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資源開發戰略
人力資源開發戰略
人力資源開發戰略(strategies of human resource devel- opment),開發人力資源的長遠設想。美國哈畢遜和梅耶斯教授 1964 年提出。他們設計出一個教育綜合指數,評估一國人力資源的開發程度,認為它與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平高度相關。因此一切社會經濟發展方案,都應包括教育、訓練和其他各種人力培訓計劃;反過來,教育規劃也應考慮經濟發展水平,農業在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教育和其他人力資源開發的數量和質量等因素。應具備的要素:(1)人力需要的估定;(2)正規教育的發展計劃;(3)加強在職訓練的計劃;(4)培養動機的計劃;(5)發展衛生的計劃;(6)設置適當的機構以使人力資源計劃能夠配合一般的發展計劃。從教育的計劃方面來看,要實現經濟發展,按教育綜合指數區分的四類國家都要有自己的發展戰略;且各國人口增長、就業狀況、制度等方面的因素以及某些部門中人力短缺或過剩程度均不相同,故其發展戰略亦應有所不伺。曾對發展中國家教育和社會經濟發展計劃的制定產生過一定影響。
企業人力資源開發戰略的特點:
(1)從一般的職業培訓轉向全方位培訓。
(2)從傳統的培訓方法轉入多層次的培訓方法。
(3)從單一的培訓榜式轉向交叉立體化的培訓模式。
(4)建立了完整的職業教育體系。
(5)注重引進國外傑出人才。
(6)發展中國家根據本國經濟發展需要。重點培養中、初級技術人才。
1、員工自我發展期望與企業發展期望值的關係分析:
對企業期望高、對自己期望高:實現雙贏得到提高和發展,增強各自競爭優勢。對企業期望高、對自己期望低:一定程度上也能促進企業發展但十分緩慢,企業很難發展。對企業期望低、對自己期望高:跳槽和人才流失不對企業發展發展抱有任何期望。對企業期望低、對自己期望低:影響企業和個人發展,阻礙企業總體目標的實現。 2、企業人力資源的質量分析
企業人力資源的數量資源 企業人力資源的質量資源:德、智、體、能的全面開發。即心(心理品質)、腦(知識水平)、手(操作技能)三個方面的綜合開發。
在經濟起飛的時代,人力資源絕對是經濟增長的主體力量。目前,各國政府都意識到人力資源是戰略資源,是科學進步和社會經濟發展最重要的資源和主要推動力。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古人樸素的教育觀便蘊藏著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性及長期性等思想。可以說,一個國家是否重視人力資源及其所選擇的人力資源開發的側重點都決定了該國在未來的綜合競爭能力。因而,惟有把人力資源開發提升到戰略地位,制定適應於本國國情的戰略規劃、營造有利於人力資源成長的良好氛圍才能爭奪經濟發展的制高點。
然而,意識到人力資源開發戰略的重要性僅僅是競爭時代獲取國家競爭優勢的基礎,除此之外,競爭優勢的獲得還需要合理選擇國家的人力資源開發戰略。美國就是採取培養高素質的人力資源開發戰略,通過採用不惜招聘人才、靈活就業政策、市場導向的教育培訓、詳細的職業分工、高激勵措施手段開發人力資源使其取得了一次又一次重大突破,在27個關鍵技術領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從而確保了其經濟霸主的地位。不過,簡單地認為高質量的人力資源數量越多越好,比例越大越好,這種觀點也是有失偏頗的。不同的經濟增長狀況,總是要求不同的人力資源質量與之相適應,人力資源開發戰略的選擇不能脫離現實經濟增長、經濟發展和生產力的水平。例如,韓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就曾出現過人力資源質量過高而造成浪費的現象。1979年韓國四年制學院和大學畢業生中,約有30%的人從事並不需要受過大學教育的職業。人力資源開發戰略選擇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我國是一個具有二元經濟結構特徵的國家,制定適合我國實際國情的人力資源開發戰略必須以此為落腳點。雖然在北京及東南沿海城市地區,工業化和城市化已經基本完成,甚至有些城市還具備了某些后工業化的特徵,但是在廣大的農村、中小城市,經濟發展還是處於欠發達狀態的,農業、農村、農民這“三農問題”更是當前舉國上下倍加關心的問題。因此,圍繞當前實際情況所制定的人力資源開發戰略必須切合實際,以職業技術教育為主。
制定開展以職業技術教育為重點的人力資源開發戰略的必要性具有四點:
中國的國情要求當前的經濟戰略是在農村城鎮大力發展製造業
中國目前一方面要儘快盡量發展新經濟,但是另一方面大力發展製造業,這是由中國今天的國情所決定的。中國人口13億,絕大多數在農村,實行生產承包責任制后,中國農村一直存在著大量的剩餘勞動力。現在及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農村剩餘勞動力還將大幅度增加。中國目前的農業生產基本上是粗放型與原始勞動型的,強度大,成本高,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根本無法與西方國家的農業抗衡。因此,中國應該及早進行農村人力資源的轉移開發與深度開發。實際上目前中國已經成為了世界製造業的中心。據有關人士分析,目前中國大陸的製造業已經超過“亞洲四小龍”,是世界上僅次於日本的製造中心。
如果說,與上個世紀60年代的經濟發展觀相對應的工業生產方式是大型工業企業的規模製造,然後把標準化的製造業產品銷往國內外市場,那麼跨國公司則是把許多消費品,機械設備部件的製造過程分解成若干專門化的製造任務,分散到其他低工資成本的國家去生產,形成了國家之間的專業化經濟分工。如果我們在農村或小城鎮大力發展製造業,那麼當前發達國家的製造中心就會進一步轉移到我國,許多製造業的就業機會就會從發達國家轉移到我們國家。與此相伴隨的,則是帶來對我們國家投資的大幅度增加。這樣將產生三方面的好處:第一,我們利用中國人力資源數量多的優勢將可以引進大量外企投資;第二,就業機會的大量增加將可以解決當前政府的就業壓力,引導城市剩餘的人力資源向農村或城鎮轉移;第三,開發了農村人力資源,帶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經濟的發展必然拉動內需,促進中國經濟的發展,真正實現小城鎮大戰略的治國方略。否則,農業農村與農民問題將難以解決。
中國發展的高科技產業 同樣需要職業技術人才的支持
未來的經濟,是高技術的經濟,是知識性的經濟。我們要優先發展計算機,通訊網路,生物技術,醫療衛生,教育文化,醫藥保健,房地產業,航空航天以及軍事技術等新興產業,要在那些重要的高科技產業的制高點上,有我們中國的一席之地。如果我們只是滿足於做一個製造業的大國,這雖然可以發揮我們的人力資源優勢,促進我們的經濟發展,但是我們將可能因此始終步發達國家的後塵,永遠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因此,我們應該有自己的發明創造,有自己的高科技,有自己的科學研究,為將來成為一個科技大國做準備,打基礎。50年後實現由製造大國向發明大國與科技強國的戰略轉移。
然而,要在城市大力發展高科技產業與職業化服務業,同樣需要我們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因為高科技必須通過一定的生產工藝,才能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否則高科技只能是實驗室的科研成果。高科技的發明與創造,需要高素質的創新人員;高科技的轉化與生產工藝的掌握,需要大量的職業技術型人才,要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
世界人才爭奪大戰中 職業技術人才是中心
早在上個世紀末,全球高級職業技術人才的爭奪大戰就已經很激烈。2000年美國各行業創造了160萬個信息技術崗位,但大約一半的崗位找不到合適的人才,日本今後七年,高新技術人才短缺160~445萬,歐洲明年短缺信息技術人才60萬,其中德國短缺7.5萬。德國已開始緊急職業訓練計劃,希望到 2005年前訓練25萬名高科技人才。但是遠水救不了近火,為了解決嚴重的人才短缺問題,發達國家採取“短、平、快”的方式從其他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搶人才,挖人才。
發達國家的發展空間已經很小了,企業在本土已無什麼發展潛力,而中國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中國西部要達到東部的水平足足還差20年的高速增長,可見中國的市場有多大。外企來中國,會帶來資金、技術,但不可能帶來很多職業技術人才。他們從本土帶來這些人才成本很高,而中國的人才物美價廉,這也是外企看好中國的重要原因之一。毫無疑問,外企所需要的大量高級職業人才要從中國本土產生,而國有企業將是首先掠奪的對象。國企是職業技術人才的重要聚集地,人才素質不錯,但很多國企不景氣,待遇差,面臨嚴峻的人才危機。國有企業中的弱勢者,將首當其衝。在人才爭奪中,國企中那些已經干出成績,處於關鍵崗位的高級職業技術人才將成為爭奪的主要目標,他們的流失將對國企帶來嚴重影響,那麼我們是否可以因此把國企的這些職業技術人才堵住不讓走呢?顯然,這是行不通的。原因有二:一是現在的市場是開放的,很多外企用人不要檔案,想堵是堵不住的;二是即使把這些人才堵住,外企得不到所需要的職業技術人才,那麼,他們在中國將難以發展。
入世后最短缺的人才是 高級職業技術人才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有人問目前最為短缺的是什麼樣的人才,是具有本科學歷以上的高素質人才?是精通多學科多專業的複合型人才?是具有創新開拓的管理型人才?是既懂外語又懂專業的雙向型人才?顯然這些人才都是市場所需要的,但是從國內外有關專家的預測來看,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在最為短缺的人才中,除高質量的管理人才外就是高級技師。深圳統計發現,大學本科人員的失業率為5.4%,而技術工人的失業率為0.5%;碩士畢業生在深圳的月收入大約是5000元,而高級技工的月收入為6600元,青島市某外企出年薪16萬元的高價四處尋找,竟找不到一位高級模具工!然而由於中國長期以來一直受“學而優則仕”的儒家思想的影響,中專技校與高等職業學校的學生,不但數量少而且質量很差。據北京市政府督導室有關專家測驗,國家級職業中專學校達到9年義務教育最低水平的學生只有7%。因此,如果中國不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加快培養高級技術工人的步伐,那必將影響西方企業對中國的投資和在中國發展,同時也將影響中國工業產品在世界上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