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叔安

夏朝廖氏族,以養龍服侍帝舜

廖叔安,廖姓(廖氏)始祖,夏朝宗室,黃帝後裔,出生於(今河南省唐河縣一帶),夏朝時期,分封蓼國為侯,始稱“蓼王”。後人以國為姓為“蓼”亦作“風”字邊“飂氏”。

古蓼國轄境約當今河南省唐河縣、桐柏縣,湖北省棗陽市、隨州市,都城在(今河南省唐河縣湖陽鎮一帶),飂氏傳到 36 世伯高時,才去風加廣成為“廖”。

公元前 639 年,蓼國被楚國所滅,聰明頑強的廖姓人舉族外遷,在(今河南省固始縣)等地建立了多個蓼國,歷史上稱唐河縣的蓼國為西蓼,稱固始縣的蓼國為東蓼,西蓼比東蓼早了100 多年。

廖氏族譜


廖叔安系黃帝後代,夏朝是被封在國為侯,他的子孫以國為姓,與廖音同,古書中也作蓼或廖。據說叔安傳37世到春秋時 伯高把“蓼”字改為“廖”字而成為廖姓。
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中華民族綿延繁衍,為人類創造了燦爛的文化。炎帝和黃帝,是中華兒女的共同祖先。炎帝王將相即傳說中的神農氏,生於渭河流域的姜水,故姓姜;黃帝即傳說中的軒轅氏,發祥於涇河流域的姬水,故姓姬。炎帝和黃帝,是中國最早的有姓者。爾後不斷派衍,至今已達2500餘個姓(一說8000餘個姓)。姓的得來,除氏族圖騰,始祖母的某種遭遇或夢幻,始祖母的生育地點等外,今天繁雜分壇的“百家姓”,有的以祖先封國為姓,有的以祖 的字、號、名為姓,有的以封邑、食邑和居住地命姓,有的以官職、爵位命姓,有的以黃帝賜姓、貶姓,還有的因避諱產生的姓,以技為姓,以天干地支為姓,林林總總,不一而足。
廖氏公祠
廖氏公祠

廖姓介紹


廖姓是炎黃子孫嫡系宗族,得姓已逾4000年。
廖姓是中華民族常見姓氏之一,中國姓氏(百家姓)排行第66位的大姓,廖姓也是中國台灣地區第18大姓,就是俗稱的清廖。
廖姓人口約有490萬左右,約佔全中華漢族人口的0.37%。
廖姓源流較多,一是出自己姓,為夏朝時期廖叔安之後裔,以國名“蓼國”為氏;二是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子伯廖之後裔,以封邑名為氏;三是出自偃姓,堯、舜的賢臣皋陶的後裔,封於“蓼”(今河南省固始縣),以國名為氏;四是出自賜姓。
廖(飂)叔安,黃帝相傳生於若水,居於帝丘(今河南省濮陽縣),為楚國的先祖,其後裔叔安夏朝時受封於飂(古廖字)國,故稱飂(廖)叔安。春秋時,廖國被楚國所滅,後人以國名飂為氏,稱為廖姓,廖叔安作為開國國君,被尊為廖姓始祖。
古蓼國轄境約當今河南省唐河縣、桐柏縣,湖北省棗陽市、隨州市,都城在(今河南省唐河縣);飂氏傳到36世伯高時,才去風加廣成為“廖”。
廖姓人口以湖南、福建、江西、湖北、河南、河北、四川、重慶、廣西、廣東、台灣、浙江、雲南、海南、安徽、江蘇等地區居多,另外廖姓也是董姓的來源。

廖姓起源


廖(Liào飂)姓古老多支,主要源出有:
源流一
據《左傳·昭公二九年》及《風俗通》等資料所載,相傳帝顓頊有個後裔叫叔安,夏時,因封於飂國(又作蓼國,今河南省唐河縣南),故稱飂(古廖字)叔安,其後代以國名飂為氏,稱廖氏,是為河南廖姓。
源流二
據《廣韻》、《姓氏考略》等資料所載,周文王有個兒子叫伯廖,因受封於廖邑,其後裔也有以邑名廖為氏,稱廖氏。這支廖氏,望出巨鹿。
源流三
據《潛夫論》云:“皋陶庭堅之後,封於蓼(今河南省固始縣),子孫以國為氏。”堯、舜的賢臣皋陶的後裔夏時受封於蓼,春秋時英、立等小國,即皋陶後人所建。楚穆王四年滅英、立二國,其後子孫有以國為氏;或以姓為氏,即為廖氏。
源流四
有一說法,源於古代貴族女姓,據文獻《姓紀・名頭志》中記載:“廖,字形源於一長發飛仙髻,以羽毛為衣,以雲霓作裳的翩翩起舞的美妙仙女姿態”。原指美若天仙的女子,本來是貴族才可以得到的姓。其後意義漸淡,關於其姿態,可參考霓裳羽衣(成語)。據林氏學者分析,其字形可拆分為廣,羽,人,彡。其他具體例證尚不明。

叔安世系


廖叔安,廖姓得姓始祖之一。上古五帝中顓頊(zhuān xū)帝後裔。夏朝時期(約公元前22世紀末至公元前17世紀末)被封在飂(liu)國,為飂國國君。其地在今河南省唐河縣一帶。有裔子曰董父,善養龍,以養龍服侍帝舜。叔安後代以國為姓,是為飂(廖)姓。廖叔安世系是廖氏主族。
代表人物有:
廖叔安
廖叔安
1世叔安公——
2世明公——
3世閨公——
4世暉公——
5世信公——
6世淵公——
7世光公——
8世穎公——
9世玦公——
10世誠公——
11世重公——
12世蟄公——
13世珊公——
14世卿公——
15世譚公——
16世介公——
17世祥公——
18世潛公——
19世華公——
20世瑞公——
21世昌公——
22世澄公——
23世榮公——
24世盛公——
25世良公——
26世辟公——
27世高公——
28世畢公——
29世展公——
30世宣公——
31世雲公——
32世振公——
33世平公——
34世隱公——
35世桓公——
36世閔公——
37世廖伯高——春秋時代(公元前772年至公元481前年)人。將“飂”去風加“廣”成“廖”,即為今天的廖氏。
38世成公——
39世襄公——
40世敬公——
41世王公——
42世定公——
43世真公——
44世考公——
45世安公——
46世和公——
47世廖惠——因避秦始皇暴政,從洛陽山逃東甄域;公元前206年,惠公遷回洛陽。在此後的幾百年間,廖氏家族的許多成員一直生活在這個繁華的都市裡。
48世慎公——
49世范公——西漢(公元前276年至公元25年)初期人。大約在漢文帝漢景帝時期出仕,在長江流域為官,任江夏太守;其職位與現在地區專員相當。自此,廖氏家族之一部已從北方遷徙到南方。
50世周公——
51世高公——
52世理公——
53世中公——
54世元公——
55世風公——
56世節公——
57世嘉公——
58世新公——
59世斌公——
60世扶公——
61世祀公——
62世延公——
63世立公——
64世化公—— 三國蜀漢右車騎將軍。
65世倔公——
66世初公——
67世泰公——
68世廖子璋——司馬炎咸寧二年(276年)因功封左衛鎮國大將軍。妣藍氏,生二子:長子原憲,居洛陽;次子從憲,遷居浙江省松陽縣順義鄉誠信星。自子璋公起,廖氏始有族譜記載,世代相傳至今已近1800年。故有論者說:“廖姓世系由此始,子璋為始祖。”
69世祖——1原憲2從憲
70世祖——廖五桂,任征吳大總管。
71世祖廖欽——襲封大總管。妣韓氏,生四子:守信、守義、守崇、守誠;續妣謝氏,生子:誠達、誠壁、誠忠、誠希。
72世祖——1廖守信、2廖守義、3廖守崇、4廖守誠、5廖誠達、6廖誠壁、7廖誠忠、8廖誠希,守信任青州剌史;守義任太平州通判;守崇
汀州剌史;守誠任清溪縣令;誠達任處州通判;誠壁任宣州司馬;誠忠任杭州知府;誠希任楊州太守。這是廖氏家族的一個顯赫時代。楊州太誠希,因五湖之亂於晉太元九年(384)又行回浙江省松陽縣。誠希妻雷氏,生子世用、世昌、世清。之後,廖氏家族在江南定居,曆數百年。守信、守義、守崇、守誠、誠達、誠壁、誠忠、誠希,都是廖欽之子;另據廣東省乳源縣五陽都出水岩廖氏老譜載,廖欽還有一子廖守明,系該宗各支系之共同先祖;大竹歐家鎮、媽媽鎮、石橋鎮等廖氏各宗,乃守明後裔廖文隆裔孫之一部。
73世祖——1世用2世昌3世清4世明 為誠希四子
74世祖——1彥光2彥邦各生一子
75世祖——1玉玲2玉瑞
76世祖——1晚蒼2晚桂3晚叔4慶甫 為玉玲四子
77世祖——奇可 為慶甫之子
78世祖——廖延邦、廖延齡、廖延春,延邦任武威郡太守,封武威郡公。延齡任清河郡太守,封清河郡公;延春任太原郡太守,封太原郡公。事
隋煬帝時代(公元605~616)。這便是隋唐以後“廖氏三郡”的由來。延邦生子崇榮,無嗣;延春生子崇韜,亦無嗣。延齡妻鄧氏,生子崇德。
79世祖——1崇榮2崇德3崇蹈 為延齡三子,廖崇德,生於公元602年。唐貞觀年間進士。任虔化縣令。妻盧氏,生三子:蘭芝、蘭階、蘭得。蘭階過繼崇榮,蘭得過繼崇韜。其後,“廖氏三郡”全部是崇德公子孫。後裔由浙江松陽縣遷居江西寧都。廖崇德是現在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湖南、四川以及台灣、南洋等地區大多數廖氏宗族的先祖。大竹廖氏各宗,凡稱“系出武威”的,都是廖崇德的後裔
80世祖——1蘭芝2蘭階3蘭得 為崇德三子
81世祖——1光堯2光祿3光景——光堯,蘭芝公長子,唐中宗神龍年間進士,曾任兵部侍郎(相當於如今的國防部副部長);光祿,蘭芝公次子,唐中崇景龍相未年(707)進士,曾任汀州剌史;光景,蘭芝公第三子,翰林學士,曾任宣州剌史。廖氏家族進入歷史鼎盛時期,成為名符其實的百年望族。光堯、光祿、光景三公子孫甚眾,支系繁多,廖氏家族人口劇增,居住區域也迅速擴大。

姓氏支系


為方便尋根問祖,特將光堯、光祿、光景三公支系簡介如下。
廖光堯支系。82世廖奇軾,福建將樂人,唐進士,官至兵部尚書;生五子:番、玙、琬、琰、瓊。83世廖瓊。字世丹,號桂亭,唐代榜眼,官授福州佐武威將軍,後任漳州司馬光祿大夫;公萬夫莫敵,百戰百勝,封萬勝將軍;生三子:侁、儼、極、皆善戰,封將軍。84世廖儼,生於845年,卒於962年,享年117歲;榜眼及弟,官至御史中丞上柱國;對開發福建安溪縣做出了很大貢獻,頗受稱讚,時有“未有安溪縣,先有廖長官”之說;妻黃鳳姑,生於847年卒於969年,享年122歲,封一品夫人;生9子,均有功名。此後廖儼後裔搬遷到許多地方,東南亞等海外地區都廣有分佈。廖儼子孫世係為:廖儼——廖君平——廖元舜——廖荀——廖彬——廖己——廖仁澤——廖宜——廖敦仁——廖固——廖泳——廖敬翁——廖高選——廖大二——廖振祖——廖佛生——廖心美——廖資祥——廖干迪——廖朝柏——廖明德——廖漢——廖天生——廖士官——廖贊善——廖維振——廖東業——廖昌忠——廖韋應——廖世懿——廖棟——廖揚——廖眷——廖定吉——廖永平——廖亞福——廖天寶——
廖光祿支系。82世廖德遷,生二子:友程、友麓。83世廖友麓,生三子:昌歧、昌復、昌盛。84世廖冒歧,生於唐德宗貞元三年(788),官至禮部尚書(相當於現在的教育部長);妣萬氏、朱氏、楊氏,生子廖寬、廖榮、廖金、廖全、廖璋、廖紫、廖緩、廖鈴鐺、廖顯、廖鑾。85世廖鑾,曾任武昌太寧;生三子:三傳、四郎、五郎。86世廖三傳,生子廖通。87世廖通,生三子:克敬克純、克淘。88世廖克敬,生二子:廖融——廖凝。89世廖融隱居衡山,號衡山居士,是當時著名的學者、詩人。89世廖凝,居虔化,曾任彭澤縣令便是當時名士。廖融後裔世係為:廖融——廖圖——廖安重——廖永昌——廖祖謙——廖英——廖應剛——廖叔振——廖遠達——廖志高——廖聰甫——聰甫后後裔多居江西寧都、瑞金、石城、黃陂等縣。
廖光景支系。光景後裔是廖氏家族中最大的一個分支,分佈的地域極廣,估計不下百萬。
82世祖(廖光景支系)——1廖瓊瑄、2廖琳瑄、3廖瑞瑄;瓊瑄於743年欽取進京,卒於途中;琳瑄曾任兵部尚書,后遷任廣東增城。從82世起,光景後裔幾乎全部外遷。
83世祖——廖四十一郎;為瓊瑄子
84世祖——國清
85世祖——1滔剛2滔淳3滔容4滔致 為國清四子
86世祖——1元紀2元光3元景4元霖 為滔剛四子
87世祖——1文廣2文興3文舉4文福5文亮6文祿7文用8文明9文峰(有九子十員官之說)。兄弟共9人:長文廣,曾任南朝宰相;老三
文舉,翰林學士;老四文福,翰林學士;老五文亮,翰林學士;老六文祿,地方武官;老七文用,翰林學士;老八文明,任通政司;老九文峰,任提刑司;文興九兄弟在五代十國和北宋初期是一個頗為顯赫的家族,因此廖氏源流歌中有“金街九子佐君王”、“九子文興花又昌”之句。文興官居參政大夫,妻梁氏,生三子:棠、花、萼。
88世祖——1棠、2花、3萼,(花為文興之子;妻馮氏,生一子:昌)
89世祖——廖昌,字燕及,妻楊尚昆氏,生三子:廖徹、廖政、廖敏。廖花後裔從徹、政、敏三公以後,陸續遷到沿海各地、湖廣、四川、台灣及海外許多地方,地域廣闊,分支繁多,如今江西、福建、廣東、廣西、四川、台灣、香港以及新加坡、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許多地方,都必須有徹、政、敏三公後裔;大竹廟壩鎮老場村廖氏,就是敏公一脈。
90世祖——1廖徹、2廖政、3廖敏
91世祖——1.宗誠2.3.4.5 為政之子
92世祖——1公孫2公義 為宗誠之子
93世祖——厚甫 為公義之子
94世祖——一成 為厚甫之子
95世祖——1松福2忠富 為一成之子
96世祖——1德受2德從3德厚 為忠富之子
97世祖——志安 為德厚之子
98世祖——彥周 為志安之子
99世祖——1文瑞2文璋3文輝 為彥周之子
100世祖——景德
101世祖——奉行 為景德之子
102世祖——榮耀 為奉行之子
103世祖——宗朝 為榮耀之子
104世祖——1祖祧2祖麒3祖麟 為宗朝之子
105世祖——1家金2家銀3家聰4家讓 為祖麟之子
106世祖——仕祥 為家金之子
107世祖——應銓 為仕祥之子
108世祖——1上宣2上榮 3上玉4上應5上朝 為應銓之子
109世祖——1全盛2全茂3全智4全珍5全興 為上宣之子
110世祖——天祿 為全智之子
111世祖——1道亨2道印3道通 為天祿之子
112世祖——1忠恕2忠敬 為道亨之子
113世祖——1明梁2明棟 為忠敬之子
114世祖——1德興2德旺3德榮 為明梁之子
115世祖——1光前(大陸) 2光宗(台灣) 3光線(大陸) 為德興之子
116世祖——
117世祖——
118世祖——

通用字輩


2008年所用字輩(湖廣上川)
景奉榮宗祖,家仕應上全。
天道忠明德,光先一正心
孝文開泰運,世襲大門庭。
大明朝(福建)
文宗仙仕興,天日辰正永。
富庶明學校,綱常禮義生。
榮耀光朝野,孝感動皇恩。
全國廖氏新的統一字輩:
三才四維正、學行宗澤立、
偉尚承章鍾、書俊志錫鴻、
業敏哲體道、達遠康榮和、
超咸障葆化、華國任重樹、
弘良蘭玉秉、德文望新光。

姓氏名人


中國廖氏研究專家,廖氏文化研究專家的論著和各地廖氏族譜說明:廖叔安——伯廖——廖子璋一脈是大多數廖氏宗親的共同祖先。廖叔安為得姓始祖,37世祖伯高將“飂”改寫成“廖”,68世祖廖子璋之後始有廖氏譜諜,列祖列宗名諱生卒漸趨真實、準確、可信,派下子孫多榮膺顯達,支系繁多,其最著者有78世廖延邦、廖延齡、廖延春,79世祖廖崇德,81世祖廖光堯、廖光祿、廖光景,88世祖廖花等。這是廖氏主族。
【堂號】 "果烈堂":蜀漢廖化,為關羽主薄。關羽敗亡,廖化在戰場上假裝已死,得逃回蜀。拜宜都太守,遷右軍車騎將軍,領并州刺史,封中鄉侯,所以叫"中鄉堂"。又因他做事果敢剛烈,又叫"果烈堂"。 "紫桂堂":宋朝時候,廖君玉以朝清郎兼英州知府,他一生好學,在桂山建了一個書房叫"紫桂堂",因此廖氏有稱"紫桂堂"的。 "萬石堂":宋工部尚書---廖剛,娶秦國夫人張氏生子四,皆士,皇上賜每人官祿兩千石,父子五人共享萬石,時人號稱"萬石廖氏"。詩云:萬石家聲遠,三州世澤長、瓜錦欣瓞衍,欒世慶榮昌。另外還有:"汝南"、"中鄉"堂號。
【郡望】
1、汝南郡:漢高帝四年置郡。相當今河南潁河、淮河之間、京廣鐵路西側一線以東,安徽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區。東漢時移治平輿。
2、巨鹿郡:秦始皇二十五年置郡。東漢移治今寧晉西南。
本文標籤:
溯源知本,手足情深。天下廖氏一家親,海內廖氏根連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