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中山紀念堂
大埔中山紀念堂
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三河壩中山紀念堂,於1929年落成,是目前發現全國最早建成的中山紀念堂。
全國首座中山紀念堂在廣西梧州嗎?近日,隨著梅州市大埔縣三河壩中山紀念堂修復開放,這項歷史紀錄已經被改寫。位於三河壩中山紀念堂前的大型石碑記載,這座中山紀念堂於1929年落成,比建於1930年的梧州中山紀念堂早一年,是目前發現全國最早建成的中山紀念堂。
大埔多江河,古稱“萬川”意亦在此。車隊在三江匯流之地韓江源石雕前停留,目睹由梅江、汀江、梅潭河三江之水緩緩匯合,形成了粵東第一大江韓江的源頭,源源向前流淌,而明代古老的三河鎮城牆就默默地聳立在河岸邊,似向遊人訴說已經逝去的歷史。途中,首發團參觀了民國最早興建、面積最小的大埔中山紀念堂(1929年興建),該建築為兩層水泥框架結構,面積近500平方米,由胡漢民題寫的“中山紀念堂”字樣鑲嵌在樓頂匾額上。堂中仍保留了孫中山生前真跡“博愛”二字,還掛有蔣中正書題“景仰國父”及林森書題“作君之師”等匾額。而一樓擺放的真人比例大的蠟像,生動再現了當年孫中山先生到三河壩勞軍后與陳炯明在天主教學區內商議粵、桂、滇三地聯軍大計的情景,隨侍的還有蔣介石、胡漢民等人。大埔是歷史上出了名的客家民居博物館,其客家民居建築群便是一曲優美瑰麗的田園交響樂曲,諸如土圍樓、方石樓、圍龍屋、走馬樓、中西合璧屋、瑣頭屋……猶如一顆顆珍珠,點綴在風光旖旎的田園山間之上。中國葡萄灑之父、張裕釀酒公司創始人張弼士的故居——光祿第正是散落在這片厚土上的客家民居奇葩。在進光祿第,整個建築雄渾嚴謹,氣勢壯觀,建築面積達4180平方米,是一座超大型的圍龍屋。其整齊劃一地以一種緊湊、嚴實、封閉的格局表現出歷史上客家人生存的環境、狀況以及文化心理。看罷百年名士故居,又來到大埔第一樓——泰安樓。這座建於乾隆二十八年的建築是國內相當罕見的石方樓,整個樓四四方方,疏朗大方,至今保全完好。泰安樓的大門甚為獨特,乍一看,眼前是一座雄偉的大門樓;再仔細一看,這門樓原來是鑲嵌在牆上的。原來這棟樓的祖先是做生意發家的,在當時沒有功名不能建門樓,由此可窺樓主的精明才幹。
為何全國最早的中山紀念堂建於偏僻的山區小鎮呢?據大埔縣人大袁光明副主任介紹,這要從這座紀念堂的建造者、三河壩華僑徐統雄先生說起。徐統雄早年在馬來西亞與孫中山相識,深為孫中山的革命精神感動,在孫中山革命最困難的時候,他賣掉自己在當地的7間店支持革命,後來乾脆回國追隨孫中山先生。被孫中山稱為“國叔”。
1918年4月中旬,孫中山先生來到大埔縣三河壩,與駐三河壩的粵軍總司令陳炯明商談聯合桂、滇、粵三軍北伐竊國賊袁世凱事宜,受到當地老百姓的夾道歡迎。為紀念孫中山先生的革命事迹,1929年,徐統雄到海外在華僑中募捐巨資,修建了這座中山紀念堂,同時興建中山公園。
據三河壩鎮70多歲的李阿伯說,中山紀念堂佔地250多平方米,為鋼筋水泥二層樓房。紀念堂在當時是三河鎮最威的建築之一。當時紀念堂前的甬道兩側分立石羊、石馬、石虎及手執朝笏的一對翁仲。六角碑亭內豎立的3米多高的石碑,上面刻寫著建造紀念堂的經過。堂內牆上掛有國民黨多位元老的題字和牌匾。二樓有蔣介石、張學良聯名簽署的保護布告。可惜在“文革”時期,這些文物均遭搗毀,牆上的題字亦被粉刷掩蓋。後來中山公園被改為小學運動場。
萬幸的是石碑能保存下來。據老人回憶,當時亦有人將石碑當“四舊”物品砸毀。肇事者攜帶鐵鎚,欲將石碑砸爛之時,匯城村小學副校長饒仕健老師站出來以身護碑,向肇事者說這是文物不能砸。當地村民對紀念堂也很有感情,許多村民支持饒老師,石碑被保存下來。後來石碑被挖起,埋在地下。
大埔中山紀念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