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玉祥墓

馮玉祥的墓葬

馮玉祥墓位於山東省泰安市泰山西麓、西溪口東側,為中華民國軍事將領、愛國民主人士馮玉祥的墓葬。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馮玉祥曾於1932年3月至10月、1933年8月至1935年10月兩次在泰山隱居,1948年9月1日在黑海因輪船失火遇難后,遵照其生前意願,遷葬至此。馮玉祥墓在1952年動工,1953年10月15日舉行骨灰安葬儀式。

墓為削山而建,正面為一石砌的牆,從上到下依次是郭沫若所題“馮玉祥先生之墓”、馮玉祥頭像、馮玉祥1940年所做的詩《我》和祭台。馮墓東南方向有馮玉祥原配夫人劉德貞墓。

歷史沿革


馮玉祥墓外觀
馮玉祥墓外觀
1948年7月31日,馮玉祥在乘坐“勝利號”豪華客輪從美國 駛向蘇聯的途中,被突然著起的大火濃煙窒息而死。馮玉祥去世后,蘇聯按照陸軍最高禮儀舉行了遺體告別儀式,然後其夫人李德全按照馮玉祥“死後燒成灰”的遺願,將馮玉祥的遺體火化。李德全幾經輾轉,把骨灰從莫斯科帶到北京。1949年9月1日,中央在北京舉辦了馮玉祥逝世一周年紀念大會。
新中國成立后,馮玉祥的骨灰沒有及時安置。馮玉祥身故后,他的生前好友李濟深、郭沫若、張治中等非常關心善後。郭沫若等人考慮到馮玉祥有兩次隱居泰山的經歷和“人或有一死,或重於泰山……”的名言內涵,便向李德全提議把馮玉祥安葬於泰山,上報中央人民政府。1949年11月5日,中央政府同意了李德全將馮玉祥骨灰葬於泰山的請示。
1952年6月,李德全帶人到泰山為馮玉祥墓選址。馮玉祥墓1952年破土動工,1953年10月15日安葬,舉行骨灰安葬儀式。毛澤東、朱德、周恩來、黃炎培贈送輓聯,李濟深、於毅夫、梅龔彬、張治中、余心清、王崑崙邵力子、馮夫人李德全及其子女和泰安地方各級領導、群眾 800 餘人參加了安葬儀式。

建築特點


馮玉祥墓在西溪口東側,前臨深澗,背依科學山,坐東面西,正對跨西溪石峽兩岸的大眾橋(為其隱居泰山期間所倡建)。墓以泰山所產花崗石砌築,骨灰盒在墓壁中央,外嵌馮玉祥先生側面銅質鎏金浮雕頭像以封穴,其上橫鐫郭沫若所題寫的“馮玉祥先生之墓”七個金色大字,頭像下嵌黑色磨光花崗石方碣,上刻隸書馮玉祥於1940年5月30日自題詩《我》。
馮玉祥墓
馮玉祥墓
墓階4層,共66級,四層代表他一生走過的四個階段:第一層20級,代表從出生到弱冠從軍;第二層14級,代表從青年到成年;第三層14級,代表他由一個舊軍人轉變為堅定的民主戰士;第四層18級,記述他堅持抗日,反對分裂,為祖國的民主與和平奮鬥不懈的戰鬥生涯。66級象徵他 一生渡過了66個春秋。
墓左側有馮玉祥原配夫人劉德貞之墓。
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墓碣


碑文
碑文
碣高1.09米,寬1.9米,隸書。
馮玉祥
平民生 平民活
不講美 不求闊
只求為民 只求為國
奮鬥不已 守誠守拙
此志不移 誓死抗倭
盡心儘力 我寫我說
咬緊牙關 我便是我
努力努力 一點不錯

馮玉祥生平


馮玉祥(1882—1948)字煥章,安徽巢縣人,行伍出身,曾先後任北洋陸軍第十六混成旅旅長,第十一 師師長,陝西、河南督軍及陸軍檢閱使等職,曾反對過袁世凱稱帝和張勳復辟。
1924年,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他發動了北京政變,囚禁了直系軍閥頭子、賄選總統曹錕,組織國民軍,任總司令兼第一軍軍長,並將清廢帝溥儀逐出故宮。後來他又多次電請孫中山北上主持大計,並於1926年加入了中國國民黨,率部在五原誓師,配合北伐軍的行動出兵河南。
1927年,他就任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總司令,參與蔣介石、汪精衛的反共活動,後於1928年起舉兵反對蔣介石,先後爆發了蔣馮戰爭和中原大戰
馮玉祥寫真照
馮玉祥寫真照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積極主張抗日,反對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1933年與中國共產黨合作,在張家口組織民眾抗日同盟軍,任總司令並率部多次擊敗日寇,收復大片失地,后在國民黨軍隊和日軍聯合進攻下失敗。在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內,他歷任國民政府委員、行政院副院長兼軍政部長、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等職。抗日戰爭勝利后,繼續採取與中國共產黨合作的立場,堅持和平、民主,反對內戰、獨裁,併發起組織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任中央政治委員會主席。
馮玉祥先生於1946年9月赴美國考察。1948年7月31日響應中國共產黨的召喚,離美回國參加新成立的政治協商會議籌備工作,9月1日行至黑海,因輪船起火而遇難。黨中央為紀念馮玉祥先生的歷史功績,按其遺囑而安葬泰山。

交通信息


泰山景區內,步行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