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洪阿
清朝滿族將領
達洪阿(?-1854),字厚庵,姓富察氏,滿洲鑲黃旗人,是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領導台灣軍民抵抗英軍入侵的愛國將領。早年為八旗護軍,曾參加鎮壓河南滑縣白蓮教起義,后升任六品藍翎侍衛。因他箭法超群,得賞五品三等侍衛,先後出任江西南昌城守營都司、福建建寧鎮標營游擊、同安營參將、浙江紹興協副將、貴州威寧鎮總兵、福建漳州鎮總兵,均有勞績。1835年(清道光十五年),調任台灣鎮總兵,賜花翎,加提督銜。1851年(清咸豐元年),達洪阿隨從大學士賽尚阿赴廣西鎮壓太平軍,1853年(咸豐三年),於阜城與太平軍作戰受傷,死於軍中,謚壯武。
達洪阿鎮守台灣的時候,正是第一次鴉片戰爭前夕。公元1838年(道光十八年)一年,英國向中國輸入的鴉片就達四餘箱。英國向中國大量傾銷鴉片,引起中國白銀外流,銀價飛漲,財政困難。道光帝就在這一年年底派林則徐前往廣東查禁鴉片。1839年(道光十九年)6月林則徐在虎門銷煙,並率清軍多次粉碎英軍的挑釁。1840年(道光二十年)6月,在美國、法國的支持下,英國悍然發動了侵華戰爭,史稱第一次鴉片戰爭。英軍攻廣州不下,轉攻廈門,被閩浙總督鄧廷楨擊退;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2月虎門之戰,提督關天培壯烈殉國;翌年6月吳淞之戰,提督陳化成血戰犧牲;同年8月,《南京條約》簽訂,中國從此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在這期間,除了大陸上的戰事外,台灣也戰事不絕。
鴉片戰爭期間,帝國主義列強相繼侵入台灣,尤其是美、日兩國,一直圖謀霸佔台灣,作為進一步侵略中國大陸的跳板。有鑒於此,鎮守台灣的總兵達洪阿根據清政府的指示,不斷加強戰備,對水陸十六營大約一萬四千六百名官兵進行戰時訓練,並且派人聯絡各路義軍首領和村莊長老,共同訂立公約,添設義勇壯士,人人各自為兵。在台的士紳也積極出資修築炮台,裝備器械,與總兵達洪阿、兵備道姚瑩等官軍同心協力,準備抗擊外侮,保家衛國。達洪阿親自領導備戰,布置各戰略要地的防衛,凡墩台、炮口都戰旗林立,守衛者一日三次進行演習。
公元1841年9月30日,英艦“納爾不達”號挾舢板船多艘竄犯台灣雞籠口(今基隆)的萬人堆,發炮擊毀兵房一間。面對英國侵略者,台灣軍民立即組織了反擊。參將丘鎮功,守備許長明、歐陽實等當即發炮回擊,三沙灣炮台也發炮響應。丘鎮功親自發放八千斤巨炮一發,擊中“納爾不達”號,桅杆攔腰折為兩段,繩索紛紛斷裂,使之不得不隨潮退出口外。恰巧又遇狂風巨浪,怒潮疊起,波濤洶湧,英艦隨即撞礁沉沒,船員大多落水。守衛清軍文武官將帶領兵勇駕船出港,俘獲一百一十四人,殺死五人,英軍頭目一人投水,一人乘舢板率殘眾逃竄。其他各營聞信,也紛紛前往截擊,先後俘獲一百三十餘人,擊殺二十餘人,撈取火炮十門,搜獲英文圖冊多件,守台官軍大獲全勝。
一個月後,英艦再次駛入淡水、雞籠等地,欲救援被俘人員,不得要領,遂以“大船突入,直撲二沙灣台,炮發猛烈,破我台石兵房”。二沙灣炮台三面環山,一面接水,清軍恃險守衛,附近村莊義勇壯士也齊至助戰。英軍見我人眾山險,仰攻不利,不得不畏難而退。事後,審問俘虜得知,這次英軍共派出兵船二十餘艘前往浙江,同時派三艘三桅船到台灣,準備伺機窺台。三船開行后,另外兩艘遭風受阻,只有“納爾不達”號抵達台灣海域,卻被英勇的守台軍民殲滅了,留下了一百六十八名俘虜。為了防止英軍報復,達洪阿等向朝廷奏請五事:塞港、御炮(即築土牆、挖壕溝、埋竹籤、設地雷)、破(查獲)其鳥槍、守城、稽查奸民等,並一一施行。
公元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2月30日,英艦三桅船一艘帶著四隻舢板船又來進犯淡水、漳化之大安港,隨船而來的還有廣東漢奸黃舟等七人,想勾結台灣的內應乘機作亂。達洪阿與姚瑩設計,募漁船投向敵艦,擔任嚮導,誘使敵船從土地公港駛入並擱淺,埋伏的清軍乘機出擊,又獲大勝,殺死英軍及雇傭軍數十人,活捉俘虜四十九人,還有五名廣東漢奸。繳獲的鳥槍、腰刀等武器,還是鎮海、寧波清軍被奪的營械。總計英艦先後五次進犯台灣,兩次被殲,船沉人亡;兩次被擊退敗走,還有一次溜走了事。英國侵略者在侵台過程中遭到了沉重的打擊,以後再也不敢入犯台灣了。即使路過近台海域,一見有清軍水師的船隻,就趕快豎白旗遠避。達洪阿領導的台灣軍民嚴陣以待,使英軍無懈可擊,只得灰溜溜逃竄。
達洪阿領導台灣軍民取得抗英鬥爭的輝煌勝利,使清廷大為安慰,認為這是大快人心、大揚國威的勝利,稱讚達洪阿智勇雙全,不負委任,特給他賜號“阿克達春巴圖魯”,加太子太保銜。在愁雲慘霧濃鎖的晚清戰爭史上,達洪阿及台灣人民的戰績奏響了一首令人迴腸盪氣的凱歌。
但英軍無法在戰場上得到的東西,卻在談判桌上得到了。《南京條約》簽定后,英國全權代表璞鼎查向清政府提出抗議,誣衊達洪阿冒功捏奏,枉殺台灣遭風洋人,要求放還俘虜一百九十四人,並懲辦台灣抗英官員。屈膝賣國的清廷派閩浙總督怡良赴台確查,怡良奏請查辦達洪阿等人。
對此,台灣軍民義憤填膺,紛紛罷市;達洪阿手下精兵幹人,攘臂奮拳,躍躍欲試。眾人手執一香,赴欽使怡良行署泣訴,“全台士民遠近奔赴,僉呈為鎮道申理者甚眾”。最後還是在達洪阿的勸阻下才避免了事態擴大。公元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3月清政府被迫將達洪阿革職下刑部獄,8月即決定加恩免罪,10月賞三等侍衛,充哈密辦事大臣,繼而又賞副都統銜,任伊犁參贊大臣、西寧辦事大臣等職,賞戴花翎。1850年(道光三十年),授副都統。咸豐皇帝繼位以後在談到大學士穆彰阿傾排異己的罪過時,就以達洪阿作例子,說: “像達洪阿、姚瑩這樣盡忠儘力的人,穆彰阿也要陷害他們。”指的就是台灣戰事大獲全勝,而達洪阿等反而被定罪之事。達洪阿等人的戰績,得到了朝廷的認可,從此彪炳史冊,功載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