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海帶

霞浦海帶

霞浦海帶是產於福建省霞浦縣的一種海帶,富含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B1、B2,胡蘿蔔素、碘以及鈣、鐵、鋅等多種微量元素。

霞浦縣


霞浦縣,福建省寧德市轄縣,是閩東最古老的縣份,曾是閩東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的沿海經濟開放縣,是福建最早開放的對台貿易口岸,是“中國海帶之鄉”、“中國紫菜之鄉”,素有“海濱鄒魯”之譽。

地理環境


霞浦縣,處於中國海岸線的中部,福建省東北部,東瀕東海,西接福安,北鄰福鼎柘榮縣,西南與寧德、羅源、連江隔海相望,介於北緯26°25′—27°9′,東經119°46′—120°26′之間,北距溫州、南距福州均160公里。縣境東西寬約60公里,南北長約70公里,陸地面積1489.6平方公里,海域面積29592.6平方公里,為陸地總面積的19.9倍。霞浦縣,依山面海,為沿海丘陵縣,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呈三級階梯狀下降。西北峰巒聳峙,千米以上山峰集中在柏洋鄉,最高峰目海尖海撥1192.4米;中部丘陵連綿,低山、盆谷、平原交錯,海拔多在700米以上;東南港灣島嶼眾多,主要有“兩洋三灣四港”(東吾洋、官井洋,三沙灣、福寧灣、牙城灣,三沙港、東沖港、呂峽港、鹽田港)。海岸線長度480公里,淺海灘塗面積104萬畝,大小島嶼196個,均居福建省各沿海縣(市)的首位。東沖半島形如卧虎拱衛閩東內海,東衝口為其出入咽喉。霞浦縣,年平均氣溫16℃—19℃,春多雨水,夏多颱風,冬暖夏涼,霜雪少見。受海洋氣候影響,季風特點明顯。災害性天氣以颱風、暴雨為主,有影響的颱風年平均出現3次。境內水系呈樹枝狀分佈,幹流長1公里以上的河流24條,多年平均徑流量13.38億立方米。主要河流有杯溪、羅漢溪、七都溪、長溪三河,總流域面積635.2平方公里,幹流長134.5公里。杯溪以流域面積廣、幹流長居首,羅漢溪以落差大、水能豐富稱優。

海帶


2009年6月5日,霞浦縣被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授予“中國海帶之鄉”“中國紫菜之鄉”稱號。這是訖今全國唯一被授予此稱號的縣份。
一、霞浦海帶的歷史淵源
據霞浦縣誌記載,霞浦縣沿海水域在低潮線下2-3米深度岩石上分佈有野生海帶。20世紀40年代,三沙鎮沿海和海島鄉農(漁)民開始零星採收養殖,使霞浦成為南方最早采養海帶的縣份。1957年,霞浦縣開始在三沙鎮三澳和溪南東安開展試驗性養殖,1958年,試養5畝海帶獲得成功,同年根據國家水產部《關於大力開展海帶養殖的指示》,將養殖海帶列為“大躍進”主要項目。1960年,閩東海帶育苗室(后稱三沙漁業公司育苗室)利用自然光進行室內種海帶培育和采苗試驗,至1961年10月成功后,開始批量向海帶養殖區供應秋苗。1972年,縣養殖場與水產技術部門合作進行海帶夾苗繩材料改革,採用聚乙烯繩包棕絲取代傳統馬乾草夾苗繩,取得明顯經濟效益,獲得省水產局表彰,並在全省推廣。1983年,縣養殖場利用海帶浮架套養貽貝獲得成功。1984年,三沙漁業公司育苗室海帶夏苗在自然海區渡成功,提高了提供高產優質海帶生產的能力。經過50多年的不斷發展壯大、技術革新和苗種選育培養,霞浦海帶已經形成了獨有的品質特色。霞浦海帶產區已被國家標準化委員會列入“第六批全國農業標準化示範區”。
二、霞浦海帶品質及特點
其葉片狹長呈帶狀,不分枝,植株健壯,鮮海帶呈橄欖褐色,富有光澤,長度1.5—2m,厚度1—4毫米;受獨具特色的湖泊型海洋生態環境的影響,養殖周期縮短,藻體幼嫩,粗纖維含量少;干品呈黑褐色,質嫩柔軟;加工成品的鹽漬海帶結呈翠綠色,蒸煮易爛,粘滑爽口,香醇。
霞浦海帶富含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B1、B2,胡蘿蔔素、碘以及鈣、鐵、鋅等多種微量元素。干海帶中蛋白質為10%、碘0.3%、氨基酸總量101g/㎏、鈣7016mg/㎏、鐵382 mg/㎏,鋅8mg/㎏、β-胡蘿蔔素1.1mg/㎏、維生素B170µg/100g、維生素B2190µg/100g。霞浦海帶生產過程不施肥、不用藥,為純天然綠色無公害產品,經常食用有利於實現人體酸鹼平衡、保持體液呈微鹼性,還有軟堅散結、消痰平喘、利水泄熱、去脂降壓、加快膽固醇代謝、降低腫瘤的危險性的作用。
三、霞浦海帶產業情況
海帶,是霞浦縣農業經濟的傳統主打產品之一,種養歷史悠久,規模較大,可供開發利用的海產藻類養殖面積達50多萬畝。10個沿海鄉鎮都已不同程度地推行了大面積規模種養,面積、產量均居全國沿海縣(市)前列,2008年全縣種養海帶6.26萬畝、產量16.05萬餘噸;海帶加工廠230多家,加工海帶產品44000噸,海帶產品總產值9.63億元。從事海帶產業人員達10000多人,直接受益群眾達15萬人。
目前,全縣海帶加工廠有230多家,5000多銷售人員走南闖北,在浙江、江蘇、湖北、湖南、河北、河南、四川、重慶、黑龍江、吉林、遼寧、廣東、貴州、安徽、江西、新疆、山西、陝西等設立有銷售網點,霞浦海帶產品遍布全國。霞浦海帶知名度隨著產品銷售不斷擴大,並由於其優質的特定品質獲得廣泛好評。
霞浦縣進一步加大海帶、紫菜產業扶持力度,提出“實施品牌帶動戰略,加快培育發展霞浦海帶、紫菜產業”。2013年獲得由國家工商總局審批“中國海帶之鄉”“中國紫菜之鄉”稱號。2013年5月21日至22日,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組織專家評審組,對霞浦縣的海帶、紫菜養殖環境、養殖生產、產品加工、產品質量及認證等方面進行實地考察,並對有關申報材料進行了嚴謹評審,認為霞浦縣海帶、紫菜養殖加工產業優勢突出,對帶動當地農業經濟發展、農民增收起到了關鍵性作用,並在全國海帶、紫菜產業中佔據非常重要的位置,符合中國特色水產品之鄉命名管理辦法中的條件和要求。

海帶現場


涵江

涵江村,距霞浦縣城19公里,離沙江鎮所在地南屏村不到2公里,現有人口6000餘人,是著名的魚米花果之鄉,其傳統優質特產水果荔枝和水產品海帶,紫菜,海蠣名揚海內外。
涵江海帶曬場
涵江海帶曬場
同時涵江葛洪山是霞浦縣唯一的道教聖地,原名是高平山.紅山.洪山。位於涵江村,洪江村一帶,其山雄偉峻峭,懸崖峭壁,岩體裸露,重蠻疊澗,怪石奇洞,幽谷曲折,碧潭清澗。山頂風高氣爽,常有雲霧籠罩,登高遠眺,東海日出奇景;福州.福寧州如在眼前。面積7平方公里,主峰海拔693.8米素稱“州南第一山”。晉代道教理論家.醫學家.煉丹家,道教丹鼎派最重要的倡導人葛洪,聞知南方盛產煉丹的丹砂.中草藥就來到高平山的石洞修道煉丹,為當地的群眾診病治病,後人為了紀念他,故把高平山改為“葛洪山”,被道教列為“中國道教名山”。
海帶之於霞浦涵江正如淡菜之於枸杞島,蔚成規模,當地人操持這一生計年逾數十載。每年5—6月是霞浦海帶收穫的季節,在霞浦縣沿海的許多村子,都忙著收海帶,通常的流程是這樣的:當地人利用漲潮,把成熟的海帶從海上養殖地用竹排運載到岸邊,之後進行晾曬,曬乾后打包堆起,塑料布仔細蓋實,伺機出賣。我們到霞浦活動的最後一站是海帶專業村涵江,從某種角度說,這次霞浦之行正是沖著海帶收穫季節的勞動場面去的。沒有懸念,和我想象中的情景一樣,涵江村,除了天、山、海和建築物,滿眼都是海帶和在海帶中勞動的人們。換一種說法,在涵江,村莊里的空地、山腳下的坡地、海塗和淺灘都被海帶佔領,海帶在5月的涵江村,是不可爭議的主角,幾乎人人都圍著它轉,為它流汗,為它奔波,當然也包括象我們這樣來自全國各地的攝客。

沙江

從霞浦到沙江鎮途中需要經過沙塘里,全程約20公里。這裡海面上紫菜架子無論在什麼季節,
沙江曬場
沙江曬場
眾多插在水中的竹竿形成的優美線,以及霞光映照下的灘塗水道風光是霞浦灘塗之最。
灘塗上竹竿錯落有致排列在大小“S”形的港灣水道兩邊,形成了優美線條,構成了獨特的灘塗風景。
可以想像,天晴時,太陽下,海帶曬在竹竿上,那景色定很奇妙和美麗。

圍江

圍江饅頭山
圍江饅頭山
圍江是霞浦養殖鮑魚的出名地,當地的海帶基本是給鮑魚食用的,但也不排除晾曬的場景
每年5月份海帶收穫的季節,同時也吸引著眾多的遊客觀光攝影,饅頭山的日出就是絕景

大京

大京海帶晾場
大京海帶晾場
大京,古稱大金,地處霞浦東南海濱,距縣城40公里。這裡三面傍山,東面臨海,山川毓秀,地靈人傑。大京古城堡,歷經六百載風雨至今,保存基本完好,據說是現今全國最長的鄉村古城堡,1991年被列為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京自古多才俊。自宋以來,名人輩出,或科舉名士,或丹青大師,或著述頗豐,或政績顯赫。近代現代更湧現眾多仁人志士。
位於東沖半島東側的霞浦大京古堡,已經歷700多年的風風雨雨,是當時福建海疆四大城堡之一,至今仍大體保持完整。長久以來,以其悠久濃郁的歷史氛圍和雄奇秀麗的山海自然景觀吸引了眾多的遊人,成為閩東海嶠勝地。據傳朱元璋登基后,為抗禦倭寇的侵擾,於明洪武20年(公元1387年)下詔設置海防巡檢司千戶所,在確定處所時,大京被選中並列名12千戶所首位,江夏侯周德興執行朱元璋“高築牆”戰略,在這裡興建城堡,規模遠比其他千戶所為大。城周長2815米,高6.5至9米不等,牆面寬3.6米,座基寬5.6米,系花崗岩砌成,辟東、西、南三門(北面依山),東門雙重建構,砌石縫均以鐵水澆固。城上窩鋪、炮位等設備齊全,與外海烽火門、南日山互為表裡,結為犄角、斥堠相望、壁壘森嚴,形成堅固的防禦體系,阻遏了海上盜寇的覬覦騷擾、人稱“海涯屏藩”。
與城堡融為一體並日益成為休閑去處的是城堡前的沙灘、五彩小卵石帶、筆架山,還有為防止風沙侵蝕而築就的木麻黃防護林帶。沙灘呈半月形,細沙金碧柔潤,入手無聲,腳踩無痕。附近窯后的岩石多彩夾呈。因海水沖刷而堆積灘頭的小卵石,人稱“五彩石”,可與南京的雨花石媲美。位於沙灘前方玲瓏奇特的筆架山,景色秀美,石奇岩異,也是遊玩的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