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寧寺

浙江省衢州市天寧寺

天寧寺位於浙江省衢州市南街,系古代浙西佛教中心。梁天監三年(504年)由高僧卧雲禪師創建,已有一千四百餘年的悠久歷史。

概述


位於浙江省衢州市南街,系古代浙西佛教中心。梁天監三年(504年)由高僧卧雲禪師創建,已有一千四百餘年的悠久歷史。該寺原名“吉祥寺”,唐玄宗時改稱“開元寺”,宋朝曾更名為“報恩光孝寺”,后賜名為“天寧萬壽禪寺”。直至1926年重建后,國民政府浙江省主席林森手書“天寧古禪寺”橫額,始得今名。天寧寺歷史悠久,珍貴文物、名人留跡甚多,有清康熙皇帝玄燁御書朱熹詩碑、道光二十二年衢州知府湯俊的楹聯等。原有殿堂房屋19座,佔地5.914畝,建築面積3555.3平方米,現僅存千佛閣和方丈室。

歷史背景


天寧寺位於衢州市區天寧巷,始建於梁天監三年(公元504年),原名吉祥寺,歷代高僧輩出。唐末有永明延壽禪師曾駐錫於此,完成禪宗大著《宗鏡綠》100卷,禪凈兼修,後世尊之為蓮宗六祖,圓寂后,謚號“智覺禪師”,因禪師之名故天寧寺在當時亦被稱為“永明禪院”。宋朝有一金華聖者住於寺,因有靈異事迹,封號“定光古佛”。他平日來往於街巷之間,衣錦繡,乞銅錢,買豬頭充饌,人稱“豬頭和尚”。大師肉身坐化漆布,雖遭大火,而其體巍然獨存,信眾甚廣。1923年衢縣佛教會成立時,近代高僧弘一法師(1880年—1942年)曾來衢主持其事,贈送玉佛及大藏經,設立讀經會,弘揚佛法,且專研四分律,使南山律宗得以復興,成為律宗第十一代祖師,衢州傳教會會址後來即設在天寧寺。
天寧寺在明、清兩代屢有毀建,並不斷拓展其規模。至民國十五年(1926年),寺中殿堂樓閣共計19座,建築宏偉,氣象萬千,計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千佛閣、定光古佛殿、子孫堂、客堂、禪堂、齊堂、方丈室等,園林設施一應齊全。其規模之大,雕塑之精可與靈隱寺比美,與常州天寧寺齊名,實為浙西一大古剎,亦為衢州地區佛教活動中心。天寧寺內文物甚多,相傳有三寶:一為獨木雕成巨大阿彌陀佛像,重達千斤;二為獨塊巨型青石板供桌;三為大雄寶殿柱刻明朝大書法家祝枝山手書對聯。其他珍貴文物主要有:山門上“聞聲徹悟”四個大字,系明末僧如海所立,為文徵明手筆。大雄寶殿清聖祖康熙御書朱熹詩碑,上書“齊木生夏涼,芳蕤散秋馥。未覺歲時寒,扶疏方繞屋。”字為行草,前有“淵鑒齊”長印,末有“康熙宸翰”,“敕幾請宴”二方印。定光古佛殿殿柱有清衢州知府湯俊聯:“是金剛不壞身煉骨修心頓超浩劫,惟般若種子丐錢衣鄉同證如來”。宋龍圖閣直學士、鐵面御史趙抃作《光孝禪院真身定光如來贊》:“散娃初來似狂走,盤餐一日一彘首。逆行坐脫世始知,古佛定光化稀有。教言能伏災風火,大士同慈喧眾口。為霖救旱享克誠,響應未嘗渝所守。衢人知恩思報恩,廣殿深堂宜不朽。”抗日戰爭以後,天寧寺歷遭破壞。佛像全部被搗毀,展堂房屋除保存一座千佛閣和一幢方丈室以外,亦都被拆毀。現存千佛閣大殿是專為裝塑高大的千手千眼四面觀音立像而設計的三層樓建築。四面千手觀音建於大殿中央,其上半身及頭部直上二層樓。走上二樓,四面迥旋都可仔細看到觀音像的頭部,在採光、遠視近瞻等方面頗具匠心。建築的高大寬敞,光線的若明若暗給來觀者以莊嚴神秘之感。走上三層樓則可以憑高遠眺,使人心曠神怡,歷代文人墨客登樓賦詩,讚賞者甚多,其建築結構都是傳統的營造式例,梁架構件精雕細琢,在江南各寺院中實為罕見。
1951年,天寧寺殿堂僧舍俱被佔用,住持僧碧靜等遷居城西鹿鳴山寺務農修持。1960年,殿堂房屋陸續拆除改建,千佛閣改作大會堂,方丈室作教師宿舍,1982年市政府發文宣布天寧寺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落實宗教政策,市政府將千佛閣划拔市佛教協會使用。從1995年開始,在市佛教協會主持下,各界信徒募款八萬多元,重塑觀音菩薩寶像及其他佛像。1997年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先生為該寺題寫了“天寧禪寺”匾額。

千佛閣


千佛閣為三重檐歇山頂樓閣建築,共三層樓,通高16.9米。殿堂正門的飛檐上雕刻著龍、金鱗、金甲,活靈活現,似欲騰空飛去。正門是一色紅漆木雕。走進大殿,一座千手千眼四面觀音立像高大而威嚴。全部用鎦金泥塑而成,穩穩地坐在八角台上的蓮花瓣上。觀音菩薩前面有一張畫著金花彩畫的案桌,案桌上擺滿供品。觀音菩薩後面還有佛祖釋迦牟尼、阿彌陀佛、如意佛。殿堂的中間矗立著16根紅漆木柱。廟內每天鐘聲長鳴,經聲琅琅,煙火繚繞,香客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