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張敦訥的結果 展開

張敦訥

張敦訥

張敦訥,又名張文起,字默生,大學教授、“庄學”專家。淄博市臨淄區敬仰鎮呈羔村人,生於1985年,1979年病逝於成都。張敦訥所著《莊子新釋》,集諸家成果於一書,他因此成為國內認可的“庄學”專家。張先生長期執鞭教壇,經久磨硬,他不但學識淵博,而且書法精湛,書如其人,造詣良深。

人物生平


幼承家教,4歲即能記寫簡單賬目,9歲書寫楹聯。家庭寒微,經遭父訟案更貧。在山東省立十中(青州) 讀書兩年即輟學,去天津鞍韉鋪習藝,後去濟南法政專校以錄為生。22歲隨父入山東省立六中(曹州),方得專心求學。1919年夏,入北京高等師範英語部,次年轉國文部。敦訥有重度“口吃”,見人不能出一語,故名“訥兒”。其父憂嘆曰:“訥兒口訥,人拙口訥,將來何以舌耕唇耘!”敦訥暗地自恨,篤傳勤能補拙,在北京求學期間,除發奮讀書外,苦練發音,勤學語言技巧,廣求演說術書籍,交結口齒伶俐同學為“杠友”,朝夕辯練。如是半年,談吐暢健。父親為其堅毅所動,驚喜交集,不覺淚下。先生1924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受聘於山東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兼齊魯大學講師,河南大學講師;1929年任山東省立第二師範(駐曲阜)校長,次年任濟南高等中學校長。他執教“必以心血注人,必以求其先知為本”,他思想進步,積極保護進步學生,深得學生愛戴。學生多有相訪,常晤談至深更。張宗昌督魯,以“赤化”嫌疑,遭通緝。經德國牧師保護,入韋士英博士所辦福柏醫院,改姓趙,並在病床上為其掛一精神病卡作為掩護方得脫身。1932年8月,張敦訥應聘為煙台中學校長。
1936年任國民黨南京政府教育部特約編輯;1941年後,歷任上海復旦大學、四川北碚湘輝學院、重慶大學中文教授兼系主任、四川大學教授,1952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曾任四川省民盟省委文教委員,四川省文聯文藝理論組組長。1957年張敦訥被錯定為“分子”。“文革”中,被勞動改造。1979年6月,四川大學黨委為其平反,恢複名譽。

成就及榮譽


教學之餘,潛心研究先秦諸子,他編著了《先秦諸子文選》《老子章句新釋》《墨子精選讀本》《韓非子新編》等書,並發表關於《紅樓夢》《聊齋志異》《水滸傳》《西遊記》的學術文章。

社會評價


先生長期執鞭教壇,經久磨硬,他不但學識淵博,而且書法精湛,書如其人,造詣良深。該幅未簽署年代,走訪村內60歲左右的老人,在他們的記憶中均未曾見過先生,由此推測該作品當在20年代前後,是他在山東任教期間之力作。其書法特點:全篇魏意較濃,用筆剛勁有力,在剛勁中有秀潤之氣;用墨濃淡相雜,濃者有力透紙背之感,淡者似游鶴翔空,長筆斷處藏懸絲飄然之美;線條質樸雅俊,書中蘊有行草圓潤之勢,亦兼漢隸瘦勁之筆;筆墨流暢,熔各家於一爐,使其恰到好處。字體結構,沉著凝重,靈秀爽利,各具其姿,渾然天成。全幅整體布局得當,上下呼應,錯落有致,揖讓得體,大小間雜,長短相宜,隸魏行單合為一體,顯得端莊大方,瀟灑自如,頗有氣勢,堪稱佳作。據個人所知,在其家鄉一代存留有先生翰墨遺作者,已是鮮有,其《山石詩》手跡遺墨,實屬研究先生及其書法藝術之珍貴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