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坊鎮

甘坊鎮

甘坊鎮位於奉新縣城西南部,東毗上富鎮,西臨百丈山風景區,南連宜豐縣天寶鄉,北接柳溪鄉。距縣城57公里,距南昌132公里,距“百丈禪寺13公里,距昌銅高速上富入口18公里。下轄6村1場1社區,55個村民小組,118個自然村落,全鎮6000餘人(多為江右民系)。

甘坊鎮歷史上就是贛西北山區境內一個繁榮古鎮。境內有20多種野生動物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甘坊鎮還是中國13個毛竹基地之一。甘坊鎮的經濟作物-香菇,成為該鎮的主營經濟作物。被中國作為重點保護動物的就有20多種。青雲塔是甘坊鎮的標誌性建築。百丈寺是中國佛教“天下清規”的發源地。

甘坊鎮小學於2002年投資建成一所高標準的花園式學校,是甘坊鎮綠化先進單位。另外還有自來水廠、變電廠的興建都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保障。

歷史沿革


甘坊鎮轄六村一場,56個村民小組,118個自然村落。位於奉新縣城西南部,距縣城58千米。
2001年12月10日,撤銷甘坊鄉,設立甘坊鎮。原甘坊鎮東與上富鎮毗連,西與西塔鄉接壤,南與宜豐縣交界,北與溜頭鄉相鄰,總面積76平方千米,轄6村1場,56個村民小組,118個自然村落。2003年8月19日,撤銷西塔鄉,成建制劃歸甘坊鎮管轄。

行政區劃


轄青雲居委會,甘坊、橫橋、柘龍、下村、洞口、上村、西塔、百丈、新廠、長坪等10個村委會。
橫橋村位於奉新縣西部,村部座落於甘坊鎮東部,距縣城52公里,是先前甘坊、西塔、柳溪三鄉的水路交通重要的碼頭。全村轄4個村民小組,13個自然村落,農戶191戶,總人口745人。全村總面積1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255畝,林地11737畝。農戶的主要經濟收入來源以林業為主,農業為輔,並有相當部分富餘勞動力外出務工。
下村村距奉新縣城56公里,全村有10個村民小組,農戶276戶,人口967人,其中黨員36人。耕地面積2347畝,山林面積1.1萬畝,農民經濟收入以林業為主,農業為輔,兼有養殖、水產及外出務工。為“十二五”貧困村之一。
甘坊村位於甘坊集鎮,與宜豐縣天寶鄉、同安鄉接壤。全村轄9個村民小組,346戶1240人。耕地1516畝,林地14668.7畝,通過“十一五”扶貧建設,甘坊村在調整產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上取得了長遠發展,培育出有一定規模的扶貧主導產業:投資10餘萬元建成具有本地特色的“生態養殖基地”年出欄生豬300餘頭;建起了一個200餘畝的吊瓜種植基地,預計每畝純收入可達1000餘元。依託集鎮優勢,大力發展經商服務業,全村從事餐飲、住宿、五金家電、百貨等行業商戶有十餘戶,大大激活了本村的經濟發展。
上村村位於甘坊鎮南部,與宜豐縣同安鄉交界,是甘坊往宜豐的必經之地,交通十分更利。全村有7個村民小組,人口617人,耕地面積1125畝,林地8890畝。農民以農林業為主,兼有袋裝香菇。是我縣袋裝香菇的主要產地之一,全村40%的農戶種植袋裝香菇,年規模達25萬袋。
洞口村位於甘坊鎮西部,往西可至百丈山風景名勝管委會,是通往“禪林清規”發源地---百丈寺的要道之一。全村有4個村民小組,81戶,人口308人,耕地面積503畝,林地7900畝。農民以林業為主要經濟來源,兼有種養業及外出務工。
金洞分場位於甘坊鎮西南部,距甘坊鎮6公里,分場有7個小組,102戶,人口390人,耕地面積588畝,林地4426畝。農民以林業為主,兼有種養業及外出務工。
柘龍村位於甘坊鎮西北部,距甘坊鎮8公里。全村有7個村民小組,132戶,人口512人,耕地面積653畝,林地13890畝。農民以林業為主,兼有種養業及外出務工。

自然資源


甘坊鎮毛竹加工
甘坊鎮毛竹加工
甘坊鎮資源富庶,共有耕地7987畝,人均佔有1.8畝,糧食生產主要以-晚水稻栽培為主。
甘坊鎮瓷土礦區礦區位於奉新縣261°方位,至奉新縣城直線距離49.7公里,運輸距離59公里,距甘坊鎮2公里,距甘坊行政村2公里,屬甘坊鎮甘坊行政村管轄。礦區內有奉帶公路連接(0.5公里),交通運輸便利。礦區中心地理坐標為:I號礦體東經114°51′27.8″,北緯28°39′33.9″;II號礦體東經114°51′42.1″,北緯28°38′44.3″;III號礦體東經114°52′25.6″,北緯28°39′01.3″。礦區面積0.7869平方千米。經宜春市地質隊勘查,探明瓷土資源儲量7.6055萬噸,可采儲量7.22萬噸。經化學檢驗,礦區瓷土礦品質符合陶瓷工業使用的一般標準。可作為製造日用陶瓷、建築衛生陶瓷的粘土原料,亦可在造紙工業中用作填料及塗料,還可用在染料、油漆、搪瓷、橡膠工業中作配料及填料。

經濟


甘坊鎮
甘坊鎮
坊鎮資源富庶,有耕地7987畝,人均佔有1.8畝,糧食生產主要以一晚水稻栽培為主,有林地面積70845畝(不含國營部分),其中毛竹林面積28067畝,毛竹自然生長量33.1萬支,是中國13個毛竹林基地之一,活立木蓄積量13萬立方米,是奉新縣毛竹、杉木的主要產地。林區草山草坡有一萬多畝,為適度開發養牛養羊提供了廣闊空間,同時林區野生中藥材有100餘種,野生動物180多種,被國家列為重點保護的動物有20餘種。
1978年以來,甘坊鎮黨委、政府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依託本區域毛竹、水電兩大優勢,先後引進竹地板加工廠等私營企業。甘坊鎮境內已開發小水電21 座,水電裝機容量10515千瓦。
在生產領域快速發展的同時,集市商貿繁榮,生產生活物資市場供應齊全,集鎮建設啟動運作,街道整改美化、亮化取得初步成效,3.5萬伏的輸變電站可以滿足工業、農業發展和生活用電的需要。2002年投資70餘萬元。
2008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達到7596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達到2473萬元,比2007年增長11.75%。財稅完成180.9萬元,比2007年增長8.5%,農民人均純收入大幅增長,達到3264元,比2007年增長10.12%。居民儲蓄存款餘額達到2220萬元,比2007年凈增297萬元,增長15.44%。
甘坊鎮香菇
甘坊鎮香菇
甘坊綠色農業開發豐富,盛產香菇,雲耳,獼猴桃、干筍,山羊養殖已成為當地農戶發展經濟的一大支柱。甘坊地資源富有,有鈾礦、鉀長石礦、坦妮礦以及瓷土,蘊藏量大,開發價值高。
甘坊鎮是個山區鎮,森林資源豐富,氣候宜人,適宜香菇生長,農民曆來就有種植香菇補貼家用的習俗。為了擴大增收渠道,甘坊鎮把香菇作為發展經濟的產業,下大力氣壯大該產業。聘請縣裡技術人員進村到組入戶,講解香菇栽培技術,定期舉辦培訓班,並分批組織種植戶到外縣參觀學習,同時實行產前、產中、產後全程跟蹤服務。甘坊鎮還制定了優惠政策,優先解決栽培戶用地、水電、物料供應、資金等問題,積極協調信貸部門解決信貸上百萬元。甘坊鎮香菇種植上規模的已有上千農戶。

基礎建設


甘坊鎮小學
甘坊鎮小學
甘坊鎮小學始建於1968年,幾經變遷,多次重建。於2002年投資建成一所高標準的花園式學校。學校環境優美,布局合理,是甘坊鎮綠化先進單位。校園佔地面積13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540平方米,綠化面積4500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40%。建有寬闊的大操場,美觀實用的環形跑道,綠色生態長廊,還有種類豐富的花草樹木點綴其間,一流的校園環境營造了良好的教育氛圍。
在生產快速發展的同時,甘坊鎮整頓集市,使集市商貿繁榮,生產生活物資市場供應齊全。同時,甘坊鎮政府還實施了街道整改美化,並取得很大的成效。3.5萬伏的輸變電站可以滿足工業、農業發展和生活用電的需要。2002年甘坊鎮投資70餘萬元,供水4000噸的自來水廠已交付使用,飲水達到衛生標準,日供水能力完全可以滿足集鎮生活用水需要。奉銅公路的擴建硬化規劃,百丈寺、青雲峽旅遊景點的開發也為甘坊鎮增加了發展的潛力。

社會事業


甘坊青雲塔
甘坊青雲塔
2008年冬天,奉新縣甘坊鎮婦聯為讓敬老院老人過一個溫暖的冬天,啟動了“一針一線送溫暖”活動,買來25公斤毛線,分發給針織能手,為老人編織過冬毛衣。已有35件毛衣被發放到敬老院老人手中。
為了更好的為甘坊鎮人民服務,奉新縣甘坊鎮實施“四個一”工程:學一門理論,要求每位士兵學習法律法規、軍事理論、科技文化等方面知識,並熟練掌握一門致富技術;幫一戶困難戶,150餘士兵分別與該鎮貧困戶結成對子,幫助他們解決生活、生產上的難題;促一方平安,將士兵編入鎮防火、防盜巡邏、防汛抗洪救災等應急隊,隨時準備應對突發事件;練好一次兵,堅持每月的30日舉行一次練兵活動,確保戰鬥力。

歷史文化


甘坊鎮客家人佔20%,具有一定的客家風情。民風淳樸,待客熱情,凡有客人上訪,必會泡上一杯熱騰的果茶(由青豆、茶葉、蘿蔔乾等製作而成)奉為上賓。由純手工製作的純綠色食品——黃蓮米果更因其獨特的美味享譽三湘四水。

旅遊資源


甘坊鎮旅遊資源
甘坊鎮旅遊資源
甘坊鎮的歷史是輝煌的。青雲塔是甘坊鎮的標誌性建築物,始建於乾隆年間,是奉新縣縣保存完好的寶塔之一。當年的老街、石路、寺廟、祠堂以及明清的住宅建築無不折射出甘坊歷史的繁榮和昌盛。奉銅公路的擴建硬化規劃,百丈寺、青雲峽旅遊景點的開發為甘坊的發展裝上了發展的助力器
百丈寺:中國佛教“禪林清規”發祥地,中國佛教禪宗古寺廟之一,該寺迄今已有1200年歷史,背山面田,佔地1000多平方米,原有七進殿堂,掩映在蒼山翠竹之中,在中外佛教界享有盛名。據說,原先這裡香火不斷,四方僧人前來朝聖者絡繹不絕。唐宣宗登基時,御賜“大智壽聖禪寺”的匾額。到南唐,曾遷寺於原寺址的西北面,不久被毀.宋代元豐年間,又在原址建起寺院。張元盡曾為它寫過文章.明清兩代,這裡達到了鼎盛時期。北門大殿,規模宏偉,有“凌雲亭”、“師表閣”、“大雄寶殿”等主體建築物。後來幾經興廢,寺院幾乎傾塌殆盡,現大雄寶殿與僧寮二棟尚存。大雄寶殿是同治六年(公元1868年)修建留下的,長10米,寬12米,高4米,是寺院中的正殿.大雄寶殿古樸、端莊,從現存的大雄寶殿可以看出當年百丈寺的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