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仲村鎮
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轄鎮
大仲村鎮位於魯中南山區南部,北依費縣,西臨抱犢崮,東靠臨沂,總面積146平方公里,84271人(2017年),轄67個行政村。屬半山區半平原鄉鎮。該鎮屬暖溫帶季風半濕潤大陸氣候,年平均氣溫13.2℃-13.4℃,年降水量830-950mm,年無霜期210-230天。土壤為褐土、潮土等。大仲村鎮位於山東省蘭陵縣北部。面積151.29平方千米,人口84271人(2017年)。轄67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大仲村,距縣城18千米。229省道公路過境。古迹有東城子古文化遺址。
地處魯中南低山丘陵區,臨郯蒼平原腹心地帶,系沂蒙山區南部邊緣,地質構造極為複雜。地形由西北向東南緩緩低下,西部有低山丘陵,東部平原區地勢平坦,平均海拔約45米,自然比降為0.08%。
大仲村為鎮政府駐地,建村於明朝永樂年間。因聚落中有一大冢,故名大冢村,清初易名為大仲村。抗日戰爭前分屬費縣、臨沂兩縣。1947年屬蒼山縣,1958年成立仲村公社。1984年設鎮。1996年,面積84.3平方千米,人口5.2萬人,轄大仲村、河西、西石曲、東石曲、中石曲、向陽庄、西辛庄、大吳宅、小吳宅、泉汪、陡溝庄、西南哨、吳宅圈、金橋屯、小官莊、馬山、陶主院、車庄、白彥庄、胡家莊、東圩、永安村、梁家屯、石坑、現庄、后嶺、任庄、澇坡、索村、后沂溝、前沂溝、龍泉庄、東辛庄、陶屯、小東湖、西康莊、東康莊、西城子、中城子、東城子、綠庄、念沂庄、廟疃、蘭鳳窩、樂沂官莊、大冶、埠東、林官莊、西寨子49個行政村。2000年末,撤銷流井鄉,併入大仲村鎮,轄81個行政村。原流井鄉位於蒼山縣北部,距縣城21千米。抗日戰爭前分屬臨沂、費縣兩縣,1941年屬蒼山縣、邊聯縣,1950年屬蒼山縣甘霖區,1958年建流井鄉,是年秋與甘霖合併成立甘霖公社,1963年建流井公社,1984年改鄉。1996年,面積65.4平方千米,人口2.3萬人,轄下流井、上流井、北邱庄、北劉庄、黃家館、北孟庄、殷家館、黃家館河北、劉家宅、孫家館、勝庄、胡沿庄、代家莊、北韓庄、南韓庄、茶子山、荊山後、立營庄、祖居庄、小徐庄、團結、荊山前、郁家杭、大城子、小城子、南邱庄、后姚庄、前姚庄、保合庄、柳河、粟園、北碼頭32個行政村。![大仲村鎮](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e/f/mef5eaec77576d7fa64f49c63b7b3238e.jpg)
![大仲村鎮](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e/f/mef5eaec77576d7fa64f49c63b7b3238e.jpg)
大仲村鎮
![大仲村鎮](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0/a/m0a27908a94e9271ac724dbe4d14f8912.jpg)
大仲村鎮
201121大仲村 | 250220上流井村 | 220122東官莊村 | 275220勝庄村 |
202122東圩村 | 251220下流井村 | 221122蘭鳳窩村 | 276220祖居庄村 |
203220河西村 | 252220小徐庄村 | 222122西寨子村 | 277220立營庄村 |
204220大吳宅村 | 253220茶子山村 | 224122廟疃村 | 278220保合庄村 |
205220小吳宅村 | 255220荊山後村 | 225122索村 | 281220郁家杭村 |
206220泉汪村 | 261220殷家館村 | 228122綠庄村 | 282122康莊村 |
207220金橋屯村 | 262220孫家館村 | 229122澇坡村 | 283220任合村 |
210122東辛庄村 | 263220北邱庄村 | 231122念沂庄村 | 284122金城村 |
211220車庄村 | 264220北孟庄村 | 232220現庄村 | 285220石曲村 |
212122龍泉庄村 | 265220北劉庄村 | 235220石坑村 | 286122沂溝村 |
213122馬山村 | 266220劉家宅村 | 238220西南哨村 | 287220胡家莊村 |
214220陶屯村 | 267220南邱庄村 | 239220陡溝庄村 | 288220駐城村 |
215122梁家屯村 | 268220后姚庄村 | 240220小官莊村 | 289220韓庄村 |
216122永安村 | 269220前姚庄村 | 241220陶主院村 | 290220黃家館村 |
217122埠東村 | 270220柳河村 | 246220吳宅圈村 | 291220代家莊村 |
218122林官莊村 | 271220栗園村 | 247220西辛庄村 | 292220荊山村 |
219122大冶村 | 272220北碼頭村 | 249220向陽庄村 |
地處魯中南低山丘陵區,臨郯蒼平原腹心地帶,系沂蒙山區南部邊緣,地質構造極為複雜。地形由西北向東南緩緩低下,西部有低山丘陵,東部平原區地勢平坦,平均海拔約45米,自然比降為0.08%。
![大仲村鎮](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8/4/m846975f765de13faf8e4f850fe1afca0.jpg)
大仲村鎮
氣溫的季節變化顯著,冬季寒冷少雨,為半乾旱氣候;夏季炎熱多雨,為濕潤性氣候,春秋季為溫暖宜人的半濕潤氣候。
鎮內年平均無霜期212天,年均日照時數為2354.5小時,日照率為53%。
水資源。水資源比較豐富,河流、水庫較多。地下水主要分佈在第四系砂層中,西部地下水埋藏較深,存在人畜飲水困難,東部普遍埋藏淺,質量好,有利於水資源的開發利用。
地表水資源主要依靠閘壩攔蓄,揚水站提水及水庫蓄水,地下水依靠機電井提取。地下水、地表水在國民經濟各部門用水中基本各佔一半,互為補充。全鎮建成(一)型水庫1座,小(二)型水庫4座,總庫容3900萬立方米。建成攔河閘壩和塘壩26座,一次蓄水量8000萬立方米。
全鎮總面積為146.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為9.7萬畝。![大仲村鎮](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f/3/mf354b1ece54a5ee87014bb41f6f51ae6.jpg)
![大仲村鎮](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f/3/mf354b1ece54a5ee87014bb41f6f51ae6.jpg)
大仲村鎮
森林資源
屬暖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氣候適宜,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適宜植物的生長。2008年,全鎮造林面積327公頃;育苗面積200公頃;苗木產量400萬株;封山護林面積350公頃;封山育林面積350公頃。
礦產分佈地域性較為明顯。全鎮發現鐵、煤、鋁釩土、碳酸鈣等礦產12種,已開發利用的3種。
大仲村鎮歷史悠久,文化璀璨,境內有吳王漢墓、城子遺址,是山東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境內山水秀麗,旅遊源豐富,自然景觀眾多,與東晉杭州靈隱寺齊名的朗公寺就坐落在該鎮;該鎮溫泉眾多,柳河、澇坡溫泉東西相依,常年水溫保持在16℃,水質優良,含有多種人體所必需的微量元素,營養豐富;該鎮淡竹面積廣闊,是江北最大的淡竹基地,號稱江北淡竹第一鄉。以朗公寺為中心的大宗山旅遊風景區已成為魯南蘇北地區的旅遊休閑勝地。
晉代朗公寺位於大宗山,大仲村鎮駐地以東3公里處。大宗山又稱朗公山、驢脖子山,因山體形似驢脖子而得名。山勢呈南北走向,綿延數十公里,面積2.1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57米,有九座山頭相接,故又稱為“九頂蓮花山”,山勢雄奇,風景獨秀,青山連綿迴環,奇峰怪石嶙次櫛比,松生絕壁,泉涌峭崖。山中有轉經山觀日台、九步天梯、紅孩兒橋、宋潢書齋、聚仙閣、賢孝祠等名勝古迹。朗公寺坐落於大宗山腹地,始建於東晉咸康五年(339年),以東晉沙門笠僧朗公卓錫住持修禪而得名。歷經南北朝,興盛於隋唐,元朝中期重建,規模逐漸擴大,至清朝末年廢圮。該寺規模宏大,原有上寺、下寺、塔林。上寺有前殿、二殿、大殿等宏偉建築,下寺為碧雲觀,是琅琊四大古寺之一,香火曾鼎盛一時。在歷史長河中,圍繞大宗山與朗公寺發生了許多傳說,如“王羲之贈匾”“乾隆與尼姑對詩”“賢孝女”“縣長賠樹”“大師懲弟子”等等。這些傳說故事為大宗山朗公寺增添了豐厚的文化內涵。
名勝古迹
![大仲村鎮](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d/d/mdd416d966d886f5bf72446549df4eb0e.jpg)
大仲村鎮
鎮西北5.5公里有陡溝庄戰鬥紀念碑,南2.5公里有東城子古文化遺址,西北2公里有大吳宅畫像石墓。大吳宅古墓(大仲村鎮大吳宅村南500米處,東加河上游西岸)。鎮東還有朗公寺風景區,這裡的朗公寺地鍋雞很有名。![大仲村鎮](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2/1/m21a935de04553e488c040345a6b1c48c.jpg)
![大仲村鎮](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2/1/m21a935de04553e488c040345a6b1c48c.jpg)
大仲村鎮
大仲村藍印花布是民間曾廣為流傳的古老手工印花織物,在民間藝術中獨樹一幟。藍印花布是在唐宋“葯斑布”、明代“澆花布”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以布抹灰葯而青,候干,去灰葯,則藍白相間”,其印染材料就地取材。沂蒙山生產棉花、土布和藍草,促使了印染工藝的產生,集鎮相繼出現了染坊。染坊的發展,使沂蒙民間藍印花布“衣被天下”。民間男子以穿青衣,婦女著藍花布為美。衣服、被面、蚊帳、枕套、帳沿、包袱布等日常用品都為藍印花布製作。2006年,大仲村鎮依託藍印花布被省文化廳命名為“山東省民間藝術(染織)之鄉”。
藍印花布來源於唐宋。是一種以手工刻板、刮漿、染色的民間工藝,素以簡潔樸素的圖案、鮮明和諧的藍白之美聞名於世。花版鏤空后,刷上桐油加固,再以豆粉拌石灰調成糊狀,把鏤空花版鋪在白布上,用“抹子”把防染漿劑刮入花紋空隙,漏印於布面。干后浸入藍靛缸內著色,染液原料是板藍根、田菁等植物葉子製成的土靛。染第一遍為“月白”,第二遍為“二藍”,三至“鴉青”,每匹布都要反覆染10多次,幾十道工序,所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最後將染好的布去淺浮灰漿,密封處便露出本色。灰漿塊面大的地方,灰層在染色的捲動中自然裂開,藍靛隨著裂縫滲透到坯布上,留下了人工無法描繪的自然冰紋,這就是藍印花布。有作家在作品中描述:“藍印花布與沂蒙山如此的在精神上貼切,似乎一切描述沂蒙山的文字,都比不上一塊藍印花布更能表達那種精髓。”
據業內人士介紹,沂蒙山工匠們在傳統工藝基礎上,不斷適應時代的需求,由原來的單面印花發展成雙面印花,由單色發展成複色,由小布發展成寬幅布。藍印花布又滲透到現代都市人的生活中,如時裝、門簾、壁掛、檯布、鞋帽、包類、玩具等,並形成了藍印花布製品系列。
在國外,藍印花布被視作藝術品,價格不菲。2006年9月,相友文的藍印花布被山東電視台製作成專題片,作為申請文化遺產的影像資料。2007年8月被市政府列為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大仲村鎮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東臨石臼港、嵐山港、連雲港,距京滬高速公路10公里;距臨沂火車站和飛機場各20公里;西靠棗莊、徐州,東臨京滬高速公路;南臨206國道和兗石鐵路。蒼邳省道橫貫全境。![大仲村鎮](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6/f/m6fc40a3471129beb3da473beaaa8fa08.jpg)
![大仲村鎮](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6/f/m6fc40a3471129beb3da473beaaa8fa08.jpg)
大仲村鎮
大仲村鎮是“山東南菜園”蔬菜的重要產地,以“三山益星、華奧、東港、綠源、海利、永泰、萬泉”等為龍頭的農業龍頭企業帶起了特色農業一片天。投資近億元的三山集團星發公司是亞洲第一恆溫庫;華源兔業有限公司是出口歐盟市場惟一指定企業、全國最大的肉兔養殖基地;大仲村鎮被譽稱為“山東大姜之鄉、粉條澱粉加工之鄉、金銀花之鄉、豐水梨之鄉、花生之鄉、肉兔養殖之鄉、冷藏加工之鄉”。
2003年全鎮實現GDP5.2億元,增長18%;工農業總產值10.6億元,增長68.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0.9億,增70%;實現出口創匯1728萬元,增長20%,利用外資230萬美元,實現財政收入208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886元,增長8%。
投資環境
大仲村鎮風土人情淳厚質樸,人民勤勞勇敢,熱情好客,為吸引外商投資,鎮黨委政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努力優化投資環境,創造最有利的輿論環境,最優越的社會環境,確保投資者的利益,使投資者在大仲村鎮經營的開心,玩的舒心,生活的舒心。![大仲村鎮](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e/a/mea54c6e2a1a083c8799419572d398212.jpg)
![大仲村鎮](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e/a/mea54c6e2a1a083c8799419572d398212.jpg)
大仲村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