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英

清朝康熙年間台灣總兵

黃英(1653-1728年),字挺通,號穎公,系羅源縣松山鎮岐后村人,少有大志。歷官左都督、台灣總兵,誥封“榮祿大夫”。在治理台灣期間,他能綏靖地方,立威行惠,剛柔相濟,從而得到當地軍民擁戴,立祠祀之。致仕歸里,優遊林泉七年。

投身行伍


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月,靖南王耿精忠跟隨吳三桂反清復明,在福州宣布舉兵,自稱總統兵馬大將軍,並向浙江、江西、廣東三地發展反清右翼力量。隨後,其勢力迅速膨脹,並將上述三地大部分地區納入勢力範圍,並聯繫台灣的鄭經結成相互援助之同盟。
康熙帝見耿精忠勢力驟漲,十分著急,立即命康親王傑書與浙江總督李之芳率兵出擊。康熙十五年(1676年)八月,耿精忠見大勢已去,宣布投降。之後,尚之信也隨即向清廷投降。至此,清政府才基本把控了亂局。
康熙年間,東南沿海一帶時常發生騷亂事件,特別是福建濱海,鄭經依然盤踞澎湖列島,他們厲兵造船,高舉反清復明旗幟,時刻有舉兵反撲跡象。
這讓清廷如鯁在喉,每欲拔之。隨後,朝廷便著手組建水軍,選拔精幹將士日夜操練,準備平定濱海、收復台灣。
當時,黃英也“投身行伍”,其“諳習水性”,使得他在從軍期間發揮了這一特長,以至在收復金門廈門及澎湖三十六島的戰鬥中,屢立奇功。
收復台灣,舉國歡慶。清廷便論功行賞,拔擢黃英為左都督,但由於母老不忍遽別,致使延誤行期。“及陛見,聖祖仁皇帝(康熙)詢來遲故。”黃英以實應答,天顏大喜。即奉旨以左都督管江南漕標游擊事,“御書唐句賜之”。后累升至金門總兵,任職期間對兵、民關懷備至,兵民感德,為其立生祠,置田產,四時祭祀。黃英在金門期間,甚得康熙看重,據史料記載,其前後上奏皆合帝心,“恩寵甚渥”。
康熙六十年(1721年),台灣又發生嘩變,把守金門的黃英再次協力征討。平叛后,黃英在這次收復台灣統一祖國的戰鬥中,功勛卓著,后被調任為台灣總兵。據《康熙羅源縣誌》記載:“此時兵革方靖,台民嗷嗷哀鳴,他綏輯地方,立威行惠,剛柔相濟。”社會安定了,經濟發展了,人民過上了好日子,所以感恩戴德的“台地軍民也立祠祀之”。
黃英的政績屢受嘉獎,曾誥封三代。今《康熙羅源縣誌》載有《黃英父母誥》:“制曰:寵綏國爵,式嘉閥閱之勞,尉起門風,用表庭闈之訓。爾黃紹伯乃左都督管參將事黃英之父,義方啟后,谷以光前,積善在躬,樹良型於弓治,克家有子,拓令緒於韜鈐。茲以覃恩,贈爾為榮祿大夫左都督管淮安城守參將事,錫之誥命。於戲!錫策府之徽章,洊承恩澤;荷天家之休命,永賁泉壚。制曰:怙恃同恩,人子勤思於將母趙口桓著績王朝,錫類以榮親。爾左都督管淮安城守參將事黃英母陳氏,七誡嫻明,三遷勤篤。令儀不忒,早流珩瑀之聲,慈教有成,果見干城之器。茲以覃恩,贈爾為一品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