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平台村

二平台村

二平台村位於北京市密雲縣石城鎮北部山區,白河一個彎環處的岸邊。該村有耕地總面積2272.9 畝,地 2272.9畝,人均耕地 2.03 畝,主要種植馬鈴薯蕎麥等作物。特色產業主要有白芸豆燕麥。村委會裡佇立著的標誌性建築“與時俱進”雕塑,象徵著村民緊跟時代發展的腳步,拼搏向上的精神。村民的生活質量得到了顯著提高,被評為市級文明生態村

簡介


二平台村位於北京市密雲縣石城鎮北部山區,白河一個彎環處的岸邊。步入村子,石灰鋪成的街道兩旁,是各樣的樹木,尤其那黃橙橙的柿子,已壓彎了枝頭,點綴在周圍的一片綠色
之間。村委會裡佇立著的標誌性建築“與時俱進”雕塑,象徵著村民緊跟時代發展的腳步,拼搏向上的精神,正如那黃橙橙、沉甸甸的果實,預示著村子將迎來一個又一個沉甸甸的豐收年。
二平台村位於縣城西南28.5公里處,有村民58戶、148口人,村域總面積約為3.2平方公里。據記載,該村原處兩個平台地,村名以地形特點而得名,現隨著農戶發展村落已連成一片。該村交通便利,有鎮級公路經過村西。
2006年,二平台村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用於村域環境綜合治理,改善衛生條件,增加村民文化娛樂場所等建設,硬化村內街道3000平方米,村內街道硬化率達到100%;進行無害化改廁45戶,全村86%的村民用上了衛生環保廁所;對村內生產、生活垃圾密閉收集,實現村收集、鎮運輸、縣處理;發展清潔能源,太陽能熱水器利用率超過80%,液化氣使用率佔總戶數的80%;安裝路燈50盞,主街道全部亮化;實施全村統一集中供水,保證村民飲用水安全;建村級健身公園一處,並配備了健身器材,為村民休閑、健身提供了場所,村民的生活質量得到了顯著提高。當年實現人均純收入6000多元,被評為市級文明生態村。

歷史傳說


早年時,在白河兩岸,河北岸是賈峪村,河南岸是二平台。兩村隔河相望,往來頻繁。久之,就有了“賈峪出皇帝,二平台出娘娘”的說法。據傳在明朝時,這裡有一條似神龍睡卧的山脈,半山裡還有棵梧桐樹,人們時見有鳳凰飛至,且那座山樑每日也在長,於是,百姓議論紛紛,不知是福還是禍。
一日,劉伯溫雲遊至此,一見此狀,大吃一驚。原來那座山正是一條卧龍,龍頭在賈峪,龍尾伸到二平台。若再降生一真龍天子,必生禍亂,於是他舉劍向那山砍去。
第二天,卻見那山又合攏過來。正在無奈之際,恰見一牧童趕牛下山,那牛拉了一攤牛糞,劉伯溫見狀大喜,急忙用手抓兩把抹在砍開的山樑兩側,從此這兒便出現了一道豁口,至今這裡的土仍是黑色的。
由此,這裡的風水被破了,賈峪的真龍回了天,所以二平台的娘娘也未出世,鳳凰也不知飛到哪裡去了。雖然如此,二平台村的女子依然漂亮如花,這卻是不爭的事實。
傳說終究是傳說,而今的二平台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村域經濟主要支柱是林果業,以仁用杏為主。2007年全村綜合經濟收入246.5萬元,人均勞動所得6405元。

自然資源


該村委會有耕地總面積2272.9 畝,地 2272.9畝,人均耕地 2.03 畝,主要種植馬鈴薯、蕎麥等作物;其中經濟林果地50 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5 畝。水面面積23 畝;草地 1930畝。地下有大量的煤礦資源。

基礎設施


全村有270戶通自來水,有27戶還存在飲水困難(占農戶總數的9.7%)。有271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168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91 %和55.5%);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94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61戶(分別佔總數的 31.6%和20.5%)。
該村到鄉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村內主幹道均未硬化;距離最近的車站10公里,距離集貿市場10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25輛。
全村有7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5個自然村已通電;有6個自然村已通路;有7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7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1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該村農戶住房以其它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81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中,還有216戶為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委會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46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56萬元,佔總收入22.4%;畜牧業收入15萬元,佔總收入的6.1%(其中:年內出欄肉豬381 頭肉牛18 頭,肉羊 30頭);林業收入 50萬元,佔總收入的20.4%;工資性收入12萬元,佔總收入的4.8%。農民人均純收入1440元,農民收入以二三產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2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0人(占勞動力的 1.3 %),在省內務工2人,到省外務工8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第三產業,主要銷售往省內。2009年洋芋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6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2.6 %。特色產業主要有白芸豆和燕麥。

人口衛生


該村共有農戶297戶,共有鄉村人口1118人,其中男性595人,女性523人。其中農業人口1086,勞動力714 人。該村以彝族為主,其中彝族1118人,到2009年底享受低保 89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該村距離鄉衛生院 10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 個。

文化教育


該村到2009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合同254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272 畝,年末集體總收入10萬元,有固定資產12 萬元,農村財務實行自行管理,以會議方式公開。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8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合同254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272 畝,年末集體總收入8萬元,有固定資產10 萬元,農村財務實行自行管理,以會議方式公開。

基礎組織


該村委會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3個黨小組,共有黨員32 人,少數民族黨員 32,其中男黨員28 人、女黨員4人。
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五村等7個自然村。
該村共有團員4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