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寺塔
武陵寺塔
武陵寺塔是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咸陽城西北90公里處永壽縣舊址原武陵寺內。初建於北魏天興年間(398~404)。現塔為宋代建築。塔為八棱七層磚塔,高21.7米,由於塔身傾斜,底部磚塊嚴重脫落。1985年進行了修葺,發現宋代錢幣和宋大觀年間的磚刻。2006年05月25日,武陵寺塔作為宋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武陵寺塔位於咸陽市秦都區,建於明萬曆十八年(公元1591年),塔高30米,為中國至高鐵塔。武陵寺塔身高27.5米,直徑6米,周長21米,七層八樓,第磚質木式結構。重檐樓閣式,層層有斗拱飛檐,角有風鈴,樓門有圓有方,外有平座欄桿,所雕圖案各異。塔身內為兩米見方天井,木質樓梯旋繞直達塔頂。隔層拱門相對,出拱門憑欄可以俯瞰四面山色。
武陵寺塔
距農場4.5公里的桃山山腰,有一個雄偉壯觀的大瀑布--桃山瀑布,瀑長達200米,像一條白練自空而降,水汽瀰漫谷底,如煙如霧,終日不散,聲響如雷,又名“煙聲瀑布”,是台灣著名的大瀑布之一。
在武陵農場,春季觀花,夏季避暑,秋季嘗果,冬季賞雪,是四季皆宜的休閑最佳場所。台中縣還有清水紫雲岩、石頭公園、蕭家花園、石岡小壩、五福臨門神木、萬佛寺等多處古勝古迹,均奇景紛呈,令人神往。
舊縣誌載,該塔為後魏平陽王熙所建,約在北魏天興年間(398-404年)距今1500多年,據清嘉慶元年(1796年) 《永壽縣誌蔣志余》記載,該塔由於關中地震曾於明泰昌元年(1620年)修葺一次,民國十九年(1930年)陝西再次大地震,塔頂震毀,塔身向東北傾斜。
武陵寺塔
1981年,該塔被定為陝西省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同年豎立署名永壽縣人民政府文物保護標誌碑一塊。塔周圍曾有殘磚斷瓦,石佛像出土,塔下有清道光年間重修武陵寺石碑一道。至塔修葺后,館內派專人看管。通往塔院的土路已修通,可驅車山頂,塔周圍幾次造林綠化,草木植被較好。
武陵寺塔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咸陽城西北50公里處乾縣乾陵鄉梁山上。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合葬墓,李治在位期間(649~683),懦弱無威,執政不力。655年立武則天為皇后。李治因晚年多病,委政武則天。690年,武則天登上帝位,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改國號為周,改元天授,史稱武周政權。在位期間開創殿試製度,親自考試貢士;令九品以上官員和百姓可自行薦舉;修姓氏錄,規定五品官都可升入士流。曾貶逐元老,任用酷吏,屢興大獄,宗室、朝臣被牽連冤殺者不少。晚年豪奢專斷,頗多弊政。705年中宗複位,上尊號為則天大聖皇帝。當年冬天,武則天死於洛陽,合葬乾陵。乾陵以山為闕,氣勢雄偉,規模宏大,方圓40公里。乾陵保存比較完整,地面有石獅、石馬、石人等大型石雕113件,製作精細,姿態生動,是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代表。在朱雀門外東西兩邊有兩通巨碑,左為述聖紀碑,史稱7節碑,右為無字碑,金代有用女真文所刻記游文字。兩碑之北有61個番酋石像。有陪葬墓17座,已發掘的有5座,它們是章懷太子李賢墓、懿德太子李重潤墓、永泰公主李仙蕙墓、中書令薛元超墓、右衛將軍李謹行墓。在永泰公主墓地,設立了乾陵博物館,在懿德太子墓地設立了懿德墓博物館。?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咸陽城東北20公里處渭城區底張鎮韓家村。武則天之母楊氏之墓。楊氏死於咸亨元年(670),先以王禮安葬。天授元年(690)武則天稱帝,遂追封其母為孝明高皇后,改墓稱陵。方錐形陵丘高12.6米,底部周長186米。陵園有內城和外城。外城東西橫距866米,南北縱距1246米,內城周長1196米。內城也叫皇城,為方形,四角夯土牆仍很明顯。外城系改為陵后擴建,現有石人13件,石羊1尊,石坐獅1對、蓮花座1件,華表頂1件,石礎1對,石走獅1對,天祿1對。走獅和天祿是順陵石刻中的精品。石走獅體積巨大,造型雄偉,呈闊步緩行姿態,氣勢磅礴,威武有力。天祿(又名獨角獸)頭似鹿,身似牛,有雙翅,翅上雕有美麗的捲雲花紋,足為馬蹄,尾垂與石座相連。還有《大周無上孝明高皇后碑銘》 ,系武三思撰文,相王李旦(即唐睿宗)書丹,全文4000餘字,其中有武則天造字16個。該碑原來高大雄偉,明嘉靖乙卯年(1555)關中大地震時斷為多節,保存1555年的只有9塊,現藏於咸陽博物館。?
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