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營鎮

老營鎮

老營鎮即武當山鎮,是遊覽武當山的必經之地,也是遊覽武當山風景名勝區的集散中心。該鎮位於武當山北麓,海拔180米左右,為武當山風景區管理局所在地。明代大建武當山道場時,這裡曾是工匠居住地,故稱為老營。自明代以來這裡流傳著兩句順口溜“南岩景緻紫霄杉,到了老營不想家”,可想當時繁榮景象。現為武當山旅遊經濟特區

區域概況


武當山風景區位於湖北省西北部,在丹江口市境內,屬大巴山東段。武當山,又名太和山,仙室山。位於中 國湖北省西北部丹江口市境內,東接歷史名城襄陽市,背倚蒼茫千里的神農架原始森林,面臨碧波萬頃的丹江口水庫(中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取水源頭),是聯合國公布的世界文化遺產地,是中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道教名山和武當拳發源地。高峰林立,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在丹江口市西南部。武當山山體四周低下﹐中央呈塊狀突起﹐多由古生代千枚岩﹑板岩片岩構成﹐局部有花崗岩。岩層節理髮育﹐並有沿舊斷層線不斷上升的跡象﹐形成許多懸崖峭壁的斷層崖地貌。山地兩側多陷落盆地﹐如房縣盆地﹑鄖縣盆地等。氣候溫暖濕潤﹐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多集中夏季﹐為湖北省暴雨中心之一。原生植被屬北亞熱帶常綠闊葉﹑落葉闊葉混合林﹐次生林為針闊混交林和針葉林﹐主要有松﹑杉﹑樺﹑櫟等。藥用植物有400多種﹐產曼陀羅花﹑金釵﹑王龍芝﹑猴結﹑九仙子﹑天麻﹑田七等名貴藥材。方圓30多平方公里之內以主峰天柱峰為中心的武當山風景名勝區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澗﹑十一洞﹑三潭﹑九泉﹑十池﹑九井﹑十石﹑九台等勝景﹐還有上﹑下十八盤等險道及“七十二峰朝大頂”和“金殿疊影”等奇景。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讚頌武當山“山巒清秀﹑風景幽奇”。武當山還保存有規模宏偉的道教建築群和眾多的文物古迹。古建築群分佈在主峰以北﹐多集中在古東神道兩側。唐貞觀年間建五龍祠於此﹐宋﹑元建築增多。明永樂年間大興土木﹐建成33個規模宏大的宮觀建築群﹑39道橋樑﹑12座亭台及山石砌成的“神道”﹐建築總面積達160多萬平方米。2萬多間宮觀建築綿延70公里。至今保存較完整的有玄岳門﹑遇真宮﹑磨針井﹑復真觀﹑元和觀﹑紫霄宮﹑南岩天乙真慶宮石殿﹑太和宮﹑銅殿和金殿。建於天柱峰絕頂的金殿又稱金頂﹐為四坡重檐歇山式宮殿﹐由銅鑄鎏金構件鉚榫拼焊而成﹐總重約90噸﹐是中國現有最大銅建築物。位於主峰東北的武當山鎮為武當山風景區大門﹐所產龍頭枴杖﹑玉雕﹑木雕﹑陶瓷等工藝品﹐具濃厚的地方特色。針井茶為傳統名茶。襄渝鐵路﹑老(河口)白(河)公路在此并行通過。武當山不僅擁有奇特絢麗的自然景觀,而且擁有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可以說,武當山無與倫比的美,是自然美與人文美高度和諧的統一,因此被譽為“亘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武當山,作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4A級旅遊區、全國武術之鄉、全國八大避暑勝地之一,其古建築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並先後榮獲“全國文明風景名勝區”稱號和“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稱號。
武當山成為著名的仙山福地如同全國其他名山一樣,有賴於其特殊的地理環境和自然優勢。武當山的地理方位,東經110°56′15〃—111°15′23〃,北緯32°22′30〃—32°35′06〃。處於中國腹地。這裡方圓八百里,高險幽深,飛雲盪霧,磅礴處勢若飛龍走天際;靈秀處美似玉女下凡來,被譽為“亘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

歷史介紹

武當山是真武大帝的道場,武當二字源自一句話:“非真武而不足以當此山。”武當山上的武當派也是中國古代有名的教派之一。
武當山被世人尊稱為“仙山”、“道山”。《太和山志》記載“武當”的含義源於“非真武不足當之”,意謂武當乃中國道教敬奉的“玄天真武大帝”(亦稱真武帝)的發跡聖地。因此,千百年來,武當山作為道教福地、神仙居所而名揚天下。歷朝歷代慕名朝山進香、隱居修道者不計其數,相傳東周尹喜,漢時馬明生、陰長生,魏晉南北朝陶弘景、謝允,唐朝姚簡、孫思邈呂洞賓五代陳摶,宋時胡道玄,元時葉希真、劉道明、張守清均在此修鍊。
武當山之盛名,還得益於它遠離繁華喧囂的寧靜、清秀和奇異的風光。登上海拔1612米的主峰“天柱峰”,置身雲端,所有塵世煩憂盡消於足下。環顧四周,七十二峰凌聳九霄,且都俯身頷首,朝向主峰,宛如眾星捧月,嚴然“萬山來朝”。元人有詩曰:“七十二峰接天青,二十四澗水長鳴。”武當山天柱峰一帶,山高谷深,溪澗縱橫,身入其境,會有俗念頓消的出世之感。
武當山的宮觀、道院、亭台、樓閣等宏偉的古建築群,遍布峰巒幽壑,歷經千年,沐風雨而不蝕,迎雷電竟未損,似是歲月無痕,堪稱人間奇絕。
武當道樂“戛玉撞金,鳴絲吹竹,飄飄雲端”,但凡親耳聆聽者皆肅然起敬,尊之為“仙樂”、“梵音”。武當山武術以“內家功夫”而著稱,是中國武術中與少林齊名的重要流派,譽為“北崇少林、南尊武當。”傳說有的道士曾練成在萬丈懸崖上步履如飛的功夫,其卓絕處令人景仰。
武當山以天機生化的旨趣和透脫通達的胸懷,將山的雄奇與嫵媚,水的流蕩與靜謐,霧的生騰與凄婉,人生意態的高遠與寬闊,在中原腹地凝聚成一種奇特的人文景觀,千百年來,令遊子心蕩神迷,令神仙留連忘返……

風景名勝

凈樂宮:武當山八宮之首,始建於明代永樂11年的武當山凈樂宮,因1958年興修丹江口水庫時淹沒在水庫之中,宮中的牌樓、龜馱碑等一批文物搬遷至丹江口。2002年,丹江口市引資7000萬元,全面實施凈樂宮復原工作,經過2年多的施工,一期工程廣場、山門、御碑亭、三大殿及配殿等已初現雛形,再現了當年凈樂宮的宏偉氣勢,成為丹江口南水北調工程地上文物搬遷復原的範例
玄岳門:是“治世玄岳”牌坊的俗稱,為三間四柱五樓式的石建築。建於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高12米,寬12.8米,石鑿榫卯而成。正中坊額上刻著嘉靖皇帝親書“治世玄岳”4個大字,筆勢雋永剛健。
玉虛宮:全稱“玄天玉虛宮”。建於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建造宮觀廟宇2200間,嘉靖三十一年又經修葺,是武當山古建築群中最大的單元。後來大部分毀於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現存部分建築和遺址,還建有重達百噸的“龜馱碑”亭四座。
磨針井:又名純陽宮。坐落在老營以南12公里處,始建於明朝永樂年間,現存磨針井為清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重建,1984年修葺如初,有廂房50餘間,面積1700平方米。
太子坡:又名復真觀。明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修建。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二十三年、二十九年曾三度重修。現基本保持當年規模,是武當建築群中的一個較大單元。
南岩:為道教所稱真武得道飛升之“聖境”,是武當山36岩中風光最美的一處。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重建,有宮殿、道房、亭台等大小房間150間,賜額“大聖南岩宮”,到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擴大到460間。今存石殿,南天門,碑亭,兩儀殿等建築。
瓊台觀:位於天柱峰東南麓約10公里,垂直距離1350米,分為上觀、中觀、下觀。在元代時,稱為“瓊台宮”。明清時修葺擴建有24座道院,廟房數百間。至清咸豐六年(1856年),毀於兵火。現已修復部分廟房。該處系武當山客運索道的起始點。已成為重要的遊客集散地。
紫霄宮:建於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原建宮殿、廊廡、齋堂、亭台等860多間,賜額“太元紫霄宮”。紫霄宮背依展旗峰;面對照壁、三台、五老、蠟燭、落帽、香爐諸峰;右為雷神洞;左為禹跡池、寶珠峰。周圍山巒天然形成一把二龍戲珠的寶椅,明永樂皇帝封之為“紫霄福地”。
金殿: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海拔1612米的武當天柱峰之巔,建於明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進深為三間,高5.54米,長4.4米,寬3.15米,全為銅鑄鎏金。是世界罕見的銅建築精品。

武當特色


武當山,是著名的山嶽風景旅遊勝地。勝景有箭鏃林立的72峰、絕壁深懸的36岩、激湍飛流的24澗、雲騰霧蒸的11洞、玄妙奇特的10石9台等。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被譽為“一柱擎天”,四周群峰向主峰傾斜,形成“萬山來朝”的奇觀。武當山的藥用植物豐富,在《本草綱目》記載的1800多種中草藥中,武當山就有400多種。據1985年藥用植物普查結果,已知全山有藥材617種,因此,武當山有“天然葯庫”之稱。
武當山古建築群規模宏大,氣勢雄偉。據統計,唐至清代共建廟宇500多處,廟房20000餘間,明代達到鼎盛,歷代皇帝都把武當山道場作為皇室家廟來修建。明永樂年間,大建武當,史有“北建故宮,南建武當”之說,共建成9宮、9觀、36庵堂、72岩廟、39橋、12亭等33座道教建築群,面積達160萬平方米。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又進行擴建,形成“五里一庵十里宮,丹牆翠瓦望玲瓏。樓台隱映金銀氣,林岫迴環畫鏡中”的建築奇觀,達到“仙山瓊閣”的意境。現存較完好的古建築有129處,廟房1182間,猶如我國古代建築成就的展覽。金殿、紫霄宮、“治世玄岳”石牌坊、南岩宮、玉虛宮遺址分別於1961年、1982年、1988年、1996年、2001年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除古建築外,武當山尚存珍貴文物7400多件,尤以道教文物著稱於世,故被譽為“道教文物寶庫”。
武當武術,又稱“內家拳”,源遠流長,玄妙飄靈,是中國武術的一大流派,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當”之說。它以靜制動,以柔克剛,鍊氣凝神,剛柔相濟,內外兼修,是極好的健身養性之術。富有神韻的武當道教音樂,具有中庸、委婉和莊重、典雅的特點,與武當武術同享盛名。武當傳說故事、民歌、民俗風情等豐富多彩,異彩紛呈。
武當山神奇的自然景觀和豐富的人文景觀融為一體,其物華天寶又兼具人傑地靈的特質給世人留下極大的想像空間。作為中華民族大好河山的一塊瑰寶,令世人神往,讓我們走進鍾靈毓秀、自然天成的武當山,去感悟她的玄妙、空靈和神韻……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7069
4041
3028
家庭戶戶數1740
家庭戶總人口(總)6102
家庭戶男3118
家庭戶女2984
0-14歲(總)1906
0-14歲男934
0-14歲女972
15-64歲(總)4616
15-64歲男2814
15-64歲女1802
65歲及以上(總)547
65歲及以上男293
65歲及以上女254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5501

行政規劃歷史


解放初,武當山為均縣第四區,1956年改為草店區,1958年改為草店公社,1960年恢復為草店區,轄8個公社。 1968年因丹江口水庫攔洪蓄水,旱庄、石板灘、草店三個公社被淹沒,移民外遷,區址從草店遷往老營。1975年將六里坪所轄的石家莊大隊划入,更名為草店公社,1980年更名為老營公社。 1984年更名為武當山鎮。為加強景區管理,將鹽池河鄉大灣村、豆腐溝村、官山鄉五龍宮村划入,同時將六里坪鎮魯家寨村劃歸為武當山林場管理。 1985年初武當山鎮同武當山風景區管理局合併,1986年底分開。1993年12月,局鎮第二次合併,改稱武當山局(鎮)。 1997年8月湖北省省長辦公會議決定將武當山局(鎮)同武當山旅遊經濟開發區合併,改稱武當山旅遊經濟特區,賦予縣級管理權利, 由丹江口市代管。 2003年6月17日湖北省委、省政府在武當山召開現場會議,明確在保持現有的行政區劃不變的前提下,賦予武當山旅遊經濟特區獨立行使縣一級人民政府的管理職能和許可權,實行封閉性管理,並成立武當山特區工委和特區管委會,分別為十堰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機構,與武當山風景區管理局合署辦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