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寧寺

河南省著名景觀

天寧寺,位於新鄉市紅旗區關堤鎮司馬村。始建於金。承安年間(1196年),原名為大迷魂寺,明代建文年間改名為“天明寺”,清代順治年間更名為“天寧寺”。寺院原有大殿、中殿、白衣佛祖、伽藍各殿及山門、鐘鼓樓等建築,寺院巍峨壯觀,香火旺盛。文革期間寺院全部被毀,2003年又重建山門一座,鐘鼓樓2座,配殿等建築正在積極籌建中。

徠天寧寺,現有僧人吃水井一口,滴血盟誓碑一塊。

歷史沿革


歷史由來

新鄉市天寧寺古代位於司馬村,離老縣城南二十里。相傳如到天寧寺,便會發現其門方向不辨,如失魂魄,故原名為大迷魂寺。又稱為“司馬迷魂”,為新鄉八景之一。

民間傳說

傳說是肖銀宗在此地擺過迷魂陣。據《新鄉縣誌》載:“司馬神移,畛域縱橫,長堤斜映,至其地,往往方隅莫辯。”另載:“新鄉舊有司馬村,村有大迷魂寺(也叫天寧寺)。金承安年間建,順治重修。”據說,外人進到司馬村仍然會迷失方向。

歷史傳說

天寧寺
天寧寺
內鄉天寧寺位於內鄉縣城東北25公里,中州名鎮馬山口鎮南八里,具體籌建年代已不可考,亦無相關文物佐證。學界比較傳統的說法是,唐初此地原有古塔一座,經過一次大型龍捲風后,地面突兀出現一塊兩米高的漢白玉巨石,酷似一尊古佛,鄉民視為祥瑞,因奔走相告,燒香跪拜者絡繹不絕,后經能工巧匠雕琢成大佛坐像,供奉於一座小殿內。

正式建寺

宋時崇佛之風日盛,徽宗於正和元年(公元1111年)親賜匾額“崇寧”,大舉修寺建殿,植以針柏、銀杏,該寺始具規模。明成化二十一年《內鄉縣誌》第四卷亦載:“宋徽宗政和元年建成寺觀額名‘崇寧’,金章宗明昌初更名‘天寧’,后訛稱天明寺至今”。足證內鄉天寧寺歷史悠久,最起碼宋時已經名揚海內了。

修繕重建

金章宗明昌初年(1190年)重修,更名為“天寧寺”。
清末戰事頻繁,香客日少,僧眾減至十數人。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主持壞佛規,橫行鄉里被官府正法,寺產充公,驅僧人、廢佛物、滅佛跡,創立天寧寺忠義小學。自此,佛門凈地易為新學學堂。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春,內鄉地方自治當局拆佛寺,建校舍四百餘間,辦宛西鄉村師範學校。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為防日軍飛機轟炸,內鄉地方自治民團拆掉古塔。至此,天寧寺佛教遺跡蕩然無存。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天寧寺曾設河南省第四監獄,附設地方國營自新煙廠、內鄉棉紡廠、內鄉技校、縣第五高級中學。1981年學校移址,校舍拆遷,千年佛教聖地化為烏有,淪為農田。
天寧寺二十二年形跡湮滅然聲名猶存,佛家弟子及社會賢達夢寐以求古寺重修。
重建後天寧寺大門
重建後天寧寺大門
2003年春,以曹丙午先生為首之離退休幹部組成議事組,倡議重修天寧寺,馬山口鎮黨委**極為讚許,隨之成立重建天寧寺籌備委員會,責成老幹部議事組進行宣傳發動募資。同年11月,鎮**領導主持舉行奠基儀式,馬山口鎮建築公司董事長樊紅烈主動承接重修工程。
為重修天寧寺,議事組老幹部奔走數月,嘔心瀝血募資數十萬元。因需資甚巨,募資有限,公司董事長樊紅烈居士慷慨解囊,注資200餘萬元,歷時八年,撥冗務修古寺,全心全意。2009年工程告竣,形制俱備,即今日之貌也。

建築特色


寺院面積

1190年重修,建八棱十三層磚塔一座,高九丈九尺,有寺產土地三百餘畝,房屋百餘間
2009年初步完工,佔地五畝,建成寺院一處,山門、廊廡、香爐、高塔,環境清幽,莊嚴肅穆。

地理位置

內鄉天寧寺位於東經111度59分,北緯33度10分,屬河南省內鄉縣馬山口鎮轄區。北有八百里伏牛迤邐而過,東西有沙河默水蜿蜒環抱,天寧寺所在的天寧寺崗南北長四公里,闊一公里,呈橢圓狀,鳥瞰酷似一艘行於水中的畫舫。最南端的水南寨古木參天,掩映著巍峨莊嚴的神農氏“田祖廟”,最北端的朱崗寨為新石器時代仰韶古文化遺址,古治默水縣遺址居中。縣治始於唐太宗武德元年,俗稱“北古縣”,沿革136年而廢;縣衙舊址依稀可辨,當地百姓稱為“瓦串堆”,緣遍地瓦礫成堆故也。遺址西沿有“大王廟”一座,廟前有清代所建戲樓。到了近代,行政管轄屬於河南省內鄉縣,除天寧寺舊址外,基本上僅保留了農耕職能。

主要景觀


重建後天寧寺全貌
重建後天寧寺全貌
新建的天寧寺塔高而闊,威武雄壯,塔內可供遊人攀登。寺塔共有九層,每層雕塑一尊約2米高的佛像。
如今的天寧寺每日接待遊客上百人,不時有外地僧人前來參觀講學。

建設背景


史書的記載暫付闕如,民間的傳說便大行其道。其實民間傳說更具神秘色彩,也更符合草根口味。據傳唐太宗李世民被少林十三棍僧解救后非常感激,某夜做夢夢見一艘華麗舫舟航行於伏牛山前一道河水的滔天巨浪中,舟內隱約可見寺院一處,近前看時,卻被雄雞啼醒。太宗很是吃驚,天亮便下詔御前大將敬德前往訪察。敬德帶領大隊人馬在伏牛山中查看多日,一天至馬山口鎮南,見朱崗及水南寨一段平崗酷似一座舫舟,便畫了圖形回呈太宗。太宗看后大喜,命令敬德以夢中之境在這裡限期築寺。不料天下大雨,數月不停,河水暴漲,期限將滿而物料未能運到,愁得敬德寢食不安。這夜又在憂愁,恍惚中見四大天王駕臨。李靖問曰:將軍何事發愁?敬德便將以上事由講了一遍,嘆氣道:至今連個塔也沒有建起。靖王又問:塔建多高,什麼式樣?敬德舉著手中鋼鞭答道:“就這樣式,高九丈九,八棱九層十三節。”四大天王齊說:沒事,我們幫你。明天日出后你到寨北看得建得怎樣。敬德驚醒,拂曉起身去看,只見一座鋼鞭似的巨塔平地而起。此後天朗氣清,雨住雲散,敬德催促工匠日夜施工,於是在期限內修成寺院。為了感謝四大天王的鼎力協助,寺里專修一座天王殿供人供奉。因一夜塔成而天色初明,故該寺院就叫“天明寺”。

文化活動


春節“點羅漢”
據悉,常州人有個習俗,每年春節要到天寧寺來“點羅漢”。按照自己的年齡,任選一尊羅漢為起點,待數到與自己年齡相同的羅漢,從他的喜怒哀樂中,便可預卜當年的運程。
天寧寺早期的羅漢,始塑於清代乾隆年間,之後不斷充實提高,曾被寧波七塔寺、南嶽祝聖寺和四川、雲南等地寺院作為樣本依照塑造。
特徠別是砌嵌在大雄寶殿東西兩側牆面上,用玻璃框加以保護的五百一十八尊羅漢青磚刻像,線條流暢,刀法纖細,構圖優美,表情生動。據《天寧寺志》記載,當時各地出洋經商的船主,最擔心航海時被大風惡浪襲擊,於是就到天寧寺求佛祖保佑,並恭請一套羅漢拓片供奉船上,使天寧寺的羅漢像又傳播到了海外。
羅漢堂里還有兩位尊貴的陪客——濟公和瘋僧。仔細看濟公的眼神,從嘴角看是似笑非笑,似愁非愁,似啼非啼,一半臉兒笑,一半臉是哭,當中看是啼笑皆非,可見我國佛教文化的塑造藝術之妙。另一位東羅漢堂的陪客瘋僧,崑曲《瘋僧掃秦》中,說他手中的吹火筒沒有洞,掃帚是連爿的。戲文中的秦檜問他這是為什麼?他答:“不能有洞,否則就是私通番邦!我這掃帚不是掃地用的,是要掃盡奸臣!”秦檜被這瘋瘋顛顛的和尚罵得目瞪口呆。後人在寺廟裡供奉他們,並非因為他們是什麼神仙活佛,而是敬仰他們那種不怕強權,敢於扶貧濟困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