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木鼓的結果 展開

木鼓

木鼓

木鼓,佤語稱“克羅克”,是佤族樂器和報警器具,更是佤族的象徵,是佤族人民崇拜的神聖之物。他們認為,木鼓是“通神之器”、“通天之鼓”,“生命靠水,興旺靠木鼓”。因此,平時不能亂動,只有祭祀報警和節日喜慶等重大集體活動時才能敲打。

概述


(圖)木鼓
(圖)木鼓
木鼓,是佤、高山、苗、侗等族敲擊體鳴樂器。歷史久遠,形制古樸、發音低沉,應用廣泛。流行於雲南、貴州、台灣等地。

起源


(圖)木鼓
(圖)木鼓
據《太平御覽》(卷七八)引三國時東吳沈瑩《臨海水土志》有關“夷州”(今台灣)之文所載:“呼民人為彌麟,如有所召,取大空材十餘丈,以著中庭,又以杵旁之,聞四、五里如鼓。民人聞之,皆往馳赴會。”早在一千七百多年前,木鼓就已在我國台灣省流行,被古代高山族人民用於集會號召。在雲南佤族,木鼓雖未寫入史籍,但從民間流傳的古老傳說可知,它的歷史也是非常悠久的。關於苗族侗族的木鼓,遠在晉代干寶之《搜神記》和《晉記》中就有“叩槽而號,以祭磐瓠”的記載。清代李宗昉《黔記》:“鄰近諸寨,共於高坦處建造一樓,名聚堂。用一木竿,長數丈,空其中,以懸於頂,名長鼓。凡有不平之事,登樓擊之,各寨相聞。”清代佚名《苗民風俗圖》中也畫有男女立於木鼓兩旁,手執竹片敲擊的圖像。
勤勞智慧的佤族人民能歌善舞,他們聚居在祖國西南邊陲山高林密的阿佤山區。在西盟、滄源的每一個佤族村寨里,都至少有一對木鼓,供放在寨中高地的一間竹制木鼓房裡,左邊放母木鼓,右邊放公木鼓。在佤族人民的心目中,認為木鼓是通天神器,是最為尊貴而神聖的樂器,還把製作木鼓的日子作為佤族隆重的宗教活動,當作盛大的節日,稱為“拉木鼓”。屆時,全寨人一起出動,到深山老林里精選大樹。他們認為用懸崖峭壁上砍下的樹木製成的木鼓,才能給阿佤人帶來更大的吉祥。樹木砍倒以後,不僅全寨人盛裝前來拉原木,就是鄰村鄰寨的人也會聞訊而來,有的人系好藤條,在有節奏的聲和呼號聲中拉動原木,有的人則唱起拉木鼓歌,邊歌邊舞,為大家助興,這歡快熱烈的場面,後來便發展成為獨具佤族特色的拉木鼓舞。在拉木鼓途中,即使走在平坦的大路上,人們還是故意放慢腳步,以便大家開懷暢飲、盡興歌舞。這一天,寨子里還要鳴槍、剽牛,使人們盡情享受節日的歡樂。在寨門口還要舉行祭祀儀式,然後製成木鼓置於木鼓房中,作為召集呼喚的信號和大型歌舞活動的打擊樂指揮。

習俗


(圖)木鼓
(圖)木鼓
佤族信仰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對木鼓有許多民間神話和傳說,均與先民們的神靈崇拜、祖先崇拜和生殖崇拜緊密聯繫,圍繞著木鼓而舉行的拉木鼓、跳木鼓房、敲木鼓和祭木鼓等一系列活動,構成佰族傳統的莊重而又熱烈的盛大節日活動,是佤族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每年12月(佤族的格瑞月)是拉木鼓活動的時節,整個過程一般需10天。[首先由頭人和魔巴帶領部分群眾,在黑夜到選定做木鼓的大樹,獻上貢品,鳴槍驅鬼,再由魔巴念咒祈禱並揮斧砍樹數下,接著人們輪流著徹夜把樹砍倒,撿三個石頭放在樹樁上,意即給樹鬼的買樹錢,然後截一段兩米多長的樹桿,鑿出樹耳,穿上藤條,便是要拉的木鼓了;次日清早,全寨男女老少穿戴盛裝來到山上,由魔巴揮舞樹枝領唱著作指揮,眾男子分兩邊手拉藤條,應聲合唱,拉動木鼓,婦女助威吶喊,老人和小孩送水、送酒、送飯,邊跳邊拉,把木鼓拉到寨門外;木鼓在寨門外要停留二至三天,待殺雞卜卦選好時辰后,舉行隆重的剽豬、剽牛儀式,全寨人一齊將木鼓樹拉到木鼓房旁的場地上,由工匠製作。

簡介


(圖)木鼓
(圖)木鼓
木鼓鼓面用牛皮製作而成,鼓面下面有20個木柄環繞鼓身。鼓身內部鑿有扁長狀音孔,裡面有鼓舌和鼓牙,可以製造迴音效果。鼓身左右兩邊有一種中間窄、兩頭寬的音槽及方形音窗,原來木鼓裡面有那麼多秘密,怪不得敲木鼓不同部位可發不同音響,它的聲音還能傳很遠呢。木鼓一般長約2米,直徑0.5到1米之間。分為公鼓、母鼓兩種。別看它們的外形看起來差不多,其實他們的材料、大小和音色都有很大區別。公鼓和母鼓相比,公鼓的音節偏低,音色粗重,用馬老鷹樹製作,長1.8米,直徑66厘米。而母鼓音節較高,音色清脆,用紅毛樹製作,長1.5米,直徑62厘米,比公鼓小一點。
打木鼓時用的兩根鼓棰,長約40~43厘米,兩頭粗、中間細,有點像平時見到的啞鈴。打鼓的時候,用手握著一棰中部,一邊跳舞,一邊敲擊木鼓兩側,木鼓就會發出“咚咚”的聲音,可傳到幾里之外。有的時候也可以用右手握一鼓棰,左手拿著竹片,兩手配合敲擊鼓的中部,發出“咚咚”與“啪啪”的音響,時而統一,時而交錯,節奏豐富多彩。

形制


(圖)木鼓
(圖)木鼓
木鼓,佤語稱庫洛、克拉,是用一整段粗大的原木製成,多採用紅毛樹、椿樹或櫻桃樹等硬質的樹榦下部為材。傳統的木鼓,形體粗大,一般長150厘米-250厘米,較大者可達300厘米-400厘米,粗端直徑50厘米-100厘米,較粗者可達150厘米。在原木中部縱向挖一狹長音孔,距兩端各20厘米,中間狹窄處孔寬6厘米,兩端較寬10厘米-12厘米。音孔由兩端向中間挖成兩頭淺、中間深的鼓腹。
木鼓外表有的剝去樹皮,一般通體光滑無飾,有的則在一端雕刻出牛頭或人頭形,也有的通體刻以三角紋或斜紋等圖案為飾。雲南省西盟佤族自治縣文化館收藏的一個木鼓,鼓長155厘米、粗端直徑50厘米、音孔長110厘米、寬10厘米。成對的佤族木鼓,雖外形和構造相同,但選材、大小和音響有別。
稍大的母木鼓,多用馬老鷹樹製作,發音較低而沉重;略小的公木鼓,常用紅毛樹製作,發音較高而明亮。20世紀80年代以來,雲南省西盟、滄源、瀾滄等縣的文工隊,將木鼓加以改革,出現了長125厘米、粗端直徑35厘米的小型木鼓。在原木中部挖一條兩頭寬、中間窄的音孔,音孔的兩頭留有對稱的稱為鼓舌的木牆,由兩端往下挖出兩頭淺、中間深的鼓腹。因鼓舌厚度和鼓腹深淺的差別,敲擊木鼓的不同部位,每個木鼓都能發出兩個音高不同的音響,音程相距為大三度或四度。木鼓常置於兩塊木板或兩個石塊上,使其離開地面有利振動發音。
制木鼓頗為講究。每年陽曆一月,是各部落、各村寨拉木鼓的季節。首先,由頭人或“魔巴”在原始森林裡選擇最好的大樹子(直徑在三米以上,以柚木、黃心狼木為佳)。然後,組織全村的男女老幼,把大樹砍倒,鋸下一節最好的樹榦,拉回寨里做木鼓。他們認為這是做神器的樹木,拉運時必須走足路。於是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千百人簇擁著一段巨木,推的推,拉的拉,熱鬧非凡。而且不管路途遠近,平坦崎嶇,必須在一天之內拉回寨子。樹榦拉回來,颳去皮子,挖空樹心,製成木鼓,架在寨邊的神林里,並專門為其蓋一座木鼓房。

演奏


(圖)木鼓
(圖)木鼓
演奏時,使用兩根特製的木製鼓棰,棰長40厘米-45厘米,兩頭粗、中間細,與運動器械啞鈴大致相似。敲擊時,奏者兩手各執一棰中部,一邊跳舞,一邊向鼓身兩側杵擊,發出“咚咚”之聲,其音響可傳數里之外。有時奏者右手持一鼓棰,左手持一竹片,兩手配合敲擊音孔兩側的鼓身中部,發出“咚咚”與“啪啪”的音響,時而統一,時而交錯,節奏豐富多彩。木鼓還可由兩人或四人合擊,奏出阿佤人熟悉的多種不同的鼓點,用以表達各種特定的內容。木鼓的應用範圍非常廣泛,在佤族村寨,除逢年過節、宗教活動或盛大集會時演奏外,它的音響還常作為信號語言,用來傳達戰爭來臨或發生火災等消息,以迅速集合群眾。
此外,當獵人們出獵獲豹歸寨時,人們也敲擊木鼓歡迎表示敬意。20世紀80年代,佤族的小型木鼓已登上文藝舞台,用它伴奏的佤族《木鼓歌》、《佤族木鼓舞》和《甩髮舞》,富有濃郁的民族風格,表現出剛健豪放的民族精神,深受人們讚賞。如今,佤族木鼓常與象腳鼓、(芒)、鑔、葫蘆笙竹笛和竹鼓等樂器組合在一起為歌舞伴奏,用於年節喜慶等活動中。

風格


(圖)木鼓
(圖)木鼓
在台灣省高山族和貴州省苗族、侗族民間流傳的木鼓,它們的形式和佤族木鼓相似,也是木梆類型的節奏樂器。據台灣東海大學呂炳川教授《台灣土著民族之樂器》記述,高山族的木鼓用桑木製作,鼓長100厘米、直徑30厘米,流行於台灣省泰雅和阿美部族中,用於舞蹈伴奏。據台灣人類學教授凌純聲先生1953年調查,在花蓮的阿美部族中,還遺存有在大樹榦上縱向開一音孔的木鼓。苗族、侗族的木鼓,用栗木或楓木製成,鼓長100厘米-200厘米、直徑30厘米-40厘米,流行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用於喪葬、年節、祭祀等場合中,用杵棒擊奏,節奏變化多樣,常常邊舞邊奏。此外,在高山族和苗族中,還有一種用一段中空(腐朽所致)的杉樹或桐樹榦製成的木鼓,兩端不封口,在樹榦上也開有一條縱向音孔(有的不開)。高山族阿美和平埔部族的鼓長70厘米、直徑20厘米左右;苗族的鼓長200厘米、直徑30厘米,多懸於樹上用木棒敲擊,此種木鼓用於傳遞訊息、召集村民或鼓舞士氣等活動中,不參加器樂合奏或歌舞伴奏。

形成


(圖)木鼓
(圖)木鼓
木鼓是佤族人民的通天神器,是佤族人民的保護神。
在以前,木鼓並不是樂器,而是一種祭器,是用來祭祀的,祈求木依吉保佑山寨五穀豐登,人畜興旺。在阿佤山,基本上每一個村寨都有一間木鼓房,用於放置木鼓。木鼓房也是全寨人的宗教祭祀中心,相當於佤族人民的廟宇。當木鼓老了(舊了),就要製作新的木鼓來代替老的木鼓—即拉木鼓。
決定了要拉一個新木鼓后,首先要由魔八殺雞看卦,從看卦的情況決定上山選木鼓樹的日子。到了上山選樹的這一天,魔八再殺雞看卦,由雞卦的結果確定到哪個方向選木鼓樹。確定方向後,就上山選木鼓樹。通常要選3-5棵紅毛樹,然後將每一棵樹的樹皮割下一片帶回寨子。回到寨子后,再次殺雞看卦,決定選那一棵紅毛樹來製作木鼓。接下來,魔八再分別殺雞看卦,選好上山砍木鼓的日子及由哪一家做主祭戶(主祭祀戶,就是負責全寨子人拉木鼓時吃喝的人家。負責主祭戶可以是一家,也可以是二至三家,在拉木鼓期間,幾家人輪流著剽牛給全寨子的人吃。若是主祭戶較為困難,則由全寨子的人家提供米、菜、水酒及牛,主祭戶僅負責操辦)。主祭戶在被選中的當天要舉行祭阿依俄儀式,既祭男性家神。能被選做主祭戶,對阿佤人來說是莫大的喜事。
到了砍木鼓這天,魔八帶著寨子的青壯年來到選定的木鼓樹下,由魔八進行念咒驅靈。其內容是把周圍可能因為砍木鼓樹而可能傷害到的草靈、小樹靈請開,請它們換個地方;請要砍的木鼓樹靈和依附在它身上的其他神靈離開。然後,魔八圍著紅毛樹向樹上撒米、鹽之類的祭物,邊撒邊念祭語。重複念誦幾遍后,周圍的人們向樹上投剽槍之類的東西,以驅趕對人不利的壞靈。驅趕完畢,人們就開始安心的砍木鼓樹了。
(圖)木鼓
(圖)木鼓
砍樹時,先由魔八在木鼓樹上砍下第一刀,然後再由周圍的青壯年在魔八砍第一刀處輪流著把木鼓樹砍倒。樹被砍倒后,魔八在樹樁上放一塊石頭,並念祭語,請求樹神讓人們順利地把木鼓拉回寨子。請求完畢,由魔八量好所需要的長度,再讓青壯年小夥子們砍斷,然後拉回寨子製作木鼓。
木鼓樹要在砍好的第二天才能拉回。拉木鼓的這一天,人們要穿著盛裝早早地來到山上,以表達對神的感激。拉木鼓前,先在樹段兩端各鑿一個鼓耳,用來穿拉木鼓的藤繩。拉動木鼓后,一個魔八在隊伍前撒米、水酒等祭品,另一個魔八則坐在木鼓上領唱拉木鼓歌,拉木鼓的人們以拉木鼓歌為號子,步伐整齊地向前走。主祭戶在路旁的大青樹下用稀飯、水酒招待拉木鼓的人們。
木鼓拉到寨門后,要把木鼓段調頭並在另一個頭打一個雞蛋,以表示木鼓已完全離開了原來的樹靈,將為阿佤人服務了。然後,木鼓被拉到木鼓房外,由技術高超的人鑿制木鼓,木鼓作成后,再放置到木鼓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