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清水
北魏酈道元所著地理書籍
《水經注》是古代地理名著,共四十卷。《水經注》看似為《水經》之注,實則以《水經》為綱,詳細記載了一千多條大小河流及有關的歷史遺跡、人物掌故、神話傳說等,是中國古代最全面、最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該書還記錄了不少碑刻墨跡和漁歌民謠,文筆絢爛,語言清麗,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水經注》是公元6世紀北魏時酈道元所著,是我國古代較完整的一部以記載河道水係為主的綜合性地理著作,在我國長期歷史發展進程中有過深遠影響,自明清以後不少學者從各方面對它進行了深入細緻的專門研究,形成了一門內容廣泛的“酈學”。《水經注》全面而系統的介紹了水道所流經地區的自然地理和經濟地理等諸方面內容,是一部歷史、地理、文學價值都很高的綜合性地理著作。《水經注》入選世界紀錄協會中國第一部水文地理專著,是中國古代水文地理的又一項中國之最。《水經注》全書三十多萬字,詳細介紹了我國境內一千多條河流以及與這些河流相關的郡縣、城市、物產、風俗、傳說、歷史等。《水經注》文筆雄健俊美,既是古代地理名著,又是山水文學的優秀作品,是一部具有文學價值的地理著作。
《水經注》一書首見於《隋書·經籍志》。著錄《水經注》對中國的河流考查比《水經》清楚得多。《水經》記載的河流僅137條,大量的支流被忽略了;《水經注》則記錄更小的支流,所以《注》里記述的大小河流竟多至1252條,是《水經》的10倍,《漸江水》原本只有“漸江水出三天子都,北過餘杭,東入於海”十六字,《水經注》中的註解竟長達六千字。此外還有五百多處湖泊和沼澤,湖泊類型名稱有14個,即湖、澤、海、坈、陂、浦、淵、潭、池、藪、渚、塘、淀、沼等。二百多處泉水和井水等地下水,伏流有三十餘處,瀑布六十多處,岩溶洞穴四十六處,溫泉三十一處,各種橋樑超過九十座,津渡亦有九十餘處;建築方面記有中外古塔三十多處,宮殿一百二十餘處,各種陵墓二百六十餘處,寺院二十六處。而且觀察得也很仔細,例如對溫泉溫度分5個等級,依次為“暖”、“熱”、“炎熱特甚”、“炎熱倍甚”和“炎熱奇毒”。有些地方詳細記下了河谷的寬度、河床的深度、水量和水位的季節變化、含沙量、冰期等,如洞庭湖“湖水廣圓五百里,日月若出沒於其中”,華池“池方三百六十步”,黃河孟津河段的冰層厚度“寒則冰厚數丈,冰始合,車馬不敢過。”
〈河水〉一篇,專講黃河及其上游水系,是《水經注》全書最長的一篇,凡五卷,占《水經注》全文的七分之一,《水經注》對二次黃河改道稱之為“大河故瀆”和“王莽河”。〈河水〉卷五甚至描述了古印度的恆河、印度河和孟加拉灣的水文地理。
《水經注》不僅講河流,還詳細記載了河流所經的地貌、地質礦物和動植物,所記礦物如金、銀、銅、鐵、錫、汞等,非金屬礦物有雄黃、硫黃、鹽、石墨、雲母、石英、玉、石材等有20餘種,岩石19種。《水經注》中記載了許多古生物殘骸化石和遺跡化石,渭水上游成紀縣(今甘肅庄浪縣)僵人峽還有人類化石。後世可以從中了解古代的耕作制度、古代植物種類和植被分佈,動物的地區分佈及其活動的季節怙,以及古人如何利用它們取得經濟效益。《水經注》還載錄了不少古代的陵墓以及墓前碑刻。
酈道元寫景文字,遣詞精當,能以不同風格的語言,表達不同性格的山水,僅就描寫瀑布,它所用的辭彙就有:瀧、洪、懸流、懸水、懸濤、懸泉、懸澗、懸波、頹波、飛清等,多收錄生動優美的故事神話、人物典故、民俗物產、人文遺跡、建置沿革、民間歌謠、諺語方言,“片語隻字,妙絕古今”,引書多達437種,輯錄漢魏金石碑刻350種。唐代李白、杜甫的詩篇里,都吸收了《水經注》的藝術滋養,柳宗元的《永州八記》文章實脫胎於《水經注》。宋初編纂《太平御覽》、《太平寰宇記》,引用此書甚多。宋朝蘇軾在《寄周安孺茶詩》說:“嗟我樂何深,《水經》也屢讀。”清朝人劉獻廷稱此書為“宇宙未有之奇書”。丁謙推此書為“聖經賢傳”。
黑山在縣(河南修武縣)地北白鹿山東,清水所出也。上承諸陂(山坡)散泉,積以成川,西南流屈曲。瀑布垂岩,懸河注壑,二十餘丈,雷撲之聲,震動山谷。左右石壁雲深,獸跡不交,隍(溝壕)中散水霧合,視不見底。南峰北嶺,多結禪棲之地(禪棲之地,修行僧人的居住地);東岩西谷,又是剎靈之圖(剎靈,寺院;即“浮圖”,佛塔)。竹柏之懷,與神心妙遠;仁智之性,共山水效深,更為勝處地。其水歷澗飛流,清泠洞觀(泠,清涼;洞觀,水清可見底),謂之清水矣……清河水又南,與小瑤水合。水近出西北窮溪,東南流注清水。清水又東南,吳澤陂水注之。水上承吳陂於修武縣之故城西北。
黑山在縣(今河南修武縣)地北白鹿山東,清水所出也。隍中散水霧合,視不見底。南峰北嶺,多結禪棲之地:東岩西谷,又是剎靈之圖。竹柏之懷,與神心妙遠;仁智之性,共山水效深,更為勝處也。其水歷澗流飛,清泠洞觀,謂之清水矣。清河水又南,與小瑤水合。水近出西北窮西,東南流注清水。清水又東南,吳澤陂水注之。
黑山在河南修武縣的北方,白鹿山的東面,是清水的源頭。清水的上游承接了諸多山坡的零散泉水,積蓄的多了便成為河水,向西南方向流去彎曲紆迴。瀑布從山岩上垂下,流下的河水填注溝壑,有二十多丈高,水聲像雷聲一樣,震動整個山谷。清水兩側的石壁很高深入雲層,連野獸都不能來到這裡,溝壕中水氣和雲霧混合在一起,看不到底。南面是山峰北面是山嶺,大多是修行僧人的居住地;東面是山岩西面是山谷,也是寺院佛塔所在之處。有碧竹松柏的胸懷,可以和神心一樣深奧悠遠;有仁愛智慧的本性,可以和這裡的山水一樣深,這更加是最好的地方了。這裡的水經歷了山澗飛流,水清涼又清澈,所以稱它為清水了……清河水又向南流,與小瑤水相會合。水從西北流出后漸漸窮盡成小溪,向東南流淌其中又注入清水。清水又向東南方向奔流,吳地的山水注入裡面。水流經吳陂於修武縣的老城西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