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龔彬

梅龔彬

梅龔彬(1901——1975)中共情報史上的傑出人物,抗戰三傑中的隱傑。在國民黨右派眼裡,梅龔彬是灰色文化人和民主人士。在知識分子和民主人士眼裡,梅龔彬是傾向於共產黨的民主派;而在共產黨眼裡(除了極個別的幾個人外),梅龔彬是國民黨內的民主派。

個人簡介


抗日三傑中,同高大孔武的宣俠父和英俊瀟灑的陳希周相比,梅龔彬是個風流倜儻的矮個子。梅龔彬也是三傑中,唯一的一個,得以善終之人。見過梅龔彬的人都說梅龔彬服裝很整潔,頭髮梳理的也很整齊,整天油亮亮的,清瘦的臉上戴一副高度的近視眼鏡。梅龔彬的為人敦厚,深沉,詼諧,做事謹慎,對朋友從無疾言厲色。朋友說梅龔彬行俠仗義,見義勇為, 肯幫襯,善守秘密。因而梅龔彬交遊甚廣。

個人生平


梅龔彬為田俊傑開的一封任職介紹信
梅龔彬為田俊傑開的一封任職介紹信
梅龔彬,湖北黃梅縣人,又名逸仙,字電龍,筆名龔彬、笈越,化名張柏生等,清光緒二十七年六月二十八日(1901年8月12日)生。民國6年(1917年)入武昌啟黃中學求學。民國10年考入上海東亞同文書院中華學生部讀商業經濟科。1926年畢業於上海東亞同文書院商業經濟科。五四運動時期投身於學生運動,為武漢學聯發起人之一。民國13年春成立學生會時,被推選為執行委員,並參加上海學生聯合會活動。 1923年,梅電龍加入國民黨,曾任國民黨上海特別市黨部秘書長,算是國民黨創黨時的元老。旋經賀昌、施存統介紹,參加社會主義青年團,在徐家匯創建團支部,任書記。同年夏,被聘為國民黨中央上海執行部宣傳委員會委員。次年初,加入中國共產黨,任中共徐家匯支部第一任書記。五卅運動時,負責召集全市學生代表會並任總指揮。中共中央決定組織反帝統一戰線,他作為上海學生界代表進入上海工商學聯合會,被推選為向帝國主義者提出交涉條件的審查員之一。他編寫了《上海英、日帝國主義者屠殺同胞之經過》一文,在全市印發。當時梅電龍名氣很大,被譽為五卅運動的五虎將。此間有一插曲,說是梅電龍追求唐棣華(後來成為黃克誠大將的老婆),到了發瘋的程度。一次,梅電龍問唐棣華究竟愛不愛他?回答是“又愛又不愛。”唐棣華這樣說,大概是開玩笑。但是,梅電龍從唐棣華屋裡出來,坐上人力車,腦子裡一直在研究這“又愛又不愛”是什麼意思。下車時,梅電龍竟把隨身帶的一包團中央文件留在車上了。走了一段路梅電龍才想起那包文件,可是已經晚了。好在文件被一個朋友撿了去。可是,這件事在朋友圈子裡傳開來,便成就了作家沈雁冰(《幻滅》中男主角的原型即是梅電龍)。可見,革命者,亦風流!
五卅運動以後,任中國國民黨上海特別市黨部中共黨團書記,並被選任社會主義青年團上海地委委員和具有反帝性質的非基督教運動委員會書記。與此同時,中共徐家匯支部擴建為獨立支部,仍由他任書記。至民國15年初,中共徐家匯獨立支部,已轄有工人、學生和農民等6個支部。同年春,從東亞同文書院畢業。他放棄學校當局保送去日本留學的機會,堅守革命崗位。 1926年底,二次北伐時,新郎官(新娘是龔品娟,梅電龍的結髮夫人)梅電龍請纓,被任命為北伐鐵軍第四軍第十二師的政治部主任。梅電龍所遇,都是後來的軍政名人。第四軍的軍長先後是大名鼎鼎的李濟深和張發奎。陳銘樞是第四軍第十師師長,蔡廷鍇是十師二十八團團長。武漢攻克后陳銘樞任第十一軍軍長,下轄十師和二十四師。十師師長是蔣光鼐,二十四師副師長是蔡廷鍇。四軍下轄十二師和二十五師,十二師的師長是黃琪祥(後來第三黨的領導人)。二十五師的師長是葉挺,政治部主任是李碩勛。獨立十五師的師長為賀龍。不久,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失敗后,梅電龍和郭沫若、楊翰笙、李一氓趕赴南昌,參加葉挺、和賀龍領導的南昌起義。南昌起義失敗后,梅電龍又率部趕赴海陸豐參加彭湃領導的武裝起義。然後梅電龍受周恩來派遣任浙江省委委員兼宣傳部長,參與組織和發動浙東和浙西的農民暴動。1929年,梅電龍受命到日本,在日本被捕,關了兩年。這兩年,也是改變梅電龍命運的兩年。
梅電龍在東京時,結識神州國光社的進步文人王禮錫和胡秋原。通過胡秋原,梅電龍認識了國民黨民主派的領袖陳銘樞和李濟深。回國后,梅電龍還認識了CC社的頭面人物吳醒亞和陳立夫,以及張群、林森、吳開先、陶百川。
1932年,梅電龍正式改名為梅龔彬。表面上是大學教授,作家(灰色文化人),實際上是中共地下黨員。1933年,福建事變。有軍中“小孟嘗”之稱的前十九路軍領導人陳銘樞廣羅人才,梅龔彬和陳希周等中共黨員便受潘漢年派遣,入幕陳銘樞。1934年,閩變失敗,潘漢年指示梅龔彬和陳希周隨十九路軍撤香港,做長期卧底國民黨民主派的準備(接頭人還有胡鄂公和助手老楊,老楊即朱挺,原名錢訥冰。以及九龍方面的開診所的醫生柯麟)。
1935年,中華民族革命同盟在香港正式成立,梅龔彬任宣傳處處長。陳銘樞是名義上的中華民族抗日同盟宣傳部的領導人,但實際上的負責人是梅龔彬!梅龔彬感覺敏銳,深謀遠慮, 是中華民族抗日同盟活動的中心人物。梅龔彬在香港銅鑼灣的寓所,實際上是中共抗日聯合戰線的一個地下機關。
西安事變后,抗日同盟解散。梅龔彬先後跟隨陳銘樞、葉挺和李濟深,並任全國戰地委員會委員。結識了眾多的民眾黨派和國民黨左派人士,包括李任仁(白崇禧的老師)、陳此生、楊東蒓、林崇墉(林則徐的孫子)、柳亞子、何香凝、彭澤民、李章達,等等等等。 1947年梅龔彬又受潘漢年的指派,到香港協助李濟深等人籌建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不久,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在香港成立,宋慶齡當選為名譽主席,李濟深為主席,梅龔彬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
梅龔彬為文,長於政論。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成立時所有的重要文件,都是梅龔彬親自起草的。其中的《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成立宣言》,曾被馮玉祥將軍稱讚為:“有諸葛武侯文風”。然而不清楚呀,李濟深和馮玉祥,還有宋慶齡和陳銘樞,這些人精中的人精,在當時是不是真的不知道,自己早已在共產黨的掌握中!
1948年,中共“五一”號召發表后,得到了主要以香港為基地開展民主鬥爭的各民主黨派和民主人士的熱烈響應。與此同時,中共中央開始想方設法接送在香港的各民主黨派領導人進入解放區,籌備新政協。當時的香港,國民黨特務雲集,港英當局傾向國民黨。在這種情況下,大批的民主人士離開香港去解放區,困難很大。潘漢年、梅龔彬、廖承志等人,根據中共中央和周恩來的指示,從1948年8月開始一直到1949年3月,分四批把民主人士從香港安全接送到解放區。第一批接送北上的民主人士有沈鈞儒、譚平山、蔡廷鍇、章伯鈞等10餘人。第二批船上有郭沫若馬敘倫、許廣平母子、陳其尤、沙千里等人。第三批民主人士有李濟深、茅盾夫婦、朱蘊山、章乃器、彭澤民、鄧初民,王紹鏊、柳亞子、馬寅初、洪深、施復亮翦伯贊沈志遠、孫起盂、吳茂蓀、李民欣等30餘人。第四批民主人士,有黃炎培、盛丕華等人。梅龔彬是陪同李濟深,在參加完一次國民黨要員的宴會後,隨第三批民主人士一起北上的。當時國民黨對這數百名民主黨派領導人和民主人士的突然離港,感到非常驚奇,只有自嘆喪失民心、挽天乏術了,不得不承認其政治上的失敗。建國后,梅龔彬歷任中央財經委員會委員,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二、三屆全國人大常委,第二、三屆全國政協委員。1949年11月、1956年2月、1958年11月,中共黨員梅龔彬又先後當選為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第二至四屆中央常務委員兼中央秘書長。據說“文化大革命”中,梅龔彬亦曾受迫害。1975年8月1日,梅龔彬去逝。著有《太平洋上之爭霸戰》。
移居台北的老友胡秋原聞訊后,專程到北京梅龔彬家中,在梅龔彬的靈前行禮。等一口氣看完梅龔彬生前撰寫的回憶錄,胡秋原感到十分的驚愕和難以理解。驚愕的是與梅龔彬交往數十年,竟不知梅龔彬始終與中共保持著聯絡。難以理解的是梅龔彬一向為人敦厚謹慎,竟也在大陸解放后遭小人誣陷!後來,中共中央在給梅龔彬平反后的悼詞中,認為梅龔彬是一個職業的革命家。但是官方對梅龔彬的稱呼,依然是“梅龔彬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