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蠻·夏景迴文

北宋時期蘇軾所作的詞

《菩薩蠻·夏景迴文》是北宋文學家蘇軾所作的一首詞,作於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十一月。上片,寫少婦揮汗如珠、輕紗裹體的夏日容貌。下片,描繪了少婦午睡美和晚妝美。全詞採用渲染、比擬的手法,描寫了夏日少婦的體態美、午睡美和晚妝美。

作品賞析


這首夏景迴文,是繼前首春景迴文之後詠夏閨情的。不過此首迴文不是少婦思郎而是自詠體態美的。閨情總是與女性、與女性體態美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成功的體態描寫,是展示女性閨情美和女性心靈美的重要途徑。
上片,“火雲凝汗揮珠顆,顆珠揮汗凝雲火”,渲染了少婦臉部的熱汗如珍珠般的美。動靜結合,神韻飛舞,光彩照人。上句突出“夏”之意,下句突出“汗”之美。“瓊暖碧紗輕,輕紗碧暖瓊”,寫少婦綠中透白的肌體美。第三句突出“碧紗”的“輕”飄美,第四句突出白玉般的朦朧的體態美。諸多群像巧妙組合,造成了一種宛如仙女飄逸、分外妖燒的意境美。
下片,採用渲染手法,進一步描繪了少婦另外兩種美:午睡美和晚妝美,即突出寫了少婦午睡之後和晚照卸妝的體態美。“暈腮嫌枕印,印枕嫌腮暈”,將紅臉與紅枕互為因果,映襯出少女午睡而生的“暈”“羞”的“紅顏”美。“閑照晚妝殘”句中“晚”字,點明少婦“閑”與“妝殘”的時間。“殘妝晚照閑”句中“晚照”,則渲染了少婦“殘妝”后的“閑”適生活氛圍。這種側面描寫具有極好的審美效果,頗有迷人的魅力。
為表現少婦的體態美,全詞總是選擇與之相適應的、同質同構的客觀物象,來創造符合自己審美理想和審美趣味的意象。通過“火雲”“碧紗”“瓊暖”“暈腮”和“晚照”等色彩詞語,塑造了“火雲凝汗”,碧紗瓊裹、暈腮枕印、晚照殘妝等少婦特有的體態美和閑適美的睡美人形象。

創作背景


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十一月,蘇軾詩情高漲,作該詞詠暮春閨情。

作品評價


台灣中國文藝協會理事長饒曉明:這首迴文是詠女性體態美的,將閨情與女性體態美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成功的體態描寫,展示了女性閨情美和女性心靈美。

作者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鐵冠道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與辛棄疾並稱“蘇辛”。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四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累官至端明殿學士兼翰林院侍讀學士,禮部尚書。南宋理學方熾時,加贈謚號文忠,復追贈太師。在王安石變法期間,蘇軾雖贊同政治應該改革,但反對操之過急的政策及王安石任用的後任呂惠卿,因此招來新黨爪牙李定橫加陷害;後來又因蘇軾反對“盡廢新法”,受到司馬光為首的舊黨斥退,終生當不了宰相。由於蘇軾在新舊黨爭中兩邊不討好導致仕途失意,被侍妾王朝雲戲稱為“一肚皮不合時宜”。在元祐更化中一度官至尚書;紹聖年間因新黨的章惇為相,又加貶謫至儋州海南島)。
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蘇軾遇赦北歸時病卒於常州(今蘇州),時年65歲。次年,其子蘇過遵囑將蘇軾靈柩運至郟城縣安葬。宋高宗時追贈太師,宋孝宗時追謚“文忠”。
蘇軾在散文、詩、詞、賦均有成就,且善書法和繪畫,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枯木怪石圖卷》等。宋人王宗稷收其作品,編有《蘇文忠公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