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翅皺膝蝗

斑翅蝗科皺膝蝗屬的蝗蟲

紅翅皺膝蝗,Angaracris rhodopa (Fischer et Walheim,1846),是斑翅蝗科皺膝蝗屬的一種蝗蟲。成蟲體中型,常具粗大刻點和短隆線。頭頂寬平,與顏面隆起形成圓形。頭側窩明顯,三角形。前後翅發達,超過後足脛節中部,後足脛節基部膨大部分具平行的細隆線。體淺綠色或黃褐色,上具細碎褐色斑點。後足股節外側黃綠色,具不太明顯的3個暗色橫斑,內側橙紅,具黑斑2個,近端部具一黃色膝前環。後足脛節橙紅或黃色。后翅透明,基部玫瑰紅色。

分佈與危害


分佈在內蒙古、甘肅、青海、陝西、山西、河北、黑龍江等地區。多分佈在高山草原、山地草原荒漠草原,主要為害菊科禾本科牧草

形態特徵


體長:雄性23—29毫米,雌性28—32毫米。前翅長:雄性23—31毫米,雌性23—32毫米。
後足股節長:雄性12—14毫米,雌性14—17毫米。蝗蝻雌、雄性均4齡。1齡觸角9—13節,體長5.09(4.26—6.22)毫米,后股節長3.49(3.14—3.90)毫米。2齡觸角12—17節,體長7.25(6.20—9.52)毫米,后股節長4.39(3.52—4.92)毫米。3齡觸角17—20節,體長10.76(8.20—13.62)毫米,后股節長6.57(5.82—7.00)毫米。4齡觸角20—24節,體長16.98(12.82—23.64)毫米,后股節長9.51(8.62—12.94)毫米。卵卵囊圓柱狀,無蓋、壁薄,略彎曲,長22毫米,孢沫狀物為棕色,呈蜂窩狀不規則的多角體。卵粒部約佔卵囊長的1/3,直徑3.5—5.5毫米,卵粒斜排或直立,4粒一排,4—6排,每一卵囊含卵粒16—27粒,平均17粒。卵粒棕褐色,表面具魚網狀刻紋,網眼有針狀突起,卵粒大小為6.1毫米×1.6毫米。

生活習性


一年發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冬。一般年份,最早孵化在5月中旬,孵化盛期在6月上旬,羽化最早約在7月上旬,7月下旬進入羽化盛期,8月上、中旬開始產卵。10月中、下旬地面仍可見到成蟲。據甘肅在夏河高山草原上飼養觀察,各蟲(齡)態歷期:蝗蝻1齡為16.8天(14-21天),2齡15.6天(12-18天),3齡16.1天(12-18天),4齡20.0天(13-23天),成蟲壽命雄性為48.0天(31-61天),雌性為42.9天(31-53天)。紅翅皺膝蝗喜食纖維素含量低的菊科、薔薇科百合科等闊葉草植物,亦取食禾本科牧草。各齡蝗蜻平均日食量:1齡為2.29毫克,2齡6.66毫克,3齡20.05毫克,4齡57.54毫克,成蟲日食量,雌性為158.45毫克,雄性63.45毫克。蝻期總食量約1.62克,成蟲期約為5.20克。雄性日食量的最高值(153.91毫克)出現在羽化初期,雌性的高峰值(256.33、274.66毫克)出現在羽化初期和產卵前期。皺膝蝗喜棲息於傍山坡地和比較乾旱、土壤沙質大、植被稀疏的草地上。據觀察,卵的孵化對土壤溫度的要求,各年間較為一致,如孵化始期,距地面5厘米土層的旬平均土溫為9.9-10.5℃,孵化盛期,旬平均土溫為12.1-13.5℃。

防治方法


1.綜合措施
根據各種類型草原蝗區的特點,結合草原建設,因地制宜地採取各種綜合措施,改變蝗蟲發生的生態環境。例如,植樹造林,草原灌溉與施肥,建立人工或半人工草地,種植多年生牧草,草地飛播、補播優良品種牧草,划區輪牧,合理利用草原等措施,都可以改變蝗蟲發生基地的植被、土壤、小氣候等條件,從而不利其發生。
2.機械防治
內蒙古草原站自行設計製造的3CXH—220型吸蝗蟲機,工作效率1.3—1.7公頃/小時,在草層高度15—45厘米的放牧地和打草地上吸捕率平均為86.7%,其防治效果與化學防治接近,防治成本僅為化學防治的一半,且不污染環境,對益蟲殺傷力小。所捕蝗蟲可作為優質蛋白飼料用於畜禽養殖業和飼料工業。此法適用於地表較平坦、蝗蟲密度高的地區。
3.生物防治
(1)養雞滅蝗:在有條件的蝗區,養雞滅蝗,既能發展養雞業,又保護了草原。據新疆阿勒泰試驗,在放養期,雞群每天每隻除給帶領放養的20克信號糧外,均以蝗蟲為食。每天每隻雞捕食蝗蟲188頭,滅蝗面積66.6平方米草地。經3年試驗,不同品種的雞,平均日增重15—19克。
(2)人工築巢招引益鳥治蝗:我國鳥類資源豐富,多屬益鳥,充分研究招引益鳥滅蝗,潛力很大。例如新疆治蝗科技人員,在充分掌握粉紅掠鳥生態學的基礎上,在蝗區人工修築鳥巢和亂石堆,創造其棲息產卵的場所,招引棕鳥棲息育雛,捕食蝗蟲,控制蝗害效果十分明顯,一次性投資,多年受益。1981—1986年,瑪納斯縣先後在蝗區人工營巢26處,營巢面積3000平方米,招引點覆蓋面積達1.3萬公頃,營巢區蝗蟲密度明顯地低於未營巢區的密度。
(3)蝗蟲微孢子蟲天蝗:蝗蟲微孢子蟲,是一種專寄生於蝗蟲等直翅目昆蟲體的單細胞真核原生動物。將微孢子蟲麥麩配製的餌料被蝗蟲取食后,可引起蝗蟲感病死亡,存活殘蟲的體內產生大量孢子,健康蟲與其相互殘食后,微孢子蟲又可在蝗群中傳播,也可通過病蟲產的卵傳給下一代。蝗蟲微孢子蟲滅蝗的成本僅為化學防治的1/2—1/3,且對人、畜安全,不污染環境。蝗蟲微孢子蟲可感染蝗蟲20種左右,據新疆、青海、內蒙古等地在草地上試驗表明:每公頃按7.5ml微孢子蟲濃縮液(每毫升含孢量1×109個)和1.5千克麥麩拌勻配製的毒餌撒播在蝗區,4周后混合種群的校正蟲口減退率為55%,存活蝗群中33%—35%的個體感染上了微孢子蟲病。3年後在試驗區調查,其中心地帶的蟲口密度遠低於防治指標,存活蝗群中有62.68%個體感染了螺蟲微孢子蟲病。感病的雌成蟲產卵量比健蟲下降52.2%。
4.藥劑防治
(1)噴霧:50%西維因可濕性粉劑300—500倍液。
(2)地面超低容量噴霧:常用藥劑有:50%馬拉松乳油,40%樂果乳油,5%稻豐散乳油,80%敵敵畏乳油+二線油(1:1)等。幾種藥劑的每公頃有效用量為:樂果300—450克,稻豐散300—450克,敵敵畏450—640克,馬拉松450—695克。
(3)飛機超低容量噴霧:可供選用製劑有:6.7%—10%敵敵畏+13%—20%馬拉松+二線油,20%—30%馬拉松+二線油,20%稻豐散+二線油。各種製劑的噴灑量每公頃1.5—2.2千克。
(4)藥效檢查的方法①方框取樣器檢查法:在防治區不同類型環境中,防治前後分別取樣調查其密度,計算死亡百分率。②籠測法:防治前,捕捉主要優勢同種蝗蟲,每一養蟲籠100頭,飼以新鮮飼料,放在非防治區內作對照。噴葯后,在另一組養蟲籠內放采自噴葯區的蝗蟲100頭,並供飼噴過葯的牧草,逐日檢查與對照組的死亡情況,連續觀測3天,然後求出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