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寶鳳

莫寶鳳

莫寶鳳是鄂倫春族樺樹皮鑲嵌畫、鄂倫春族贊達仁以及鄂倫春族薩滿舞、日格仁舞的傳人,被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中國文化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正式批准莫寶鳳為第二批“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莫寶鳳有很高藝術造詣

簡介


莫寶鳳,女,1936年12月15日出生,是鄂倫春族樺樹皮鑲嵌畫、鄂倫春族贊達仁以及鄂倫春族薩滿舞、日格仁舞的傳人。莫寶鳳的歌詞具有韻律合宜、語言精練、和諧優美的特點,故事形象誇張、語言詼諧、比喻恰當,講述時風趣生動,使現場氣氛輕鬆熱烈。

作品


莫寶鳳講唱的口頭作品已被記錄整理的有多部長篇敘事作品和幾十個短篇故事歌謠。其中,包括《英雄格帕欠》(《莫日根說唱故事》)、《雙飛鳥的傳說》、《鹿的傳說》、《雅林覺罕和額勒黑罕》等。民間文藝家協會的有關人士介紹,莫寶鳳掌握的鄂倫春族民間文化和手工技藝製作是世代相傳,因而具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對鄂倫春民族和北方通古斯語系的各民族的語言學、歷史學、民俗學研究尤為重要。

成長背景


莫寶鳳在主持節目
莫寶鳳在主持節目
莫寶鳳,最初隨父母在尖多因?現今沾河 流域的深山老林里過著遊獵生活。五歲時,父親病逝,六歲時,母親改嫁,當時寡婦改嫁是不準許帶自己的孩子的,她同她的哥哥被迫留了下來,由伯父伯母撫養。伯母給莫寶鳳起了個小名:“該娜汗”,意思是“瘋丫頭”。莫寶鳳生性聰穎好學,記憶很強,從小就深受本民族民間文化的熏陶和影響。莫寶鳳經常不在家,哪兒有歌聲往哪兒跑,哪兒有熱鬧往哪兒鑽。她經常聽民間藝人說唱,參加各種民間文化娛樂活動,即使是聽見有歌手在河邊、在草灘、在嶺上、在山下放聲高歌,她也要循聲而去,聽個仔細,學個明白。尤其是薩滿跳神和祭祀活動,不管是在誰家進行,還是在野外舉行,她是回回先到,場場不落,暗中學唱偷著跳,精心模仿記得牢,十來歲的時候就能把薩滿祭詞神曲說唱、表演下來。正如她自己說:“那時候,整個烏力得恩?部落 的獵民差不多都會唱會跳,愛講唱故事,我天天去聽,有時候連飯都不吃。不用多,聽一兩遍就學會了。”那些神奇的傳說,動人的故事,優美的曲調,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表演,幽默風趣、形象生動的語言藝術,都深深地吸引著莫寶鳳,使她傾心入迷,如痴如醉。她9歲時,伯母為她選定了親事,並舉行了訂婚儀式。為自己定終身,她似懂非懂;可是吃啊,喝呀,唱啊,跳哇,挺熱鬧,倒著實讓她快活了好一陣子,又學會了一些口傳之作。
在一個春暖花開的季節,伯父伯母帶著她兄妹一同騎馬遷居到了陶溫爾一帶的拉沁口子?現湯旺河附近,在那裡她結識了比她大一旬的民間說唱家李水花,倆人趣味相同,非常要好。雖然當時正值戰亂時期,獵民的生活比較艱難,但他們的傳統文化活動仍然十分活躍,他們的歌舞藝術,他們的口頭文學,有痛苦,有歡樂;有哀怨,有希望。他們說唱的莫日根故事,表達了獵民對邪惡的憎恨,對英雄的讚美,對安定生活的希冀。這一切,使莫寶鳳汲取了更多的民間文化。由於日偽統治者對鄂倫春人採取民族隔離政策,把沾河流域的畢拉爾千獵民們集中在霧都連山林里進行強化,她隨同家人來到這裡。從各個烏力得恩部落遷來的獵戶,住在河東、河西兩岸的撮羅子土窯子里。河東與河西的獵民經常賽歌;有時候圍著篝火,以說說唱唱來打發受管制的日子。而莫寶鳳卻如魚得水,幾乎天天扎在有說有唱的地方,人們也都喜歡她。
戰爭,瘟疫,導致許多部落家族人丁銳減,莫寶鳳家也未能倖免,只剩下老弱病殘。她家與幾戶獵家返回到拉沁河一帶居住不久,見仍然難以維持生活,不得不投奔親友,經過艱難遷徙,來到烏滌爾河的三灣子。無論境遇如何,“有獵人的地方就有歌”,在新的地方,她又學到了許多民間文學藝術,她以略帶童音的動聽的歌喉,妙語連珠的詞語,特色濃郁而優美的曲調,在年輕的民歌手中逐漸嶄露頭角。

解放初


解放初,鄂倫春族獵民陸續下山定居,莫寶鳳終於與離別十年的母親相聚了。經鄂倫春政府動員鄂倫春族青年男女上學,她與其他幾個鄂倫春族青年一起到遜河學校讀書。她認真學習,積極參加文體各項活動。讀到三年級,未婚夫要求結婚,她才不舍地走出校門,做了家庭婦女。雖然家務負擔較重,但她仍然堅持參加業餘文藝演出。

“文革”期間


藝人莫寶鳳(中)在講故事
藝人莫寶鳳(中)在講故事
在“文革”期間,鄂倫春族民間文化被蕩滌,她的已下放當獵民的丈夫被列為“走資本主義道路的典型”,身患重病。接著,她因為為老隊長辯護說真話而被扣上“保皇狗”的帽子。這一切,對於開朗而倔強的她來說,如同霜打的葉子,壓力太大了。從此,在村莊,在田野,在業餘演出隊,或者是採風對象中,再也看不見她的身影,再也聽不見她的歌聲和笑聲了。陽光溫暖,冰雪融化;春風和煦,枯樹發芽。80年代的她,又彷彿回到了年輕時代。她的歌聲淳樸、渾厚、圓潤,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她的語言語彙豐富、風趣幽默,組詞形象精練、韻律適宜、和諧優美,“現編現唱都是一套一套的”,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她說唱敘述的長短篇?包括片斷 鄂倫春民間“摩蘇崑”說唱故事、“堅珠恩”敘事歌有《英雄格帕欠》、《鹿的傳說》、《雙飛鳥的傳說》、《諾努蘭》、《阿爾坦滾滾蝶》、《雅林覺罕與額勒黑汗》、《婕蘭和庫善》、《罌粟花的來歷》等,收入《黑龍江民間文學》17、18集,其中一部分收入北方文藝出版社出版的《英雄格帕欠》一書中。她演唱的民歌《歌手》、《賽場上的召喚》、《會親家》、《苦歌》等幾十首,部分收入《鄂倫春傳統民歌》,部分在一些刊物發表。她先後接待了中外專家學者、文藝工作者、研究生等上百人,為他們提供了大量的鄂倫春族歷史、語言、宗教、文學藝術、風俗及生產生活等口碑資料,還多次親自表演薩滿舞,深得鄂倫春人和來訪者的尊敬和愛戴。

藝術貢獻


莫寶鳳所承傳的藝術“摩蘇崑”是鄂倫春語,意為講唱故事,是鄂倫春族人民在漫長的遊獵生活中創造出來的獨具特色的民族藝術。“摩蘇崑”是說一段,唱一段,說唱結合的表演藝術形式,多講唱“莫日根”英雄故事和自己苦難的身世,以一人表演為主。以民族曲調為主,有固定和不固定兩種。是中華民族文藝百花園中的一束奇葩。它是了解和研究包括鄂倫春族在內的北方諸漁獵民族社會、歷史、經濟、文化及宗教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弘揚民族民間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和實用價值。鄂倫春族樺樹皮鑲嵌畫、鄂倫春族贊達仁以及鄂倫春族薩滿舞、日格仁舞剛剛被列入首批鄂倫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具有英雄史詩性質的“摩蘇崑”還被列入中國國家級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978年以後,莫寶鳳多次接待中國和國外有關專家學者和文藝工作者,為他們演唱,並介紹鄂倫春民間文化藝術,還提供了大量的民俗、民間舞蹈、薩滿歌舞資料,為挖掘搶救鄂倫春族民間文化遺產做出了重要貢獻莫寶鳳掌握的鄂倫春族民間文化和手工技藝製作是世代相傳,因而具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對鄂倫春民族和北方通古斯語系的各民族的語言學、歷史學、民俗學研究尤為重要。
現在30歲以下的鄂倫春青年多已不會講鄂倫春語,更沒人會做傳統的樺皮畫樺皮船樺皮器皿、獸皮製品、民族樂器和狩獵工具。在鄂倫春族的語言、口頭文化、歌舞藝術和手工藝幾近滅絕的情況下,莫寶鳳的技藝更顯珍貴。為了保護這位鄂倫春民間文學藝術傳承人,民間文藝家協會將莫寶鳳推薦為中國國家級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以便把她所掌握的技藝更好地傳承下去。

個人榮譽


2007年6月,遜克縣新鄂鄂倫春民族鄉新鄂村鄂倫春族人莫寶鳳被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
2008年1月,中國文化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正式批准莫寶鳳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藝術意願


由於鄂倫春族沒有文字,莫寶鳳的演唱多數局限於村裡和民族聚會上,很少對外演出。許多作品沒有得到及時記錄和保留,隨著時間的推移,莫寶鳳因年事已高記憶力下降而被逐漸遺忘,成為無法挽回的損失,感覺非常遺憾。莫寶鳳盼望著有傳承人,把這些東西都能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