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羊城村
白羊城村
坐落在流村鎮政府正西3公里處五峰山腳下,由二、三隊,北台和宮尚三個自然村組成。村域面積44公頃,區域面積9222畝,耕地1500畝。共有444戶人家,人口1056人。其中農戶320戶,886人,男439人,女447人;非農戶124戶,170人,男99人,女71人。多為漢族。主要姓氏:二、三隊有劉、姚、周、湯、張、李、許、關、王;北台由湯、侯二姓;宮尚有劉、張、李、路、谷。
唐代之前,白羊城名為白龍城。據傳,狄仁傑視察此城時,有白龍給狄仁傑託夢說:“從匈奴來一條黑龍要與我爭水補給黑龍河,明天在城西南山坡上決鬥,我變為白羊,黑龍變為黑羊。黑龍兇狠,我恐不敵,請助我一臂之力。”第二天清晨,狄仁傑提弓箭前往城西南山坡,果見一白一黑二羊搏鬥,白羊漸不敵黑羊,狄搭箭射黑羊,黑羊動作敏捷,遂將白羊抵往來箭處,白羊中箭受傷而敗,黑羊變成黑龍爭走了白龍河的水,騰空而返。從此,白龍河水勢減小,由長流河變為季河,北方的黑龍河變成了後來的黑龍江。狄仁傑追悔莫及,為紀念白羊,下令將白龍城改為白羊城。
1958年當地社員在白羊城內南山坡根挖水渠時,挖出一塊殘碑,上刻有:“尉遲恭重修白羊城,守備候一峰”。
1820年,清代乾隆皇帝第十七子永璘臨終前被封為慶僖親王,皇家風水先生視白羊城為風水寶地,謊報白羊城為土城,下令將白羊城拆除建王爺墳。自然村宮尚是1820年之後由陸續來的看墳人組成的。當時白羊城村有耕地1600畝,1820年清政府划給看墳人1360畝,給白羊城造成歷史上了最大的災難。
19世紀50年代,白羊城內一戶湯氏人家因兒子多,宅院少,一人在白羊城東北側台地上的農田裡建一宅院,至今已發展成為30戶110口人的自然村,現人們稱該自然村為北台。
1960年,白羊溝內修共青團水庫,當時的水利部長傅作義視察水庫時,怕水患沖毀白羊城內外住戶,下令把古城內外居民搬遷至現新村西側,原古城內居民編為二、三隊。
故此白羊城村由三個自然村組成。
地質地貌
村地屬太行山東麓,山體屬石灰岩,地貌屬山前丘陵。氣候為山前暖帶氣候,岩層下300米地下水豐富,沙質土壤適合產各種北方水果及小雜糧。山體植被以荊棘和落葉喬木為主。由於保護得當,生長茂盛,本村有古樹:一級側柏103株,二級側柏34株,二級油松74株,二級白皮松32株,二級國槐6株。
白羊城下好風光
慶僖親王墓、奕誆父親墓、慶僖三子慶良郡王墓、慶僖五子綿娣墓、慶密親王奕誆墓、世子載振福晉墓、五公主墓、公主母親墓。
(2)古建
世子載振福晉墓殘牆、墓前朝房兩座、奕誆墓前碑樓一座。
(3)橋樑
慶僖親王和世子載振福晉墓前有清代石橋一座。
(4)長城
古白羊城殘城牆716丈5尺、敵樓5座,古白羊城管轄的長城5500米、敵樓11座。
(5)古廟遺址
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迅速。2002年以來,以每年人均收入上升500元的速度發展,2006年人均收入達5700元。
1964年全村通電,2005年完成改電工作。
1988年全村飲用水庫供應的自來水。2003年全村飲用電井水。2005年完成改水工作。
2003年通有線電視120戶。
1988年全村硬化街道3000㎡。
2006年綠化五峰山30畝。
2007年綠化公園、街道30畝。
2007年被評為“北京市新農村建設基礎設施整體推進村”,全村改廁,建污水處理池3座,全村鋪設排污管道,污水集中處理。
2006—2007年為村民搭吊炕320鋪。
2005年2月,村民每人分應收款500元。
2007年1月,村民每人分應收款1000元。
1937年7月22日,白羊城保衛團成員和東北流亡學生24人組成國民抗日軍,宣布起義。8月22日奇襲了河北省第二模範監獄,解救出千餘名在押反抗者,其中有50名共產黨員(如:李大釗的侄子李海濤、河北省磁縣農民暴動領導人唐洛壽),並繳獲了大量的武器彈藥,當時就有近800人參加了起義軍。1937年9月8日,國民抗日軍在黑山扈戰鬥中打死20多名日軍,用步槍擊落一架日軍飛機。以上兩次戰鬥震驚中外,當時受到了八路軍朱德總司令和彭德懷副司令的表揚。同年12月20日,聶榮臻將國民抗日軍改編為八路軍。起義軍領導人有白羊城人:湯萬寧、湯玉媛。
1944年春,白羊城發展了3名共產黨員,成立了黨支部。他們是:書記周寶田、委員姚敬久和張雲陰。現任村黨支部書籍路全亮。現有黨員62人。
1937年7月22日,組織國民抗日軍並參加多次戰鬥的白羊城人有湯萬寧(後任解放區參議)、湯玉媛(後到延安抗大學習)。
1957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並參加十一天安門觀禮的白羊城村村民張連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