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動脈
子宮動脈
自髂內動脈前干發出,直徑約2mm,向內下方穿經子宮闊韌帶基底部,距子宮頸外側約2cm處從輸尿管末段的前上方越過達子宮側緣。
子宮動脈於陰道上子宮頸部(側穹隆上方)分為上、下兩支。上支較粗,沿子宮側壁迂曲上行,稱子宮體支,行至子宮角處又分為底支、卵巢支及輸卵管支3個終支,后2個分支分別與卵巢動脈的卵巢支和輸卵管支相吻合。下支較細,分佈於宮頸及陰道上部,稱子宮頸陰道支,向下與陰道動脈和陰部內動脈相吻合。因此,陰道的上、中和下段分別由子宮動脈的子宮頸陰道支、陰道動脈和陰部內動脈營養。子宮動脈的體支在沿子宮側壁上行的途中垂直地分出許多弓狀動脈,這些動脈在子宮肌層中向中線方向穿行,並分出徑向動脈支成直角地伸入子宮內膜。徑向動脈在子宮內膜內再分齣子宮內膜基底動脈和螺旋動脈(終末支)。基底動脈供養子宮內膜的基底層,不受激素的影響;螺旋動脈伸入子宮內膜的功能層,其管徑受卵巢激素水平的影響而變化。妊娠后,螺旋動脈將發生一系列生理變化以適應胚胎生長發育的需要。
是應用腹腔鏡阻斷雙側子宮動脈,使子宮血流量減少,達到減少術中出血、降低手術難度、提高手術安全性、改善術後效果等目的的手術。該技術一般應用於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手術之前,剔除多發、較大或特殊部位的子宮肌瘤;腹腔鏡子宮切除手術之前,切除外形不規則的較大子宮;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症或腺肌症手術中,達到術后痛經緩解、月經量減少的效果等。
腹腔鏡術中雙側子宮動脈阻斷之時,子宮血流量迅速減少,6~12小時之後,子宮依靠交通支逐步恢復血液供應。在此過程中,子宮經歷了缺氧—復氧、缺血—再灌注的病理生理階段。由於子宮平滑肌瘤細胞分裂程度相對較為活躍,對缺血缺氧的耐受性差,故肌瘤細胞發生不可逆的變性壞死,尤其對於微小肌瘤影響更劇。此外,子宮體內的異位內膜病灶同樣無法耐受缺血、缺氧而發生壞死,壞死的異位內膜由於缺少基底膜的支持而無法再生,因此也抑制了異位病灶的複發。
腹腔鏡子宮動脈阻斷術的應用拓寬了子宮肌瘤剔除及子宮切除的手術適應證,使得許多先前認為的禁忌證得以在腹腔鏡下安全施行。腹腔鏡術中阻斷子宮動脈主幹,子宮血流量迅速減少,肌瘤和子宮因缺血而體積縮小,故手術操作難度降低;術中子宮血流灌注減少,導致子宮創面出血減少,提高了手術安全性;在子宮缺血缺氧的過程中肌瘤細胞發生變性壞死,尤其對於微小肌瘤影響更劇,因此術后可抑制肌瘤生長,降低肌瘤複發率。
腹腔鏡子宮切除術前應用子宮動脈阻斷術,減少子宮血流灌注,使術中處理子宮和宮頸旁血管和組織時出血減少,視野清晰,避免了輸尿管損傷的發生,顯著提高了手術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