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魚

鱸形目旗魚科動物

鱸形目(Perciformes)旗魚科(Istiophoridae)幾種長吻的大型海產魚類的統稱。

體細長,背鰭長,吻延長呈長鏢槍狀。漂游於全球海面。肉食性,主要以其他魚類為食。其肉味美,極受游釣者歡迎。

是游速最快的魚,速度可以超過每小時110KM。

槍魚別名“馬林魚”,是最著名的魚類之一,曾出現於海明威名著《老人與海》中。

物種簡介


概述

槍魚(marlin)亦稱穿索針魚。
稱為槍魚的魚甚多,但公認的有4種,即藍、黑、紋、白槍魚。藍槍魚(Makairanigricans)世界性分佈,大型可達800斤(360千克),體色深藍,腹部銀白,常具淡色垂直條斑。黑槍魚(M.indica或Istiompaxindicus)大小似藍槍魚或更大,已知達700公斤(1,500磅)以上者。為印度洋-太平洋種類;

形態特徵

長達4m余。體延長,前部粗壯,圓筒形;尾柄粗壯,每側有2個短而低的隆起嵴。吻部長,前端尖,呈槍狀伸出,吻的橫切面呈圓形。體被寬針狀鱗。背鰭2個,分離。第一背鰭前部鰭棘高而肥厚,鐮刀狀;第二背鰭短小,後方無遊離小鰭。臀鰭2個,後方無遊離小鰭。胸鰭長鐮狀。腹鰭較短。尾鰭深叉形。
體背側藍或藍灰,腹側色淡;與眾不同的是,直挺的胸鰭同魚體相交成一銳角,若不用外力則難使之平貼於體側。紋槍魚(M.audax或Tetrapterusaudax)是另一種印度洋-太平洋槍魚,體上部淡藍,下部白色,具灰白垂直條斑,體重一般不超過125公斤。白槍魚(M.albida或T.albidus)僅產於大西洋,體藍綠色,腹部灰白,體側具灰白垂直條斑,最大體重約45公斤。
為熱帶及亞熱帶大洋性上層魚類,游泳迅速,性兇猛,以小魚及頭足類為食。分佈於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中國產於南海。肉紅色,脂肪多,味美可鮮食或制罐。常見有藍槍魚(M.nigricans),黑槍魚(M.indica)。
相關種類的形態特徵
①藍槍魚[Makairanigricans],世界性分佈,大者可達450千克以上,體深藍色,腹白色,常具淡色垂直條斑。②黑槍魚[M.indica或Istiompaxindicus],其個體大近藍槍魚或更大些,已知有700餘千克以上者,為印度洋-太平洋種類。體背側淡藍或藍灰,腹側色淡。直挺的胸鰭自然外力難使其貼於體側。③紋槍魚[M.audax],為印度洋-太平洋槍魚。體上部淡藍,下部白色,具灰白橫條紋,體重一般不超過125千克。④白槍魚[M.albida],僅產於大西洋,體背藍綠色,腹部灰白,體側具灰白橫條斑,最大體重約45千克。與此相近的種類是旗[Histiophoyus],主要區別是旗魚第一背鰭特大,伸展開來像一面旗,個體也較大,能達3米余,90餘千克重。

捕撈產量分析


根據FAO1950~2011年世界主要金槍魚類漁業生產數據統計,將長鰭金槍魚黃鰭金槍魚大眼金槍魚鰹魚等8種世界主要金槍魚類每10年的產量總和按不同魚種和海域進行了總結結果顯示,鰹魚的累計總產量最高,其平均年產量漲幅最快;除馬蘇金槍魚年平均產量有所下降,北方藍鰭槍魚保持穩定外,其他主要金槍魚類均有增長,但平均增長率最高的是青干金槍魚。各主要區中以中西太平洋海域累計總產量最高,平均年產量有上升趨勢,大西洋海域以中東大西洋為產量最高,印度洋海域以西印度洋為產量最高,平均增長率以印度洋海域為最高,其他海域相對持平。
我國(包括台灣省)捕獲累計總產量最高的是鰹魚,為418×104t,佔世界總產量比例最高的是長鰭金槍魚,為22.9%。我國(包括台灣省)主要金槍魚類捕獲總產量佔世界總產量比例最高為東南大西洋海域,最低為東南太平洋海域。
世界主要金槍魚類以及主要捕撈海域的開發現狀和我國國情,提出我國目前面臨的幾點困難以及發展壯大我國金槍魚漁業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