名字分別叫“前門一號”和“前門二號”。在全長840米的軌道行駛單程不到10分鐘。啟動後設珠市口站,在月亮灣處兩條“八”字型軌道分別向東西轉彎,是專門維修用的軌道,軌道採用了樹脂固定技術。電車未在珠市口站停車,每次運行只走全程,中途不停車。
北京有資格駕駛此車者只有7人,兩位為交警部門教官,5位為天街公司駕駛員。車票價定為20元人民幣。經區政府批准,0號車票由崇文區檔案館收存,1號票由前門歷史博物館收存,啟動之日售票從2號票開始。鐺鐺車運營的時間為早9時至晚10時,冬季至晚9時。

正式運營

新鐺鐺車:前門二號
新鐺鐺車:前門二號
2014年9月28日,北京首條仿古“鐺鐺車”為形式的旅遊觀光線開通運營。本次開通的旅遊觀光線車輛採用純電動空調車型,車長12米,高3.45米,車輛的外觀、內飾和駕駛員的著裝都全部按照1924年北京第一條有軌電車仿造而成,除了少了一條鐵軌、一根“大辮子”,可以說原汁原味地還原了鐺鐺車的原貌。旅遊觀光線的每部車上都配備了雙語講解員,利用中英文兩種語言向遊客介紹沿途的著名景點和歷史。
該線路將執行單一票制,票價十元,一卡通刷卡有效,線路開通初期刷卡乘車五折優惠。該項目以“鐺鐺車”為載體,把北京公交90年的歷史與古都文化風貌有機融合,呈現在遊客面前,在為遊客提供旅遊景區交通服務的同時,也為遊客提供一個全新的觀光體驗項目,向國內外遊客展現北京的古老文化和現代文明。
2014年10月3日,國慶長假期間,北京首條仿古旅遊觀光車鐺鐺車受到遊客歡迎,“十一”首日客流量突破2000人次。12部車輛全部投入運營,全日運送遊客超過2000人次。一些外國乘客還通過與講解員的對話,學習中國語言,了解中國文化。
2015年3月18日,“鐺鐺車”2線,將正式運行。

觀光路線

觀光線以北京城市中軸線為基線設計,從永定門城樓出發至故宮神武門作環形運營,途經天壇、老北京天橋演藝區、前門商業老字號聚集區和天安門廣場、故宮博物院、北海等20餘處著名景點,把老北京千年的歷史與皇城文化濃縮在短短的旅途中。
以前門、天安門、故宮為基線的北京仿古“鐺鐺車”2線總長約10公里,全程設站15處。乘客坐上觀光車,可以遊覽天安門周邊10餘處著名景點。

歷史典故


在老北京居民的嘴裡,有軌電車被稱為鐺鐺車,發音為“dangdang”,尾綴是北京土話的兒化音。因為老北京的街道狹窄,有軌電車又多在繁華商市區行駛,軌道上有時經常有身挑肩扛的人佔道走路,站立駕車的司機,不斷地用腳底踩動鈴鐺,發出鐺鐺聲,以提醒行人和其他車輛避讓。銅鈴的響聲就如同當今的汽車喇叭的作用。老百姓以聲取意,眾口一詞,終至約定俗成,相沿成習,便用鐺鐺車當做有軌電車的代名詞了。所以1936年出版的《國語詞典》中,專門列出“鐺鐺車兒”詞條,正式的解釋即“電車之俗稱”;1985年出版的《北京方言詞典》里,也還保留了這個詞條和釋義。
老太太上電車——你先別吹
掛票乘客
掛票乘客
當時哈德門(崇文門)至菜市口的6路是單軌,只在每個車站設雙軌,供兩車相會時錯車用,但弄不好就會發生令人啼笑皆非的“頂牛”場面。水道子至橋灣之間有一小段彎路,司機不易看到對面的來車,故兩車在同一軌道上相遇的情況時有發生。若遇到此種情況,兩車司機趕緊剎住車,相視一笑,然後距站較近的那輛車再倒回車站去。好在有軌電車兩頭都有啟動裝置,前進與後退都是一樣的。後退的車停在車站一側軌道上,等對面的車進站后,再各自開出。乘客們此時不免善意地埋怨司機幾句:“得!又頂牛啦!”“在站上等著錯車不就得啦!這可好,都耽誤啦!”司機倒也寬宏大量,不言不語,任由人們褒貶,依舊心平氣和地開著車。
那時北京流行一句歇後語叫“老太太上電車———你先別吹!”其意乃諷刺愛“吹牛皮”者。此句的由來是有軌電車售票員的脖子上掛一銅哨,車每到一站停下,待乘客上完車,售票員則吹哨通知司機起行。但有時遇到乘客已上完車,卻有位老太太從後面趕來,她跑不快,又怕車不等她,於是邊趕邊招呼售票員先別吹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