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院

華中師範大學二級學院

華中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院是在原華中師範大學科學社會主義研究所的基礎上組建的。她是以政治學一級學科而命名的研究機構。政治學研究院下設科學社會主義研究所、政治發展研究所、國際事務研究所、考選制度研究所等專門研究機構,有 13 個博士、碩士學位點(包括自主增列的在內)、 1 個全國普通高校重點學科 -- 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 1 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 中國農村研究院、 1 個湖北省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湖北社區建設研究中心, 1 個湖北省重點學科。

學院信息


學院簡介

華中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院是在原華中師範大學科學社會主義研究室、科學社會主義研究所的基礎上組建的,她是以政治學一級學科而命名的教學研究機構。現任黨委書記為王長華博士,院長為唐鳴教授。
政治學研究院是全國首批獲得政治學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全國首批獲得政治學博士后流動站授予單位。學院現下設三所一系:科學社會主義研究所、國際事務研究所、政治制度研究所和國際政治系。擁有6個博士、碩士點,2個專業碩士點。2個國家重點學科: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中外政治制度。1個湖北省一級重點學科:政治學。1個湖北省有突出貢獻的創新學科: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1個湖北省“楚天學者設崗學科:中外政治制度。2個省部級重點研究基地:中國農村綜合改革協同創新研究中心、湖北城市社區建設研究中心。學院是湖北省國際政治學會的會長單位。學院還主辦有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國家社科基金資助期刊《社會主義研究》。在教育部學位中心組織的2008年及2012年兩輪全國一級學科評估中,政治學一級學科分別排名第三、第四。
學院擁有一支結構合理、力量雄厚的教師隊伍。現有教職員工31人,其中,教授15人,博導13人,副教授11人,60歲以下在崗教師已都有或正在攻讀博士學位,且形成了以年齡在50歲左右教師為學科帶頭人,40歲青年教師為骨幹,30歲年輕教師為後備力量的學術梯隊。學術隊伍中有1人為國家社科基金評審專家,1人為教育部“跨世紀人才”,2人為教育部“新世紀人才”,1人為“馬工程”首席專家,多人為省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
學院科研成果豐碩,近10年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攻關項目、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攻關項目8項,在《中國社會科學》、《政治學研究》等一級權威刊物上發表論文50餘篇,多篇論文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和人大複印資料轉載,在中國人民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成果評價研究中心發布的“2010年度《複印報刊資料》轉載學術論文指數排名”及《研究報告》,我院在高等院校二級院所政治學科排名中,轉載量和綜合指數均占第四位;榮獲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近20項。有3部學術專著獲得中共中央宣傳部“五個一工程”一本好書獎。
學院一直致力於政治學人才特別是高級人才(博士生和碩士生)的培養。十多年來共招收博士生450多人,碩士生1600多人。學院堅持研究生培養的高標準,研究生教育的質量也進一步提高。我院畢業的博士生共有4篇博士學位論文獲得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1篇獲得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獎。每年都有博士、碩士學位論文獲得湖北省優秀博士、碩士學位論文獎。
學院積極發揮社會服務職能,十多年來我院研究人員共向政府有關部門提交政策諮詢報告200餘篇,多篇為黨和政府有關部門採納,有的觀點為黨和政府的有關文件、法律、法規和政策採納,如程又中教授的報告被外交部採納,部分觀點被寫入我國與俄羅斯簽訂的外交文件中、項繼權教授關於農村稅費改革系列報告也為民政部湖北省政府採納、唐鳴教授撰寫的研究報告《村民委員會選舉規程研究》,其內容為民政部印發的《村民委員會選舉規程》所採納和吸收,構成規程的基礎稿本。(該文件的制定,在中共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被習近平總書記總結為二中全會以來中央政治局的一項工作成績)、陳偉東教授的“江漢模式”等;
今後學院的發展將遵循“秉承歷史、凝聚力量、敦厚基礎、發揚特色”的建設原則,努力把學院建設成為“特色鮮明、優勢突出、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人才培養基地和學術研究中心”。

現任領導

院 長 唐 鳴
書 記 王長華
副院長 韋 紅 胡宗山
工會主席 高秉雄
辦公室主任 潘廣煒

機構簡介


2004年8月,在教育部組織的學科水平評估中,華中師範大學政治學一級學科排名全國第二。2006 年 3 月,在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公布的中國研究生教育政治學(0302)一級學科排行榜(A等以上)中,華中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生教育榮排第一。
現有專職科研人員 40 人,其中,具有正高職稱的 30 人,佔總數的 75% ,具有博士學位的 22 人,佔總數的 55% ;在讀博士生 9 人,佔總數的 23% ,過 2 ~ 3 年,專職科研人員中 78% 的人將具有博士學位。學術隊伍中有 1 人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 1 人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學科評審組成員, 1 人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 1 人為全國優秀教師, 1 人為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 1 人為教育部“新世紀人才”, 1 人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多人為省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有 3 部學術專著獲得中共中央宣傳部 " 五個一工程 " 一本好書獎, 3 篇博士學位論文獲得 全國百優 博士學位論文, 6 篇博士論文獲得湖北省優秀博士論文。

研究方向


華中師範大學的政治學研究一直重視理論性、對策性、實證性研究。這集中體現在五個重點研究方向上:
( 1 )科學社會主義與當代中國。本方向把科學社會主義與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聯繫起來研究,重點研究科學社會主義原理在當代中國的實踐,從總體上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和文化發展規律。其代表作包括:高原主編的《科學社會主義》是全國最早出版的教材之一,先後出 6 版,發行達 100 多萬冊,獲國家教委優秀教材一等獎。 1996 年 李會濱 教授主持承擔國家 " 九五 " 社科規劃重點項目 " 科學社會主義與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 " ,最終成果《社會主義: 20 世紀回顧與前瞻》, 2001 年獲得中宣部 " 五個一工程 "" 一本好書 " 獎。目前,本方向正在推出 " 社會主義的歷史、理論與實踐研究叢書 " ,力爭產出具有標誌性的研究成果。
( 2 )國外共產黨的理論與實踐。本方向重點研究當代英國共產黨日本共產黨美國共產黨法國共產黨印度共產黨等國外共產黨的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已出版多部專著。
( 3 )城鄉治理與基層自治,本方向注重政治學理論與實踐的本土研究,以地方治理和城鄉社區政治發展為切入點,加強對中國現實社會政治問題進行研究,推動政治學理論的本土化。本方向在 20 世紀 80 年代,開始研究鄉村治理與村民自治;在 20 世紀 90 年代開始研究城市治理與居民自治。 1996年,張厚安教授等人著的《中國農村政治穩定與發展》獲中宣部 " 五個一工程 "" 一本好書 " 一等獎; 2001年,徐勇 教授著的《中國農村村民自治》獲得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 4 )中外政治制度比較。本方向注重宏觀政治體制中具體政治制度比較研究,徐育苗 教授主編的 " 中外政治制度比較叢書 " 包括中外政黨制度、中外代議制度、中外選舉制度、中外立法制度、中外司法制度、中外行政制度、中外公務員制度、中外監督制度、中外軍事制度、中外廉政制度等 10 個方面的系統研究,商務印書館於 2000 年陸續出版該叢書,並取得較大影響,有的書已再版三次。
( 5 )蘇聯東歐問題特別是俄羅斯社會主義運動與俄羅斯政治發展問題。這是國際政治、國際關係的主要研究方向,聶運麟 教授的《蘇聯歐洲社會主義國家政治體制改革的理論與實踐》,程又中 教授著的《蘇聯模式的興衰》等著作均在學術界產生較大影響。
華中師範大學政治學一級學科一直致力於政治學人才特別是高級人才(博士生和碩士生)的培養。政治學一級學科已授予博士學位 34 人,碩士學位 323 人,在讀博士生 105 人,在讀碩士生 172 人 , 已進站博士后 6 人。 1999 - 2004 年, 3 篇博士學位論文獲得 全國百優 博士學位論文, 6 篇博士論文獲湖北省優秀博士論文。
未來五年,華中師範大學政治學一級學科的總體發展思路:發揮優勢,即充分發揮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這一傳統學科優勢;突出特色,即以中國農村問題研究中心這一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為依託,進一步突出農村問題研究特色;扶持新學科,即加大扶持國際政治、國際關係、外交學、地方政府學、政府經經學、國家治理與考選制度等新學科發展;並在此基礎上,力爭把中外政治制度建設成為國家級重點學科。

師資力量


科學社會主義研究所
科學社會主義研究所,由1978年6月在華中師範學院政治系成立的科社教研室發展而來,在高原、李會濱、楊宏禹等教授的帶領下,開展科學社會主義研究,並成立了華中師範大學科學社會主義研究室。高原教授主編的《科學社會主義》產生很大影響,是全國重要的社會主義研究專業刊物,現更名為《社會主義研究》,在CSSCI(2014-2015)來源期刊榜中,名列馬克思主義學科第6位。2001年,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專業成為國家級重點學科。2004年9月,在原科學社會主義研究所的基礎上,成立了華中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院。近年來,本學科點在原有基礎上取得了一系列新的進展。科學研究能力進一步提升,原有的研究優勢更優,學科研究領域進一步拓展,形成了鮮明的研究特色。完成國家、省部級及國際合作項目15項,現有各類在研項目近50項,研究經費充足。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獲得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和湖北省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勵20多項。學位點建設進一步加強,培養了一批思想素質好、專業能力強的博士、碩士。現有專職教師7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2人,在職教師9人,離退休教師11人,博士點1個,碩士點1個,主要研究方向為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研究、當代世界社會主義研究、社會主義現實問題研究。主要培養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農村法治問題、執政黨建設等方向的碩士、博士研究生。近年來,有3篇博士學位論文獲得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1篇獲得提名獎,9篇博士論文獲得湖北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先後為各類企事業單位、政府機關、高等院校等輸送了大批優秀人才,先後湧現出大批具有社會影響力的代表,例如被媒體稱為“泥腿子”的牟成文教授和武漢市市委書記阮成發等。當前科社所主要以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為主要目標,力爭在未來5年內成為“國內一流、國際有影響力、人才齊全、經費充足、培養質量高”的專業學術研究機構。
國際事務研究所
華中師範大學“國際政治與國際關係”學科初建於1949年6月中原大學政治系國際政治組,由陶軍教授講授《比較政治》、《國際關係史》等課程,並編寫了在當時全國高校中具有首創性的國際關係史教材《國際三十三年(1914~1945年)》。后經過老一輩學者40多年的建設,於2001年成立了國際政治研究室,2002年開始招收國際政治專業第一批博士生,2004年9月更名為國際事務研究所。國際事務研究所現有專職科研人員7名,其中3名教授及博士生導師,3名副教授及碩士生導師,1名講師;他們均有到國外知名高校學習和參會的學術經歷。
國際事務研究所學科方向齊全、學科特色鮮明、學位類別完整。自研究所成立以來,承擔了國家及教育部社科基金重大攻關項目、重點項目、一般項目及青年項目共10餘項;出版學術專著近20本,在CSSCI上發表文章100多篇。研究所在國際政治理論和國際合作、國際政治研究方法、東南亞區域與國別研究等方面均有較強實力,在國內國際政治學界享有較高的學術聲譽。在新時期,國際事務研究所將進一步凝鍊學科方向,在區域與國別研究上爭取有突破性進展。
國際事務研究所現有專業及研究方向如下:國際政治——國際政治理論、國別政治和區域政治;國際關係——國際關係理論與實踐、亞太地區國家間關係、國際關係與中國的對外政策;外交學——外交學理論、中國外交和外國外交。設置的主要中文課程有:國際關係(政治)理論、國際關係學名著導讀、中國外交、大國外交、國際關係史專題研究、世界民族宗教問題研究、國際政治經濟學專題研究、國際政治(關係)前沿問題研究、方法論研究、世界經濟專題研究等。另外,我所還開設了對應的全英文課堂,深受留學生們的歡迎。
國際事務研究所的學生遍布世界各地,除了招收碩士、博士和博士后之外,每年還招收了來自亞、非、歐、美和大洋洲地區的碩士和博士研究生近30餘名。
政治學研究所
政治學研究所以地方治理為主攻研究領域,以制度創新為研究重點,以比較政治為研究視域,對當代中國地方治理創新及國際比較進行團隊合作研究。同時,以科學研究為基礎、人才培養為主旨、隊伍建設為主線、基地建設為依託,不斷鞏固和發展中外政治制度國家重點學科,並以中外政治制度為主幹,形成“一主四副”(即地方政府學、政治社會學、國家治理與考選制度、社會工作)學科群發展新格局。以學科建設為基礎,不斷增強承擔國家重大科研攻關項目和社會服務能力,產出標誌性科研成果。
本所目前建三個研究平台:(1)國務院農村綜合改革小組辦公室研究基地“中國農村綜合改革協同創新研究中心”;(2)湖北省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湖北城市社區建設研究中心”;(3)與人民日報社等機構合作共建的“中國縣域發展研究中心”。
在不到三年時間裡,本所承擔了1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2項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1項亞洲開發銀行重大項目、1項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和4項一般項目的研究工作。同時,還承擔完成了民政部、文化部、中央編譯局、湖北省委工作領導小組、中共湖北省委宣傳部、省文明委、湖北省民政廳、溫州市政府等部門各類大小項目40餘項。經初步統計,近三年本所老師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其中CSSCI論文40餘篇;出版學術專著17部,主編教材4部;榮獲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等各級各類成果獎勵20餘項,其中吳理財教授參著的《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相對接——新鄉村建設的理論與實踐》榮獲2009-2010年度安徽省社會科學文學藝術出版獎(社科類)一等獎(安徽省人民政府,2014年7月),吳理財著《改革與重建:中國鄉鎮制度研究》入選2012年度“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
在咨政服務方面,本所研究人員共向政府有關部門提交政策諮詢報告50餘篇,其中獲得中央和省部領導人批示4次,研究報告均得到有關部門的採納;2項獲得教育部優秀“專家建議稿”;先後4次參與湖北省、溫州市等地方政府的改革創新活動,積極服務地方政府決策;舉辦社區社會工作能力訓練25場,共培訓社區書記、主任和骨幹分子近2000人。
在人才培養方面,本所實施了“人才培養質量提升計劃”,重視研究生培養的質量。目前本所在讀碩士研究生114名,博士研究生20餘人,其中外國博士留學生1名(蒙古),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員1名。三年以來,在讀博士生獲批國家社科基金項目4項,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項目2項,湖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4項;在CSSCI刊物上發表論文多篇。12名在讀博士、碩士研究生獲得“研究生國家獎學金”,6名碩士研究生創新團隊獲全國第十三屆大學生“挑戰杯”學術課外作品競賽特等獎
目前共有專任教師9人,兼職教師1人。其中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人,獲全國百優博士論文1人,入選教育部跨世紀、新世紀人才培養計劃3人,(民政部)全國社區建設專家委員會委員2人,(文化部)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家委員會委員1人,(國務院農村綜合改革小組辦公室與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農村綜合改革標準化專家1人。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城鄉地方和基層治理研究、城鄉社區及村民自治研究、文化治理與文化政策研究、農村公共服務及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研究、鄉鎮財政及村級財務研究、新型城鎮化與城鄉協調發展研究、中外及大陸與台灣基層治理比較研究等,並對中國農村土地、產權、戶籍、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村污染防治等問題進行專項研究。

規章制度


政治學研究院規章制度彙編
(二零一四年十二月)
目 錄
一、政治學研究院校院兩級管理改革實施細則
二、政治學研究院專業委員會工作職責
三、政治學研究院教師科研項目及經費管理實施細則
四、政治學研究院教師聘期基本職責及考核規定
五、政治學研究院科研任務年度考核細則
七、政治學研究院關於拔尖人才培育工程的實施方案
八、政治學研究院2014年教學津貼計算方案
九、政治學研究院廉政風險防範實施方案
十、政治學研究院關於落實”三重一大“決策制度的實施細則
十一、政治學研究院院級集體決策會議議事規則
十二、政治學研究院考勤規定
十三、政治學研究院教師教學工作規範
十四、政治學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招生、教育、管理條例
十五、接受申報掛靠政治學研究院各學位點研究生導師的規則
十六、政治學研究院接受提前攻博的實施規定
十七、政治學研究院辦公室工作規定
十八、政治學研究院資料室管理規範
十九、政治學研究院閱覽室規章制度
二十、政治學研究院文書檔案規章制度
二十一、關於規範政治學研究院機構、榮譽牌照掛牌的通知
二十二、政治學研究院接受社會捐贈獎勵辦法
二十三、政治學研究院黨員管理制度
二十四、政治學研究院優秀畢業研究生評選辦法
二十五、政治學研究院優秀研究生幹部評選辦法
二十六、政治學研究院優秀研究生評選辦法
二十七、政治學研究院全日制研究生獎學金、學業獎學金、助學金實施細則
二十八、政治學研究院管理崗位職責

組織結構


科學社會主義研究所 所長 牟成文
黨支部書記 陳榮卓
博士專業導師組長 唐 鳴
碩士(科社)專業指導組長 牟成文
碩士(農推)專業指導組長 陳榮卓
國際事務研究所 所長 胡宗山
黨支部書記 宋秀琚
博士專業指導組長 程又中
碩士(國際政治)專業指導組長 胡宗山
碩士(國際關係)專業指導組長 韋紅
政治學研究所 所長 吳理財
黨支部書記 袁方成
博士專業指導組長 項繼權
碩士(政治學理論)專業指導組長 吳理財
碩士(中外政治制度)專業指導組長 高秉雄
碩士(地方政府學)專業指導組長 袁方成
碩士(社工)專業指導組長 陳偉東
國際政治系 系主任 胡宗山
《社會主義研究》
編輯部 主編 程又中
副主編 王建國
編輯 趙長峰、錢道賡、周華平
工會 主席 高秉雄
委員 錢道賡、邵雲華、王靜
學術評議組 組長:唐 鳴
成員:程又中、項繼權、韋 紅、陳偉東、吳理財、胡宗山、牟成文
秘書:潘廣煒
教師聘用組 組長:唐鳴 副組長:王長華
成員:韋紅、高秉雄、胡宗山、牟成文、吳理財
秘書:潘廣煒
教授委員會 主任:唐鳴
成員:程又中、高秉雄、韋紅、陳偉東、吳理財、胡宗山、牟成文、袁方成
黃紅髮、魯子問
秘書:潘廣煒、趙 琳
學位委員會 組長:唐 鳴
成員:程又中、項繼權、韋紅、陳偉東、吳理財、胡宗山、牟成文、高秉雄、袁方成、陳榮卓
秘書:趙琳
黨委委員會 書記:王長華
委員:唐鳴、高秉雄、王建國宋秀琚、潘廣煒、劉義強
黨政辦 主 任:潘廣煒
行政秘書、報帳員:鄭先梅
培養辦 主 任:趙 琳
學工辦 主 任:潘廣煒
組 織 員:余維海
輔 導 員:馮連軍(兼)
科研辦 主 任:張必春
國際交流與合作辦 主 任:張 弦
團 委 常務副書記:李兵園(兼)
文獻資料中心 主 任:邵雲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