莜面栲栳栳
山西高寒地區著名的傳統麵食小吃
莜面栲栳栳(栲栳栳kàolaolao)是山西高寒地區著名的傳統麵食小吃,屬於晉菜。“栲栳栳”是用莜面精工細作的一種麵食品,因其形狀象“笆斗”,民間叫“栳栳”。
在河北省張家口的張北縣,赤城縣,尚義縣,沽源縣,康保縣,崇禮縣,承德市的豐寧,圍場。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縣,烏蘭察布市涼城縣、卓資縣、豐鎮市及察哈爾右翼中旗、錫林郭勒盟南部。山西大同市的左雲縣、天鎮縣、陽高縣也比較被大家所歡迎。
莜面栲栳栳是山西十大麵食之一。它工藝講究,成形美觀與口感勁道完美結合,加上“羊肉臊子台蘑湯,一家吃著十家香”,便成了地地道道的美食,就連康熙皇帝朝拜五台山時,也以品此為人生快事。
筱面栲栳栳
莜面的原糧叫“莜麥”,也稱“燕麥”、“玉麥”。已有2500多年的種植歷史。莜麥脫殼碾粉即叫“莜面”。“莜面”可製作十幾鍾花色品種供人們享受。“栲栳栳”是十幾個品種的代表。
用料
食材 | 用量 |
莜面栲栳栳 一袋 | |
雞蛋 一個 | |
韭菜 一把 | |
洋蔥 半個 | |
食用油/鹽/五香粉/醬油 |
詳細步驟
步驟 | 圖片 | 說明 |
步驟一 | 步驟一 | 因為不在老家,所以在網上買了幾袋真空的莜面栲栳栳。1、打開袋子,涼水沖一下,放蒸鍋里蒸兩三分鐘。2、食用油熱鍋,炒雞蛋,呈出來。食用油熱鍋,蔥薑末爆香,下韭菜和洋蔥翻炒,加醬油,五香粉,鹽,四五下就好了比較易熟。直接把整好的莜面栲栳栳倒進去,炒的過程中撥弄成碎快,放雞蛋翻兩下出鍋。超級香啊…… |
步驟二 | 步驟二 | 太開心了,做的太快就口述吧,反正也不難 |
用料
食材 | 用量 |
莜面栲栳栳 | 300克 |
胡麻油 | 適量 |
韭菜 | 適量 |
鹽 | 適量 |
胡蘿蔔 | 適量 |
生抽 | 適量 |
大蔥 | 適量 |
蒜 | 適量 |
詳細步驟
步驟 | 圖片 | 說明 |
步驟一 | 步驟一 | 準備原料。 |
步驟二 | 步驟二 | 韭菜切段。 |
步驟三 | 步驟三 | 胡蘿蔔切絲。 |
步驟四 | 步驟四 | 莜面栲栳栳用微波爐轉一下,熱了后,拿出來,切成條。 |
步驟五 | 步驟五 | 蔥切蔥花,蒜切末。 |
步驟六 | 步驟六 | 鍋上火,油熱,放入蔥、蒜爆香。 |
步驟七 | 步驟七 | 放入胡蘿蔔翻炒。 |
步驟八 | 步驟八 | 胡蘿蔔變色后,放入莜面栲栳栳翻炒。 |
步驟九 | 步驟九 | 放入鹽。 |
步驟十 | 步驟十 | 放入生抽。 |
步驟十一 | 步驟十一 | 放入韭菜翻炒。 |
步驟十二 | 步驟十二 | 韭菜熟后,出鍋。 |
用料
食材 | 用量 |
莜面 | 100g |
白面 | 50g |
開水 | 適量 |
肉餡 | 50g |
西紅柿 | 兩個 |
土豆 | 一個 |
胡蘿蔔 | 半個 |
干香菇 | 四個 |
各種調味品 | 少許 |
詳細步驟
步驟 | 圖片 | 說明 |
步驟一 | 步驟一 | 備菜,肉餡加料酒,生抽,老抽,干辣椒,八角,糖,半勺鹽,腌制十五分鐘。香菇泡發切丁,土豆胡蘿蔔香芹切丁,香芹留一部分,其餘混合。西紅柿燙皮切塊。 |
步驟二 | 步驟二 | 莜面白面二比一,開水和面。可以軟一些,以栲栳栳能立起來為標準。搓成卷碼在鋪了濕籠布的蒸鍋內,開火,冒氣以後蒸15分鐘。 |
步驟三 | 步驟三 | 小火煸肉餡出油,加香菇丁,加蒜瓣,西紅柿。炒爛后加各種丁。 |
步驟四 | 步驟四 | 加開水,加一勺鹽燉10分鐘。 |
步驟五 | 步驟五 | 蒸好了。 |
步驟六 | 步驟六 | 加番茄醬,剩下的香芹丁,大火收汁。莜面太干,留一些汁。 |
步驟七 | 步驟七 | 把莜面栲栳栳擺盤子內。 |
步驟八 | 步驟八 | 澆上鹵,多澆點汁即可。 |
有三:一和面、二搭卷、三掌握火候。
莜面必須滾沸的開水和面坯,開始和面邊倒水邊攪拌,使莜面雪花狀時,也就是面盒內只有十分之一的干莜面,稍涼即可用手和成麵糰,用濕布蓋住稍許時間,揪成小塊再放入蒸籠里蒸熟取下,趁熱搓條,揪成貓舍形狀的又薄又勻的片兒,接著用手揭起搭在二拇指上捲成筒形,一個挨一個整齊地排立在已備好的蒸籠上,象蜜蜂巢一樣,放在沸水鍋上蒸10分鐘即熟。蒸時要注意火候,火候不到“栲栳栳”不熟,吃著帶沙感,蒸得過火了“栲栳栳”則軟癱立不起來,吃時則無筋,味欠色減。
莜面的營養價值很高,含的鈣、磷、鐵、核黃素都相當多;
製作精緻,吃著有筋,耐飢抗寒,富有營養;
莜麥不僅有耐飢抗寒、保肝、保腎,造血及增強免疫力之作用,而且還有強體、健腦、清目、美容之功能,常食可提高智力、降低膽固醇,治糖尿病也有良好的效果。它既是營養豐富的食物,也是降血防癌的藥物。
莜面栲栳栳,在內蒙古地區也叫莜面窩窩,是山西北部高寒地區民間的家常美食,作為雜糧小吃在飯店酒樓大受歡迎。其製法、名稱來歷,要追溯到1400年前的隋末唐初。民間相傳,唐國公李淵被貶太原留守,攜家眷途經靈空山古剎盤谷寺,老方丈特製了這種莜麵食品以款待。李淵問:“手端何物?”老方丈答:“栲栳栳”。栲是植物的泛稱,栲栳指用竹篾或柳條編成的盛物器具(《辭海》)。唐寅有詩云:“琵琶寫語番成怨,栲栳量金買斷春。”看來當時方丈是以手端的小籠屜作答了。後來李淵當了皇帝,便派老方丈到五台山當住持。老方丈帶領眾僧赴任,路過靜樂縣,看莜麥初收,便把莜面栲栳栳製法傳給當地。再後來這種民間麵食傳遍了晉、陝、蒙、冀、魯等地,成為北方山區人民的家常美食。民間還有一種說法,相傳李世民父子在太原起兵,用的就是這種麵食犒勞三軍,一舉建立大唐王朝,栲栳是由犒勞一詞流變而來。
此是民間傳說,但莜面栲栳栳在山西民間除了是家常美食外,確實還有犒勞親朋貴賓之意。在雁北和呂梁山區,人們賦予吃莜面栲栳栳以“牢靠”、“和睦”等美好象徵。每逢老人壽誕、小孩滿月或逢節待客,多以此進餐。山區有些人家婚配嫁娶時,新郎新娘也要吃,意謂夫妻白頭到老。年終歲末時更要吃,以祈全家和睦、人運亨通。
美食習俗多來源於地方物產與歷史傳承。大同廣為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四十里莜面,三十里糕,二十里蕎麥麵餓斷腰。”說的是人們吃了莜面,可以走四十里的路程,而吃了蕎麥麵只能走二十里路程。故這裡的人們對莜面特別鍾愛,奉為至寶。莜面窩窩、莜面魚魚成為天鎮獨特的風味食品。山西北部高寒地區,盛產莜麥(也稱燕麥、玉麥),從民謠“雁北三件寶,莜麥、山藥、大皮襖”就可見一二。過去艱苦的自然條件鍛煉了山區人們雜糧細做的本領,新媳婦在婆家第一次上鍋,要先在莜面上露一手;而新女婿春節登門也要吃上十種花樣的莜面飯。莜面栲栳栳,就是這種莜面飯的一種,因形似“蜂窩”,所以當地老百姓也稱其為“莜面窩窩”。其製法關鍵有三:一是沸水和面,二是快速搭卷,三是掌握火候。
民間傳說,隋文帝楊堅偏信奸佞之言,要立次子楊廣為太子,唐國公李淵力諫不納,被貶為并州(太原)留守。途經靈空山時,不料身懷六甲的李夫人要臨盆分娩,只好借宿靈空山古剎盤谷寺,生下公子李元霸。李淵滯留該寺,常與老方丈談論天下大事。一日,老方丈對李淵說:“我夜觀天象,近日天下大亂,群雄惡戰,將軍應養精蓄銳,將來必成大業。今日我讓香積房給你做頓稀罕飯,吃了之後定會精神煥發,體強力壯“。午時將莜面“蜂窩”筒筒端了出來,李淵蘸上辣椒吃后,頓覺神清氣爽,便問是什麼飯。老方丈說是用莜麥面做的,形似“蜂窩”,所以當地老百姓稱其為“莜面窩窩”。後來李淵當了皇帝,便派老方丈到五台山當主持。老方丈帶領眾僧赴任中,路過靜樂縣,看到當地盛產莜麥,便把製作“莜面窩窩”的技術傳給靜樂人。從此莜面窩窩成為靜樂人的待客飯。后靜樂人看見這種窩窩象存放東西的直筒“栳栳”,故將窩窩改稱為“栲栳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