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戲畫的結果 展開
- 表現戲曲題材的繪畫
- 大阪遊戲製造商遊戲品牌
戲畫
表現戲曲題材的繪畫
梅蘭芳先生把表現戲曲題材的繪畫稱為“戲曲畫”,當代也有許多人簡稱“戲畫”,也有人稱“戲曲繪畫”,總之,指的是內容上描繪與戲曲藝術相關的繪畫作品。戲曲畫是伴隨著戲曲藝術產生、發展而出現並發展著的繪畫,在一定程度上隨著戲曲的興衰而興衰。20世紀初中期曾是戲曲的輝煌時期,當時也湧現了許多戲曲畫大家,如畫戲曲人物水墨畫的關良、高馬得等,以及畫戲曲舞台速寫的葉淺予等。20世紀晚期至今以來的幾十年戲曲市場衰落了,作為國粹的戲曲藝術的生存都發生了危機,當前也已成為被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戲畫](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6/2/m62b3a7fcdd3d76a9ec741a47bcea680f.jpg)
戲畫
![市民參觀畫展](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4/5/m45d7b0c4368546fa58949433cafc7c79.jpg)
市民參觀畫展
上述戲曲畫雖不能反映當前全國戲曲畫的整個狀況,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了大體上的題材類型。總體來看,表現一個戲中的瞬間演出場景的畫面並不多,《壓傷的蘆葦他不折斷》、《鳳凰山贈劍》這2幅大體是此類,但也並不是此類的標準型。表現民間社火戲曲演出的場景有4幅,佔16幅戲曲畫的四分之一,相比而言,此類最多,說明有些地方民間社火活動還存在,甚至很興盛。有2幅表現儺戲的作品其實也可以歸類到社火類中,其活動性質類似。社火和儺戲類作品加起來佔到戲曲畫的三分之一還多一點。此外表現戲曲人物的多是多個角色的拼接和組合,並不是演出的場景,如《二十折》、《角兒》、《精忠報國之巾幗風采》,這三幅佔到戲曲畫的將近五分之一。馬書林的《亦真亦假如夢如幻》表現的似乎並不是一個戲中的三個具體角色,半抽象的人物形象表達的是亦真亦假、如夢如幻、離形得似的藝術境界和人生境界。表現青年和少年穿戴戲曲服裝的2幅作品不是演出場景,《裳裳者華》描繪的是幾位女青年正在穿戴戲服和化裝,幾個人物並不是一個戲中的角色,表現女青年愛美的本色,預示著青年人在人生道路上也要正式粉墨登場了;《梨園夢》則表現幾位少兒在穿戴或戲耍戲曲服飾和道具,預示著戲曲藝術後繼有人。這2幅作品佔到戲曲畫的八分之一。表現皮影戲的2幅作品在提示著人們對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皮影戲要加以關注和保護,也佔到戲曲畫的八分之一。繪畫作品是生活的反映,生活觸動了畫家,畫家才可能表現觸動他的生活。也就是說,這些戲曲畫折射著當今戲曲藝術的生存狀態。
魏劇丹青畫展時間
2016年6月20日,“魏劇丹青”——段昭南繪魏明倫川劇人物水墨畫展在四川自貢市南湖體育中心拉開帷幕,本次畫展將持續到6月25日結束。此次畫展是旅美戲劇畫家、美國文化藝術學會主席、矽谷美術館館長段昭南專門為著名戲劇家、“巴蜀鬼才”魏明倫在自貢川劇團供職期間創作演出的川劇作品所繪製出的共113幅人物水墨畫。這百餘幅戲畫連接起來,更是一部形象的自貢川劇六十餘年發展成果簡史。戲畫類別113幅戲畫,濃縮魏明倫藝術生涯,從魏明倫9歲登台時演出的《下游庵》《望娘灘》,到此後“巴蜀鬼才”一鳴驚人的《潘金蓮》《中國公主杜蘭朵》,以及至今活躍在舞台的《巴山秀才》《夕照祁山》,和魏明倫擔任文學藝術總監的《還我河山》,還有《鐵公雞》《炮火連天》等鮮為人知的劇目。段昭南創作的113幅戲畫,濃縮了魏明倫60多年的舞台生涯。60多年藝術生涯,近20部川劇,劇不同,畫風也不同。“比如《巴山秀才》就是講述它完整的故事,《潘金蓮》則選取了舞台上的時空對話,將安娜·卡列尼娜讓潘金蓮吃安眠藥、女記者邀請武松跳舞等典型場面表現出來。”段昭南介紹。戲畫特色“以前的戲畫都是小幅、插圖式的,但段昭南的戲畫畫幅很大,一般都在四尺以上。他採用的是中國水墨畫,追求的不是逼真,而是把中國戲曲與中國畫的寫意表達得淋漓盡致。”對於段昭南的戲畫,魏明倫稱讚有加。這次為魏明倫川劇作畫,使用的宣紙全部從國內寄送到美國,選用了徽紙裡面最好的檀皮宣紙。段昭南說,“這才是對我們國家優秀藝術的尊重。”除了畫魏明倫的川劇,從1986年開始,段昭南已經先後創作了3000餘張戲畫,涉及京劇、崑曲、粵劇、川劇等30多個劇種。為梅蘭芳創作了100多幅,為紅線女創作了60多幅,還有京劇四大名旦的《貴妃醉酒》《紅娘》《昭君出塞》等代表劇目,以及周信芳、梅葆玖等名家的戲畫。政策支持2015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於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的文件,為戲曲藝術的傳承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其中第八條要求“加大戲曲普及和宣傳”。戲曲畫是宣傳戲曲文化的途徑之一,作為美術工作者不僅是從個人對戲曲的興趣出發去創作,更要有一份使命感,這樣才有可能看到戲曲畫的真正希望。
![市民參觀畫展](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3/4/m34299b44e24ce8dab304ae9dd479b63e.jpg)
市民參觀畫展
從技法角度來看,工筆11幅,寫意5幅。工筆戲曲畫中有白描1幅,其餘9幅是工筆重彩,有的工筆重彩是透明畫法,有的工筆重彩採用了岩彩材料,材質較厚。無論薄厚、濃淡,總體構圖都偏滿、繁、大。工筆戲曲畫佔到戲曲畫總數的68.75%之多,這與中國畫展區中工筆畫占絕對優勢的總體情況是一致的。寫意戲曲畫占戲曲畫總數的31.25%,其中寫實水墨人物手法2幅,寫意手法3幅。這三幅寫意手法中,一幅是全身群像(《社火三國》),一幅是多個戲中角色頭像拼合(《二十折》),一幅是大寫意半抽象人物(《亦真亦假如夢如幻》)。我們總說“寫意”是中華民族美學精神的重要方面,但近年來國家級大展普遍缺乏具有大寫意精神的作品。
因為是國家級最高的大型展覽,所以展出的戲曲畫作品都是巨幅,像關良、高馬得、韓羽的戲曲人物水墨畫只畫一兩個人物那樣的小品畫在展覽中是沒有的,這方面是本次展覽缺失的一塊,這也是現在其他國家級大展通常缺失的部分。要把巨幅畫面撐起來,就要畫眾多的人物和背景,或者是劇中人物的集中展現,或者是同類角色的拼接,或者是不同劇中各類角色的多幅肖像拼接,或在一個場景中拼接,戲曲人物形象不多的畫面則靠複雜的背景或觀眾來豐富畫面。總體來講,今天的戲曲畫的表現手法和形式比20世紀中期豐富了,但是表現戲中人物內在的精神內涵的作品少了,多是重視視覺形式,而忽略了角色的內在神采,不能傳其神,這是畫家對人物角色和表演藝術缺乏深入的了解所致。
不管怎樣,與不景氣的戲曲市場來比,從中國畫展區能看到這些戲曲畫已經值得欣慰了。而且,回顧近十多年的三次全國美展中國畫展區中的戲曲畫(包括使用了戲曲元素的畫)數量(2004年第十屆有4幅、2009年第十一屆有8幅、2014年第十二屆有16幅),有增加的趨勢。這可能與近些年對中國傳統文化越來越重視的社會大環境有關,對戲曲來說總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