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山文化博物館
龍山文化博物館
龍山徠文化博物館,位於濟南市章丘龍山街道辦事處,原名為城子崖遺址博物館,是山東首座史前遺址博物館。2012年10月下旬,城子崖遺址博物館改造提升工程啟動,更名為龍山文化博物館。2013年9月10日,龍山文化博物館試開館運行,10月正式運營。
1928年春,考古學家吳金鼎在山東省濟南市歷城縣龍山鎮(今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市龍山街道辦事處)發現了舉世聞名的城子崖遺址。出土大量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石器、骨器、蚌器和陶器。陶器以泥質加沙黑陶為主,有鼎、鬲、豆、瓮、盆、杯等,特別是黑陶,質地堅硬,薄如蛋殼,造型精美,可謂該文化的代表。因地處龍山鎮,並完全不同於以彩陶、紅陶為特徵的仰韶文化,便定名為“龍山文化”。
1994年,濟南、章丘共投資600多萬元興建城子崖遺址博物館,由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著名古建築專家揚洪勛設計,為全國唯一的一座土堡式建築,仿照原始社會土城之建築風格。改造后的展陳面積由原來的1000平方米擴大到3000平方米,展品也以實物展示為主增加到八處微縮景觀復原,參觀者能更加直觀的了解龍山文化生產和生活景象。此外,博物館還新增了參觀者休息區、學術報告廳等。
龍山文化
目前博物館內共有展品300餘件,其中80%是陶器。器型以鬹和鬼臉式腿的鼎最為常見,最突出的是黑色、薄而光亮的蛋殼陶,胎薄僅0.1~0.2厘米,有“黑如漆、明如鏡、薄如紙、硬如瓷”的讚譽。
其中鎮館之寶有:
石盤與石棒
石盤與石棒
紅陶鬶
紅陶鬶
香熏爐
香熏爐
蛋殼黑陶杯(仿製)
蛋殼黑陶杯(仿製)
博物館改造提升后的展陳面積將達到3000平方米,從博物館的正門穿越時光隧道,依次進入“序廳”、“龍山破曉—西河、小荊山遺址”、“文明之星—城子崖遺址與龍山文化”、“考古聖地—城子崖遺址的發現與發掘”、“濟南尋根—東平陵城”、“結束語”等6個展廳。內部展陳時間跨度約6000餘年,龍山文化按時間順序一覽無餘。
序廳
進入序廳,迎面是一幅“龍山魂”浮雕,總長10米、高3米,注入龍山文化時期的重要元素,如城市、邦國、祭祀、禮儀、圖騰、農事及生活場景等,栩栩如生。
龍山破曉—西河、小荊山遺址
離開序言展廳向左走,就來到“龍山破曉———西河、小荊山遺址”展廳。西河遺址處於母系氏族社會階段,距今約8500年,曾發現這一時期最好的房屋居住遺址,被評為1997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半景微縮景觀“小荊山環壕聚落”是依據章丘小荊山遺址平面還原當時村落原型製成,該遺址的聚落利用天然河道和人工壕溝形成一個封閉環境,保存相對完整。
展廳的另一側,陳列著眾多出土的西河文化時期典型器物,既有陶盆又有圈足碗,還有大小不一的陶釜。展廳中還有展示當時先民生產與製作黑陶場景及居住房屋的模型。
文明之星—城子崖遺址與龍山文化
玻璃通天徠櫃展示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