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寧寺

河北省邢台市天寧寺

河北天寧寺始建於唐初,原名“華池若蘭”,宋徽宗政和年間賜名為天寧萬壽禪林,元代稱為巨剎,名“大天寧寺”。為國家文物局公布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歷史沿革


天寧寺,俗稱西大寺,邢台名剎。位於舊城的西側,與開元寺東西相對,據清光緒三十一年版《邢台縣誌》記載:“天寧寺,邑治西北隅,唐初建,為華池蘭若,宋政和間賜天寧萬壽禪林,元至元五年虛照禪師重修”。
根據史料記載,元代天寧寺被稱為巨剎,名“大天寧寺”,原有建築四大天王殿、大雄寶殿、水殿,虛照禪師塔及大量的歷代石刻。史料記載說,在大唐初年,官府在邢州城內西側一個滿池蓮花的水塘旁,建起一座叫華池若蘭的寺院。

布局結構


寺院建成后,高僧設壇講經、禮佛皈僧……佛事活動空前昌盛,成為佛徒信眾修行的好去處。宋代的時候,華池若蘭已經成為中原重要禪林道場,宋徽宗政和年間(公元1111年-1118年),趙佶賜名華池若蘭為天寧萬壽禪林,成為邢州城內的又一座皇家賜建寺院。當時寺內香火很盛,規模更加空前。為了給邢州祈福,在天寧寺豎起了數十尺高《天寧寺尊勝陀羅尼經幢》。
但“邢州未能一日安忱”,特別是在宋金時期因政權交替,戰火不斷,導致邢州一帶,“千里蕭條,為之一空,城中才百餘家,皆以土塞門,穴地出入”,更為可惜雄偉壯麗的天寧寺古剎遭受到連年兵火的摧殘,“經喪亂,鞠為瓦礫”,禪院失修,道場漸漸的荒廢了。公元1238年,這一年是宋嘉熙二年也是蒙古窩闊台汗十年,元軍進駐了邢州城,當時邢州帥府的諸公“擇時務所急者”在邢州進行了有名的“邢州大治”,同時為了重振天寧寺道場,請來了“大比丘”虛照禪師。

重建修復


天寧寺經過虛照禪師的修復,恢復了大唐初期的蓮花塘上最具特色的水殿,什麼是水殿?就是建在水面上的建築。元代的邢州城,不僅是泉城,還是一個水城,從達活泉、野狐泉等發源的河水注入城內形成了許多水坑,而在邢台城西,由城西護水河的水通過西城牆的水關流入城內,並在城西形成了一個更大水塘,這股河水又通過北城牆的水關回灌入城北河濠中,佛殿建水塘中,水塘植滿蓮花,清氣若蘭,樂情在水,佛教把蓮花看成聖潔之花,以蓮喻佛,象徵菩薩在生死煩惱中出生,而不為生死煩惱所干擾。
這座建於唐代“華池若蘭”道場在虛照的主持下“遂為邢州之聞剎”。虛照禪師有功於歷史,有功於世,有功於大元帝國,他善於發現人才和用人,先是收邢州郝氏子全一至溫為僧,成為中原的釋都總領,後來聽說劉侃“隱武安山中久之”,“遣徒招致為僧”,“會太保劉文貞公學道於師”“以其能文辭,使掌書記”收為門徒,法名子聰,這就是後來的劉秉忠,“緣契相植非偶然也”從此虛照禪師、劉秉忠成為天寧寺的永恆。

相關典故


1242年,從邢台天寧寺走出來的“聰書記”劉秉忠在另一位高僧海雲印簡的帶領下,走進了一個可以推動歷史進程的政治殿堂,定鼎燕京,建設元大都,以“元”為國號,完成了大元帝國的建立。
古剎人傳太保劉,早年逐世此藏修。
主僧猶能談前事,我老今慚繼后游。
偉績一時名勝國,公評千載擬留侯。
誰言河朔無邦彥,不負乾坤第一流。
這首《天寧寺懷劉文正》的詩,是明代“弘治三君子”之一劉大夏來到順德府天寧寺禮佛后聽寺內的僧人講述過去的歷史有感寫下的,在詩人的字裡行間透露出對劉秉忠的崇敬。

主體建築


幾年前,已八十高齡的當代古建泰斗羅哲文先生來到天寧寺,在這座面闊三間的歇山殿前,用手觸摸著刻有雲紋、牡丹和蓮華的抱鼓石,看著普枋頭上海棠花瓣,仰視屋脊上的龍紋,觸景生情的回憶著當年梁思成夫婦來這裡考察的往事,那是1935年,梁思成夫婦與弟子來到邢台天寧寺,並且親自登上了虛照禪師塔進行測量,用照相機記錄著天寧寺大殿的一切。
第二年,劉敦楨與陳明達等古建大師也來到邢台,用相機再一次記錄下虛照禪師塔的雄姿。
西大寺,天寧寺也,而今只留有一座大殿落破於現代建築之中。
天寧寺
天寧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