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沙鎮

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轄鎮

三沙鎮屬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地處福建省東北部沿海突出部,霞浦縣中部,距台灣基隆港126海里,距馬祖島僅16海里,陸地面積63.6平方公里,總人口45000人(2008年)。據史料記載,從唐代到清朝,歷代都曾在此設鎮駐兵。歷史上被譽為“福寧門戶,閩浙鑰匙”,自古就有“閩浙要衝”、“海疆重鎮”之譽。

三沙鎮是全國著名的閩東漁場所在地,系一級漁港,是福建省最早開放的四個對台貿易二類口岸之一,國家級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福建省文明村鎮,省級生態優美鄉鎮。2006年6月國台辦批准在三沙設立全國首個“霞浦台灣水產品集散中心”。2010年被列為寧德市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2014年被列為全國重點鎮

2017年,三沙鎮行政區域面積7141公頃。

截止2020年11月1日,常住人口為32929人。

歷史沿革


古代時期

唐、五代、宋時,今三沙鎮境域屬勸儒鄉擢秀里。元代,地屬五都。明至清光緒年間,屬五六都。清宣統元年(1909年),設下東(三沙)區。

民國時期

民國元年(1912年),分設中東(青皓)區。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成立沙澳虞青、隴青墩石浮、古丘田小蔡3個聯保,隸屬第二區,下轄26保、269甲。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分別改稱三沙、隴頭、古桶聯保。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三沙、古桶聯保合併,改設三沙鎮,轄古桶、虞公、文樓、西澳、集賢、積善、中華、桃山、安勝、榕集、五福、東關、五澳、三澳、柳灣、古鎮、金山、青官18保。隴頭聯保與水門坑聯保並為隴水鄉,轄隴頭、小皓、浮山、墩澗和水門、玉山等14保。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隴水鄉、鳳城鎮併入三沙鎮。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原鳳城鎮大部區域划屬鳳平鄉,三沙鎮轄東澳、西澳、五澳、中心、湖山、古鎮、古皓、復興、鳳陽、雉溪10保。
三沙鎮
三沙鎮

新中國時期

1949年10月,廢三沙鎮建制,境域屬第四區。1952年6月,成立三沙鎮,由第四區代管,轄湖山、古鎮2鄉。1954年11月,成立海島區,三沙、古鎮2鄉鎮屬海島區,其餘地區屬第四區。1955年5月,從海島區分設三沙區,下轄7鄉鎮。1958年,撤銷三沙區,成立三沙人民公社,1959年轄三沙、古鎮、古皓、湖山、金官、東角、蘆竹7個大隊。1961年5月,三沙公社復為三沙區,轄三沙、嵛山、湖山、金官、古皓5個公社。翌年10月,嵛山公社划屬福鼎縣,三沙區轄4個公社、26個大隊。1966年6月,三沙區分設三沙鎮。同年10月,三沙區改為三沙人民公社。1969年11月,三沙鎮撤併於三沙人民公社,三沙人民公社轄25個大隊、189個生產隊。1973年,第一艘進入中國大陸的“玉祥號”台輪停靠在霞浦三沙古鎮港。1979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在三沙鎮設立了首個台胞接待站、首個台輪停泊點,率先開展對台小額貿易和漁工勞務輸出業務。1983年11月,三沙人民公社改稱三沙鎮,下轄4個街道、27個大隊、198個生產隊、145個自然村。
1990年,三沙鎮行政區域63.6平方公里。境內設中心、西澳、東澳、五澳4個街道和中心、西澳、東澳、五澳、隴頭、東山、浮山、單斗、三坪、石頭鼻、小皓、蔡洋、虞公亭、古桶、東壁、大路頂、八斗、二坑、金雞、青官司、花竹、青官藍、三農、金洋、烽火、古鎮、三澳27個行政村,下轄27個居民小組、198個村民小組、149個自然村。鎮人民政府駐三沙中心街248號。
2004年,三沙口岸被福建省人民政府確定為福建省六個台貨海上快運試點口岸之一;2005年,三沙口岸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確定為台輪停泊維修點;2006年,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批准在三沙鎮建設中國大陸首個“台灣水產品集散中心”;2014年三沙鎮被列為全國重點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三沙鎮地處東海之濱,台灣海峽西北岸,福建省東北翼沿海突出部,毗鄰福州、溫州,東與福鼎市嵛山島隔海相望,西與霞浦縣松港街道、水門鄉相連,北與牙城鎮毗鄰,南側面向大海。介於東經120°13′-120°14′、北緯26°25′-26°56′之間,距霞浦縣城21.7公里,距台灣基隆港126海里,距馬祖島僅16海里,距溫福鐵路霞浦站8公里,距閩東霞浦機場7公里。瀋海高速公路在三沙隴頭設有互通口。

地形地貌

三沙鎮地處福建省東北沿海突出部,三面環山,一面襟台灣海峽三沙灣,海岸線長達40公里,境內以花崗岩類低山丘陵地形為主,丘陵連綿,低山、盆谷、平原交錯。

氣候特徵

三沙鎮屬中亞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6℃—19℃,春多雨水,夏多颱風,冬暖夏涼,霜雪少見。氣候受海洋的影響,季風特點明顯。災害性天氣以颱風、暴雨為主,有影響的颱風年平均出現3次。

行政區劃


截至2014年,三沙鎮轄4個社區、27個行政村,253個村民小組,173個自然村。
•社區:中心社區、五澳社區、東澳社區、西澳社區;
•村:
名稱
中心村小皓村
五澳村蔡洋村
東澳村單斗村
西澳村古桶村
三澳村虞公亭村
三農村東壁村
金洋村大路頂村
古鎮村八斗村
烽火村二坑村
隴頭村金雞村
東山村花竹村
浮山村青官司村
三坪村青官藍村
石頭鼻村

人口民族


截止2020年11月1日,常住人口為32929人。
清宣統元年(1909年),霞浦縣下東三沙區14578人。民國三十年(1941年),三沙鎮13907人。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三沙鎮21850人。
三徠沙鎮多年人口情況表(單位:人)
1961年1964年1970年1975年1981年1983年1985年1987年1989年1990年
27498244363115133857378793820039064402214149741854

經濟


綜述

截至2009年,三沙鎮基本形成了工業、漁業、港口和對台貿易等四大經濟發展格局。

第一產業

截至2009年,三沙鎮有大小船舶近2000艘,年均水產品產量3萬噸,2009年水產品產值3.5億元,形成較為完善的水產生產、貿易、冷藏、加工產業鏈。2009年,三沙鎮共有紫菜育苗室29家,供苗能力達28800畝,紫菜養殖面積16000畝,2009年產值1.2億元。

第二產業

截至2009年,三沙鎮初步形成了汽摩配件、五金器具、船舶修造、水產加工等四大支柱產業,有規上企業17家。2009年實現工業產值6.7億元。

第三產業

三沙鎮第三產業以對台貿易為主,隨著海峽兩岸關係的不斷深入,三沙民間對台貿易和往來也不斷發展,已形成以五澳港為中心的對台貿易區。2010年先後引進台灣原味鮮水產冷藏加工項目、新日鑫工貿有限公司項目、黃漁國水產有限公司項目、海津食品加工項目、榮宏金灘地產、天騰地產星級酒店項目。

社會


教育

霞浦縣第三中學,是寧德市縣共同辦好的重點完中之一。學校創辦於1958年,開辦之初暫借三沙“文昌閣”職工校開學,由黃芥青擔任校長,第二年5月,學校搬遷至三沙洋坪里。霞浦“三大完中”之一,至今已有60餘年建校歷史。
三沙中心小學是一所具有百年辦學歷史的鄉鎮中心小學,下轄完小校、中心園、文技校、和初小校共6所。截止2012年有在校學生2160人、在園幼兒1043人,學校教職工170人。小學學齡入學率和學額鞏固率100%、幼兒入園率100%。校園佔地面積30717平方米,生均9.6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15448平方米,生均4.8平方米。
三沙中心小學
三沙中心小學
除中心小學外,三沙鎮內還有三沙五澳小學、三沙金洋小學,三沙隴頭小學。

醫療衛生

三沙鎮中心衛生院是截至2014年1月霞浦縣鄉鎮中唯一的一所一級甲等中心衛生院,總佔地5.35畝,五層鋼混結構,配備有電梯,總建築面積達6100多平方米,工程於2012年10月開工建設,2014年1月投入使用。截至2014年1月,該院設有臨床綜合科(含內、外科)、五官科、眼科、口腔科等18個科室,院外還設立了3個門診部,有在編醫務人員78人。

文化


地名由來

古時,三沙原是一片海灘。有一天,突然不知從什麼地方來了三頭獅,兩頭獅奔去攬住圓山,像雙獅搶球:另一頭獅站在排塘嶺上,頭仰著天看。過了不久有五隻老虎也來到這裡,住在港灣東西的五個所在。獅、老虎都要鎮守這兒,為爭取地盤,常常相咬,這時海會叫,浪會飛,漁人不敢出海捕魚。
一天夜裡,天上烏雲滾滾,雷公大響,雷電大閃,原來是五頭老虎和三頭獅撕斗。獅吼虎嘯,一時狂風大作,飛沙走石。獅戰勝了,虎輸了,五頭虎,吼一聲,向東南方向逃,竄到閩江口,佔據了那裡的五座山。
原先五虎盤踞的所在,因為海水日夜侵襲,成五個大凹地,就是三沙的一澳、二澳、三澳、四澳、五澳。戰勝的三頭獅不走了,一頭鎮著山,兩頭護著海。從此,這裡成了風平浪靜的海港。後來居住在這裡的人們為了紀念三獅,便將此地命名為"三獅"。由於這進出的居民多從閩南遷來,講閩南話,閩南話的“獅”、“沙”音相近,經年累月,含混傳呼,“三獅”就變成“三沙”,一直沿用至今。

民俗

三沙人對漁船十分“敬重”。漁船年前回港后都要披紅挂彩。除“令旗”外,漁船的每個重要部位都要裝飾。船頭貼“福”、船眼貼“龍目光彩”、主桅貼“送風得利”、船尾貼“海不揚波”、舵貼“萬軍主帥”等,水仙門(船舷兩側供貨物進出的門)要插上系著紅線的樹枝驅邪。雖然漁船逐漸有了現代裝備,但源於木帆船的風俗還是繼承下來了。
同閩南沿海的民眾一樣,三沙漁民最敬仰的“神”也是海上女神媽祖。三沙民間除了供奉媽祖的天后宮外,還有關帝廟、九使宮(供奉廣利王)等。
元宵、清明、端午、冬至等重大民俗節日,三沙人的過法和閩南如出一轍。農曆七月廿九,三沙人要過“普渡”,這也是典型的閩南風俗,整個霞浦縣除了三沙外,再也找不到第二個地方了。
結婚時新郎和新娘要過風爐、米篩,小孩滿月要送紅色“剃頭蛋”等習俗。

方言

三沙人說的是地道的閩南話,但在數百年的移民過程中,匯聚了惠安、晉江、安溪、漳浦、龍海等地的漁民,這些地方的閩南話本身就存在著不同的腔調,各地閩南腔在三沙幾經磨合,形成了自己的一種腔調。
從地理位置上說,閩南地區的東北界應是在惠安和仙游交界處,惠安還是通行閩南話,進入仙游就說另一種方言了。三沙是離閩南本土最近的、通行閩南話的地區。
三沙的畲族語言屬閩東片畲語中的一支,長期以來受當地漢族語言影響,古成分逐漸減少,成為地方變體畲語。三沙一帶的畲村靠近福鼎市境,畲族語言較接近福鼎畲語。

民居特色

三沙石厝
三沙石厝
三沙村民歷史上就有用石頭,石條建房的傳統,許多房子從牆基到牆體都是用石頭砌成,平台、屋頂用長石條鋪蓋,整座房子就是名符其實的石厝。
三沙地處閩東北沿海,岩石多,石材充足,氣候特點是颱風多、雨水多。三沙石厝具有極好的抗颱風、防雨蝕的效果。如今,三沙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多用鋼筋水泥建房,建石厝的人家很少了,有些人家還拆掉石厝改建水泥房。
三沙石厝承載著三沙人民生產、生活、民俗、建築等歷史文化的內涵,有較好的文化價值和旅遊觀光價值。

交通


三沙距台灣基隆港126海里,溫福鐵路霞浦站31公里,閩東霞浦機場30公里。瀋海高速公路在三沙隴頭設有互通口。古鎮港是著名的深水良港,主航道水深15-44米,萬噸級輪船可自由出入,有3000噸級碼頭1座,是理想的物資起運裝卸點和天然避風港。隨著三沙中心漁港的開工建設和疏港公路的規劃實施,三沙的交通設施將得到進一步改善。三沙港已併入寧德港,即將升格為一類口岸,三沙的區位優勢進一步凸顯。

旅遊


三沙海岸線長達40多公里,天然海灣港口眾多,岸線逶迤多姿,山海風光瑰麗壯美。有被譽為“閩東小普陀”的留雲洞及烽火島、北澳島、古桃城、花竹村、光影棧道、三沙南太姥等旅遊休閑景點。
留雲洞
三沙留雲洞位於霞浦縣三沙鎮區西二里的東壁山山崖處,俗稱石厝,亦稱幻塵庵(民國二十四年即1935年,僧題安同居士杜仰高先生建“幻塵廟”於石洞內),建有幻塵庵、留雲禪寺、觀音苑、彌勒園等,大量的摩崖石刻和眾多原石佛像雕塑,被譽為“閩東小普陀”。留雲洞景區依山面海,與台灣的東引列島遙遙相對,怪石嶙峋、古樹蒼翠、幽徑盤迴。景區中心面積已擴大到近10000平方米。留雲洞石刻,有民國時期摩崖石刻,主要是慕名而來的黨政要人、文人墨客石刻題詞;有國民黨政界要人陳立夫的“東海勝地,留雲紀勝”;有曾任國民黨寧洋縣縣長、福建省救濟院院長魏雨峰的“得未曾有”和抗日戰爭時期霞浦縣長劉子兆的“風怒濤飛、巨浪狂嘯”等題刻,以及現代已故書法家游壽(女)的篆刻“龍沙獲象骨,草原覓漁田”,著名書法家鄭乃珖楷書:“流雲聽濤”、朱以撒的“天風海濤”等達二十多處。有篆、魏、楷、行、草風格各異,堪稱石刻藝術珍品,吸引閩台遊客來此觀光。留雲洞是由一塊巨大岩石覆蓋所以又稱“一片瓦”,四周奇石怪狀,錯落有致。1986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花竹村
三沙鎮花竹村依山面海,清晨時的海平線和天空融合在一起,可堪為水天相連,太陽從海面冉冉升起極為壯美,因海灘養殖,漁村小屋、小舟魚網、浮標竹竿,隨著潮水的漲退,加之光影的無窮組合,創造了如詩如畫的影像,無不令人讚歎大自然奇異瑰麗。中央電視台繼2013年元旦在霞浦三沙花竹現場直播“2013年的第一縷陽光”后,在國慶的第一天又幸臨霞浦。10月1日凌晨05:50,中央電視視新聞頻道《朝聞天下》欄目在福建霞浦三沙現場直播《日出東方》。100多名攝影愛好者共同見證了金秋十月美麗的福瑤群島迷人景色。霞浦除了三沙花竹之外,還有十幾個攝影點分散在霞浦漫長的海岸線上,不同的地點有不同的特色。而花竹是下半年紫菜上架的季節最佳的日出攝影點。
南太姥
三沙鎮南太姥位於三沙東北部的三跳峰之上,與北側福鼎太姥山遙遙相望。巍峨壯觀,海拔近五百米,雲鎖山腰、嵐煙飄渺。這裡有三座秀峰排列巍娥壯光,相傳當年八仙中何仙姑和呂洞賓在山比法,何仙姑古時一口氣躍跳三個峰。古時村裡信士每年逢太姥娘娘生日,跋涉太姥山敬拜聖母。故人們稱三跳峰為“南太姥山”。
光影棧道
三沙鎮光影棧道沿三沙鎮古桶村至虞公亭村海岸線而建,棧道目前總長11.75公里,用地面積約450畝,總投資約1.8億元,項目分三期建設。棧道靠山面海,走勢沿山體蜿蜒曲折,錯開設置了“錯層攝影平台”“漁磯觀景台”“漁暉觀景台”等12個攝影、休閑觀光平台,三沙海域風光、落日熔金盛景一覽無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