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姓

源自商朝的中國姓氏之一

湯氏系齣子姓有二,其始祖均為成湯。成湯,帝嚳(傳說中古代部族首領)之子契的14世孫,姓子,名履,又名天乙。

湯姓,中華姓氏之一。系承於商湯,故湯姓最早發源地當是今河南境內。由於商朝歷經七次遷都,故商代湯姓已遍河南、山西、河北及周圍一帶中原地區。秦漢時期,湯姓尤以河北一帶繁衍最旺,故在湯姓的發展史上有中山郡范陽郡兩大郡望。此期亦有湯姓南遷於交趾(今越南河內西北),史載,漢武帝時,南越歸順,武帝派湯璋於交趾,職刺史。魏晉南北朝時,北方軍閥混戰,中原時有烽火,湯姓遂大舉南遷,主要向東、南兩個方向避亂。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72位。

姓氏起源


他在夏朝末年一舉成為商族的首領,由於愛護百姓,施行仁政,深得民眾得擁護,以至於周圍的一些小國也前來慕名歸附,其勢力便迅速強大起來。他本居於毫,是夏朝的方伯,專管征伐之事。夏末時,帝桀為君,殘暴無道,國內日趨動蕩不安,他見其形勢,便產生了代夏的雄心。於是開始實行滅夏的計劃。他先滅掉了商附近的一小國葛國,接著不久,經過11次的出征,滅掉了夏王朝的三個重要同盟國家豕韋、顧、昆吾,之後再一舉滅夏,把夏桀放逐到南巢,這樣,履就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奴隸制國家棗商朝,定都於毫。由於他能夠摪裁窳⒄,死後被謚為成湯。其後子孫中有一支以謚號命氏,成為湯氏。是為河南湯氏。
湯姓
湯姓
公元前11世紀周公平定武庚的反叛后,把商的舊都周圍地區分封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啟,建立宋國。傳至偃,自立為王,偃之弟曰昌,昌生隆,改姓子,后因秦始皇焚書坑儒,畏禍及,於是又改子姓為湯姓。
源流一
系齣子姓,始祖成湯,以謚號為氏。成湯,帝嚳之子契十四世孫,姓子,名履,又名天乙。滅夏建商后,定都毫。死後謚成湯。其子孫中有一支以謚號命氏,成為湯氏。
該支湯氏正確讀音亦作yáng(ㄧㄤˊ),湯氏族人大多尊奉商湯(子履、成湯)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子姓,出自西周初期亳國國王湯子偃,屬於以先祖謚號為氏。《史記·殷本紀》載,公元前十一世紀,周公平定武庚反叛后,把商舊都周圍分封給商紂王庶兄微子啟,建立宋國。傳至偃,自立為王,偃之弟曰昌,昌生隆,改姓子,后因秦始皇焚書坑儒,畏禍改子姓為湯姓。
在今藏、羌民族中,多有稱湯氏、唐氏者,讀音皆作tāng(ㄊㄤ)。
源流三
出源於盪氏,出自春秋時宋國盪姓家族,屬於簡改姓字為氏。據史籍《萬姓統譜》記載,春秋時期,宋國有盪姓,後去掉草字頭成湯氏。周武王殷商后,封商紂王之庶兄微子啟於宋,以奉湯祀。至春秋宋國大臣盪原,任司城,其子公孫壽不願繼父位,由其子子盪意諸繼任,后子孫去草頭稱湯氏。盪侯的子孫為避禍,便去掉“盪”字的“草”字頭,而改為遠祖共工氏的湯姓。
源流四
源於風姓,出自遠古太暤(昊)伏羲氏的十個兒子湯,屬於以先祖名號為氏。傳說,當時洪荒,伏羲與妹妹女媧成婚,育有十子。伏羲崇尚太陽,將十子稱“旪”,后史也記載為“暘”、“陽”等,分居於湯山(杜縣杜陵,今陝西西安一帶),其後裔子孫多以居邑名稱為姓氏,世代相傳,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該支湯氏正確讀音作yáng(ㄧㄤˊ),湯氏族人中仍有尊奉伏羲、女媧為得姓始祖者,且不與子姓湯氏合譜。
源流五
源於官位,出自秦朝時期官吏湯官,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秦、漢時期,宮廷少府設置有湯官令、湯官丞,負責掌管帝王君主的御用糕點。到了東漢時期,廢黜了湯官令,僅保留了湯官丞。后該官職併入“尚食府”。
在湯官令、湯官丞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湯官氏,后省文簡化為單姓湯氏,正確讀音作tāng(ㄊㄤ)。
源流六
源於官位,出自南北朝時期官吏湯沐食侯,屬於以官爵稱號為氏。湯沐食侯,是南北朝時期南朝陳國高祖武皇帝陳霸先設置的一種爵位,其地位在開國男爵之下,又在鄉亭侯之上,官秩為正七品,相當於市局級幹部待遇,主要封賜於王族。在隋開皇十年(公元590年),南朝陳國隋文帝楊堅所滅后,有湯沐食侯的後裔子孫不敢稱陳氏,便以爵號為姓氏,稱湯沐氏,后省文分稱湯氏、沐氏。當時隋軍士兵雖然殘暴,但都不敢對楊氏族人怎麼樣,因為湯氏的讀音就作yáng(ㄧㄤˊ),隋軍將士不分,因此其族人輕易就避過大難。該支湯氏世代相傳。
源流七
源於改姓,出自南唐時期大司空殷崇義,屬於避諱改姓為氏。宋代有湯悅,本姓殷,建隆初避宣廟諱改姓湯。
源流八
源於滿洲八旗姓,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源流九
侗、蒙、土等族均有湯姓。
得姓始祖
商湯。商湯是夏朝末年商部落首領,又稱成湯,任夏朝方伯一職,專管征伐之事。時夏朝末代國君桀,殘暴無道,國內日趨動蕩不安,商湯於是有意取而代之。他首先與另一強大部落有莘氏結盟,娶其族女為妻,任用賢人伊尹輔佐自己,愛護百姓,施行仁政,深得民眾擁護,以致於周圍諸多小國家也慕名歸附,勢力迅速強大起來,后終於一舉滅夏,把夏桀放逐到南巢(今安徽省巢縣西南),建商朝,都亳(今河南省商丘)。其子孫後代為紀念這位開國君主,遂以其名諱為氏,稱為湯姓,商湯由此被奉為湯姓得姓始祖。
遷徙分佈
湯氏是一個古老、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101位,屬於大姓系列,人口約二百萬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16%左右。
湯姓形成時間,一般認為在商代。湯姓在商代就遍布在中原地區。湯姓有一支形成在秦代的宋國遺民中。宋國是周成王時所封的子姓諸侯國,建都現在的河南商丘南。
魏晉南北朝時,北方軍閥混戰,中原時有烽火,湯姓遂大舉南遷,主要向東、南兩個方向避亂。
唐末五代時,從黃巢起義始,中原湯姓再度南遷,其路線大致由河南到湖南、江蘇、浙江等地。上述諸多次南遷使得源於北方的湯姓遂成為南方姓氏。
宋代以前,湯姓名人零星見於史冊,宋代以後,大批湯姓名人湧現,且多出於東南一帶的江蘇、江西、安徽、浙江、湖南等省境,可見,後世湯姓是稱盛於這些地區的。宋代湯姓有宰相湯悅和湯思,出安徽、浙江二地,族人因此顯赫,成當地名門望族。
明代有開國功臣湯和,出安徽鳳陽,死後追封東甌王。另洪武永樂年間,湯姓作為大槐樹移民姓氏之一,分遷於河北、河南、山東、江蘇、陝西、湖北等地。清康熙年間,廣東湯姓陸續有人入居台灣,進而徙東南亞一帶。
今日湯姓尤以湖南、江蘇、湖北等省居多。

聚集地


因湯姓系承於商湯,故湯姓最早的發祥地應該是今河南省境。商朝自商湯至紂王亡國,其國都先後有7次遷徙,即商湯時定都毫(今河南商丘縣北);至仲丁時,遷都於囂(今河南滎澤縣西南);河稟甲時,遷都於相(今河南安陽縣西);祖乙初時,遷都於耿(今山西河津縣南);后再遷都於邢(今河北邢縣);至盤庚,定都於殷(今河南偃師縣西),改國號殷,稱為殷商;到武乙時,再遷都到朝歌(今河南淇縣東北),直到紂亡。因此湯氏再商代就遍佈於全國各地,但至秦漢之際,湯姓卻主要以古時的中山河范陽兩郡所轄之境為其繁衍中心。所以現在全國各地的湯姓人家,應該大多來自此地。漢文帝時,湯隆的玄孫湯得新自開封遷至晉陵(今江蘇常州),其子湯璋又徙居交趾(治所再今越南河內市西北)。唐初,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開闢漳州,有湯姓將佐自光州固始(今屬河南)隨從前往,在福建定居。宋代,湯氏主要分佈於今江蘇、浙江、江西、安徽、湖南、福建、四川等省。宋時有秋浦(今安徽貴池)人殷崇義因避宋太祖趙匡胤之父趙弘殷得名諱,改姓名為湯悅。明代,湯氏有遷入今廣東、廣西者。從清康熙時開始,廣東湯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以後再尤台灣遷巴西、日本、模里西斯印尼新加坡、泰國、帝汶、澳洲等地。
台灣的第七十一個大姓為湯。雖在全省各地均能找到湯姓人氏,但最為集中的則是在新竹、苗栗、南投台南等地。台灣的湯氏,來自廣東。自從清收復台灣之後,湯氏先先人便從廣東逐漸遷居台灣。最先移台的是廣東人湯洪梅、湯簡英,於清康熙六十年,移居下淡水港。在雍正九年和乾隆初年又有廣東的湯姓入台開墾。

歷史名人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湯姓歷代名人104名,佔總名人數的0.23%,排在名人姓氏的並列第九十位;湯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的0.28%,排在並列第七十八位;湯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歷代醫學家總數的0.17%,排在並列第九十三位;湯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歷代美術家總數的0.35%,排在並列第六十一位。
湯漢:江西余江人,宋工部尚書、封安仁(余江)開國子,南宋儒學旗手、理學宗師。
湯世澍:清代詩書畫家。國子監生,寫生鮮麗,為近世江南賦色家一大宗。書學米芾
湯惠休南朝宋齊間詩人。字茂遠。以《怨詩行》較著名。
湯思退(?-1164),南宋臣。字進之,處州(今浙江麗水)人。中博學宏詞科,授秘書省正字。附秦檜,官至知樞密院事。
湯和(1326-1395),明初將領。字鼎臣。濠州(今安徽鳳陽東)人。
湯克寬(?-1576),明抗倭名將。邳州衛(今江蘇邳縣)人。將門出身。官至都督僉事、廣東總兵官。
湯顯祖(1550-1617),明戲曲作家、文學家。明臨川(今屬江西)人。萬曆進士。歷官南京太常博士、禮部主事、遂昌知縣。
湯應曾,明末琵琶演奏家。江蘇邳州人。人稱“湯琵琶”。
湯斌(1627-1687),清朝順臣,清末民初被列入漢奸名人榜。字孔伯,號荊峴,河南睢州人。順治進士,官嶺北道參政,乞歸從孫奇逢學。
湯鵬,字天池,祖籍徽州,遷居江蘇溧水。生於1644年,卒於1722年。清順、熙間鐵畫藝人,曾從蕭雲從學習畫枝,受蕭指點,技藝益精,名噪一時,湯鵬所創的鐵畫,世代相傳,流芳中外。
湯貽汾(1778-1853),清畫家。字若儀,號雨生、琴隱道人,晚號粥翁。居南京。世襲雲騎尉,曾任三江守備等太平軍攻克南京,投水死。擅畫山水,亦寫墨梅、花卉,筆致秀逸。兼工行草書和詩有《琴隱園集》、《畫筌析覽》等。
湯球(1804-1881),清史學家。字伯玕,安徽黟縣人。同治舉人。
湯金釗:浙江蕭山人,清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工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入閣拜副相。
湯玉麟湯二虎)遼寧阜新人,安國軍第五方面軍第12軍軍長、熱河省省長兼熱河軍區司令、第五軍團總指揮、熱河省駐防軍總司令、上將。
湯壽潛(1856—1917),原名震,字蜇先(或叫蟄仙),浙江蕭山人。清末民初實業家和政治活動家,是晚清立憲派的領袖人物,因爭路權、修鐵路而名重一時。他的遺言“競利固屬小人,貪名亦非佳士”可謂自己一生寫照,他對中國近代化發展做出的貢獻將永留史冊。
湯右曾(1656至1722)字西涯,仁和(今杭州)人。康熙二十七年(一六八八)進士,官吏部侍郎。以逸筆寫山水,著墨無多,舒展自查初白(慎行)有詩稱之。工行楷,遒媚似蘇軾。詩與朱彝尊齊名。有懷清堂集。卒年六十七。參見《浙江通志》、《國清朝別裁詩傳》、《敬業堂集》、《分甘餘話》、畊《硯田齋筆記》、《桐陰論畫》、《畫傳編韻》、《清畫家詩史》。
湯子博(1882—1971),第一代麵塑大師,原名有彝,藝名面人湯,北京通州南關人。
湯恩伯(1898.9.20~1954.6.29)國民黨軍陸軍一級上將。名克勤,字恩伯。浙江武義縣人。黃埔系骨幹將領。抗戰時期(前期和中期)表現突出,被日軍視為勁敵。
湯逸人(1910年11月2日-1978年5月3日),男,漢族,畜牧學家,教育家。中國家畜生態學科的創始人。
湯化龍:湖北浠水人,民國開國元勛、清全國各省咨議局聯合會主席、創立湖北革命軍政府任民政長、民國首任眾議院議長
湯仙虎,祖籍廣東花縣,1942年3月13日生於印度尼西亞。是蜚聲中外的羽壇傳奇人物,不論身為運動員或是教練員,湯仙虎都取得了巨大成績。
湯洪高:山東陽穀人,中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黨委書記、校長、中央委員。
湯飛凡:湖南醴陵人,生物製品技正及中央防疫處處長、衛生部生物製品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微生物學會理事長,中國微生物學免疫學創始人。
湯用彤:湖北黃梅人,中國著名哲學史家、佛教史家、教育家、國學大師。
湯佩松:湖北浠水人,清華大學農學院院長、北京農業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首屆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植物生理學奠基人。
湯恩佳:廣東三水人,香港孔教學院院長、香港奧委會副主席。
湯道耕:四川新都人,筆名艾蕪,緬共黨組織創始人之一、馬共地委組織部負責人、中國作家協會代表團團長、著名作家。
湯君年湯臣集團創始人。
湯珈鋮:湯臣集團副主席、執行董事。
湯子嘉,湯臣集團執行董事。
湯唯,1979年10月7日出生於浙江省杭州市,華語影視女演員,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本科班。
湯潮(Tony),1980年5月29日出生於黑龍江省大慶市薩爾圖區,中國內地流行樂男歌手、音樂製作人、影視演員,畢業於瀋陽音樂學院
湯曉丹(1910年2月22日-2012年1月21日),出生於福建省華安縣,中國內地導演、編劇,畢業於廈門集美農林專科學校。
湯晶媚,2010年,湯晶媚出演青春軍旅劇《我是特種兵》,自此開始演藝事業。
湯燦,1991年,考入武漢音樂學院聲樂系,本科期間師從馮家慧
湯加麗,1976年7月13日出生於安徽合肥,人體藝術模特,中國內地女演員。
湯鎮業,1979年,出演個人首播電視劇作品《楚留香》,飾演峨眉弟子。
其他湯姓名人有北宋官吏湯悅,畫家湯正仲;理學家湯漢;畫家湯嘉銘等。

得姓始祖


商湯(子履、成湯)、湯子偃(子偃)、子盪意諸、殷崇義。皇帝娶西陵之女嫘祖為正妃,生二子:長玄囂,次昌意。皇帝崩,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厹帝。厹帝崩,玄囂之孫高辛立,是為帝嚳。帝嚳娶簡狄為妻,生契。契佐夏禹治水有功被任司徒封於商,並賜姓,是為成湯始祖。迨契十四世孫,子姓名履,又名天乙,乃夏朝方伯,履就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奴隸制國家商朝,定都於毫,定國號曰商。及薨,廟號成湯。其後子孫中有一支以謚號命氏,成為湯氏。是為河南湯氏。商湯乃殷商開國之君,即成湯擁有天下后之號。商湯(公元前1766年)傳位至帝辛時,朝政日衰,終被周武王所滅,至此傳十七代三十一王(約公元前十六世紀至公元前十一世紀)。

遷徙

湯氏是一個古老、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九十位,屬於大姓系列,人口約二百四十五萬一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15%左右。
宋朝時期,湯姓大約有12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12%,排在第九十八位。湯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約佔全國湯姓總人口的36.7%。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西、江蘇、安徽、浙江、湖南、四川、河南。全國形成了東部贛蘇為中心的湯姓聚集區。

郡望

中山郡、范陽郡

堂號

中山堂:以望立堂。
范陽堂:以望立堂。
掬星堂:湯悅,安徽貴池人,夢見飛星入盤,後來文思日進,官至南唐宰相、宋拜其為正一品光祿大夫、上柱國,封陳縣男,食邑三百戶。因而湯悅的堂號為掬星堂。
吞星堂:同掬星堂。
臨川堂、玉茗堂:都是因為明朝湯顯祖命名的。湯顯祖是臨川人,所以叫玉茗堂。他的書房叫玉茗堂,又被族人做了湯氏的堂號。他在朝做吏部主事,性格直爽看到皇帝不採納忠臣的諫議,還往往把提意見的人治罪,於是決定冒死奏本向皇帝提抗議,於是被罷了官。他回到家裡,一方面繼續奏本抗議,一方面編寫劇本,著有《玉茗堂集》。
義士堂:出自明學者湯文瓊的故事。湯文瓊,字北鰲。當孔州"巢賊"攻陷京師時,慨然嘆曰:"吾雖布衣,獨非大明臣子耶!"並且在衣襟上寫下"位非文丞相之位,必存文丞相之心",后投繯殉國。後人為紀念先祖的愛國風範,於是以"義士"作為堂號。

宗祠楹聯

● 四言
中山世澤;信國家聲。
——全聯典出明朝時期的湯和為開國功臣,封信國公。“中山”,指今江蘇省溧水縣東。溧水湯氏祖堂在秋湖石灘頭古村。
文廟從祀;孝感動天。
——上聯典指清朝時期的河南睢州人湯斌,字孔伯,號潛庵,順治年間進士,官潼關兵備道,后辭官跟從孫奇逢學習,講《孝經》等書;奏請減輕蘇松田賦,救濟江北水災災民。官至工部尚書。著有《洛學篇》、《睢州志》等,從祀文廟。下聯典指元朝時期的新建人湯霖,字伯雨,幼年喪父,事母至孝。母親患熱病,想要冰,當時正是熱天,他整天在池邊號哭,忽聽池中有嘎嘎響聲,一看是冰,急忙取來送給母親,母親的病果然好了。
飛星應兆;治圃隱居。
——上聯典指五代時期的湯悅嘗見飛星墜盤中,掬吞之,遂文思大進。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湯岩辭官歸治小圃,隱居自娛。
● 五言
甌王威德遠;詩公美名傳。
——上聯典指明朝時期的御史大夫湯和,字鼎臣,濠州人。與朱元璋一同起兵,轉戰蘇、浙、閩、蜀、屢有戰功。洪武十九年,奉命在沿海築城設防,抵禦倭寇。追封東甌王。下聯典指清朝時期的進士、詩人湯右曾,字西厓,仁和人。由編修累官吏部侍郎,兼掌院學士。帝重其文學,御制詩賜之,目為“詩公”。其詩才大而能恢張,與秀水朱彝尊並為浙派領袖。有《懷清堂集》。
臨川傳四夢;武進譽三絕。
——上聯典指明朝時期的劇作家、文學家湯顯祖(公元1550~1617年),字義仍,號海若。臨川人(今江西臨川)。少年即有文名。以拒絕張居正延攬,明至歷十一年(公元1583年)始第進士。歷官南京太常博士、禮部主事,後為遂昌知縣,以抑豪強觸怒權貴,被劾歸里。家居二十餘年,精研詞曲和傳奇,專事著述,所著《紫釵記》、《還魂記》、《南柯記》、《邯鄲記》,世稱《臨四川夢》。其中《還魂記》最負盛名,對封建禮教和黑暗政治,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抨擊。另有詩文集《玉茗堂全集》。下聯典指清朝時期的詩書畫家湯世澍,字潤之,武進人。國子監生,寫生鮮麗,為近世江南賦色家一大宗。收學米芾,題識精美,時稱“三絕”。
● 六言
姓字高標鼎甲;文章雄列大家。
——上聯典指明朝時期的劇作家、文學家湯顯祖。下聯典指明朝時期的南京國子監祭酒湯賓尹,字嘉賓,宣城人。萬曆中鄉舉第一,廷對第二,授編修。有《睡庵集》。
七言
彭蠡毓瀏陽之秀;長沙挹湘水之清。
——上聯典指朝時期的朝戲曲家、文學家湯顯祖,字義仍,號海若、清遠道人,江西省臨川人,所居處稱玉茗堂。早年就有文名,曾拒絕首席大學士(宰相)張居正的招攬。萬曆年間進士,官南京太常寺博士、禮部主事,因彈劾宰相申時行,降為廣東省徐聞典史,改浙江省遂昌知縣,后因不依附權貴被免官。曾跟從泰州學派羅汝芳讀書,又受李贄思想的影響,並與僧人達觀相友善,晚年有佛教、道教的出世思想。作有傳奇《玉茗堂四夢》(《紫釵記》、《還魂記》、《南柯記》、《邯鄲記》)及《紫簫記》,詩文有《玉茗堂集》等。明清兩代有戲曲作家模仿他的文詞風格,被稱為“玉茗堂派”或“臨川派”。下聯典指南宋朝時期的長沙瀏陽人湯壽,字君保,淳熙年間進士,官至大理少卿,進直徽猷閣。為人剛直,多次被人中傷,朝廷有“清風峻節”的評語。
東坡居士休題杖;南郭先生且濫竽。
——此聯為湯氏歷史名人湯東谷自題聯。
● 十一言
星墮盤中,彩筆生輝光祖澤;圃治山下,竇峰垂訓裕孫謀。
——上聯典指五代時南唐時期的秋浦人湯悅(原名殷崇義,入宋后因避諱改姓名),博學能文章,李璟時官左僕射,朝中許多文件都出自他的手筆,後主時升左僕射、同平章事(宰相),北宋開寶年間以司空知左右內史事。太宗詔令修撰《江南錄》,太祖開館修《太平御覽》,他都參與其事。相傳曾在夢中見飛星墮入盤內,他掬來吞下,於是文思日進。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貴池人湯岩起,初任營道知縣,以廉潔著稱,官至徽州通判。后辭官歸家治小圃,隱居自樂。著有《論語義》及詩集。
星墮掬盤,吞彩筆生輝光祖澤;風流治圃,禾竇峰垂訓裕孫謀。
——此聯為湯氏宗祠聯。

家譜文獻

江蘇南京茶坊湯氏宗譜三卷,(清)湯利恆、湯穹興等纂修,清光緒十三年(公元1888年)木刻活字印本兩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江蘇蘇州湯氏家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上海市圖書館、江蘇省圖書館、江蘇省蘇州市博物館。
江蘇常州湯氏四修宗譜八卷,始修於清康熙間,(清)湯全編輯,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懷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南開大學圖書館
江蘇武進湯氏家乘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湯貽汾等修,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冊。現被收藏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江蘇武進東載湯氏宗譜十二卷,(清)湯文傑主修,清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江蘇毗陵湯氏重修分譜八卷,始修於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清)湯天狗、湯於全修,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懷德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江蘇省蘇州市圖書館。
江蘇武進孟河湯氏重修宗譜十四卷,(清)湯芝楊等修,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江蘇毗陵湯氏宗譜八卷,首一卷,(民國)袁復堂等修,民國八年(公元1919年)奕恩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江蘇溧陽城南湯氏宗譜八卷,(清)湯裕汶、湯仰發續修,清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河北大學圖書館
江蘇無錫梁溪湯氏宗譜,(清)湯鵬舉等修,清順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江蘇江陰暨陽湯氏宗譜三十六卷,附家藏集選四卷,(清)湯琴青主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1年)留余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冊。現被收藏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江蘇江陰暨陽湯氏宗譜十八卷,首一卷,(清)沈恆青等纂修,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留余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江蘇江陰暨陽全堂湯氏宗譜,(民國)湯獻廷主修,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光裕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江蘇宜興襄王湯氏宗譜,首一卷、末四卷,(清)湯載庚等修,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報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六冊。現被收藏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浙江蕭山孝湯氏家譜,(清)湯克敬修,毛觀齡纂,清雍正間稿本一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圖書館。
浙江蕭山夏孝湯氏家譜,(清)湯金釗等撰,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浙江蕭山夏孝湯氏家譜,(清)湯金釗等修,清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浙江蕭山夏孝湯氏家譜十卷,(民國)湯聘之等修,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良善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遼寧省圖書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浙江鄞縣四明章溪湯氏宗譜六卷,(清)俞士磷、湯志合等纂修,清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三和堂木刻活字印本兩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縣四明章溪湯氏宗譜四卷,(民國)湯忠聖、湯雲泰等纂修,民國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三和堂木刻活字印本兩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文物管理所。
浙江省象山丹城湯氏宗譜一卷,(民國)史翰章童修,民國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象山縣文物管理局。
浙江省蘭溪湯氏宗譜十二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蘭溪縣赤溪鄉上湯村。
浙江省遂昌湯氏宗譜,著者待考,清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遂昌縣禁源鄉下村
安徽桐城皖壽賁湯氏宗譜存三十二卷,(清)湯敦善等纂修,清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敦厚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八冊。現被收藏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安徽桐城湯氏宗譜十二卷,(清)湯志忠等纂修,清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掬星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冊。現被收藏在南京大學圖書館
安徽桐城湯氏宗譜十八卷,(民國)湯仲伊纂,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遼寧省大連市圖書館。
江西萍鄉東橋湯氏三修族譜,(民國)湯增璧纂,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江西臨川酉塘湯氏重修族譜,(清)湯雲峰於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初修,(清)湯阜珍重纂,清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臨川六都西塘湯氏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重慶市圖書館。
江西臨川六都西塘湯氏三修族譜,(清)湯雲峰在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初修,清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重修,(民國)湯誕敷修纂,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重慶市圖書館。
河南睢州湯氏家譜七卷,(清)湯沆於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首次整理,(民國)湯善萃續修,民國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湯氏鉛印本河南省圖書館
湖南三湘湯氏七修族譜,著者待考,清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紫林雙桂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僅存第二卷)。
湖南三湘湯氏七修族譜二十一卷,首一卷,(清)湯期鵑、湯臣簧纂修,清光緒十七年(公元1891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一冊。現被收藏在河北大學圖書館。
湖南寧鄉麻山湯氏五修族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雙桂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僅存一冊)。註:記事至清乾隆四十九年。
湖南寧鄉麻山湯氏六修族譜,著者待考,清嘉慶二十年(公元1815年)雙桂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寧鄉麻山湯氏六修族譜八卷,(明)湯茂於明嘉靖二十四年始修,(清)湯期瑛、湯子云等纂修,清咸豐九年(公元1859年)雙桂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湖南寧鄉兜潭湯氏五修族譜十一卷,著者待考,清光緒三年(公元1879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兩冊。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湘潭大山湯氏六修族譜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湯昌鎮纂修,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丹桂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一冊。現被收藏在河北大學圖書館。
湖南湘潭大山湯氏七修族譜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湯期籙、湯虎臣纂修,民國八年(公元1919年)丹桂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七冊。現被收藏在河北大學圖書館。
湖南瀏陽湯氏志略二卷,(清)湯煊輯,清光緒十年(公元1885年)安惠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陝西省圖書館
湖南益陽湯氏四修族譜十七卷,首二卷、末一卷,(清)湯文鬰、湯育才纂修,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文華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上海市圖書館、湖南省圖書館。
廣東新會湯氏族譜,(清)湯晉等纂,清咸豐四年(公元1854年)手寫本一冊。現被收藏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廣東中山湯氏重修宗譜,著者待考,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僅存第五卷)、浙江省蘭溪縣文物管理局。
四川成都湯氏族譜,(清)湯葆錕等修,清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木刻活字印本兩冊。現被收藏在四川省成都市圖書館。
湖北武昌湯氏宗譜五卷,(民國)湯養亭等續修,民國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日新堂石印本五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註:書名頁題為《家乘全書》。
福建東山湯氏族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福建省東山縣縣誌辦公室。
湯氏重修族譜一卷,(明)湯敬吾纂修、湯合昌修,明崇禎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南京大學圖書館。
湯氏重修家乘十四卷,首一卷,(清)湯成烈修,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湯氏續修宗譜二十七卷,(清)湯蓉鏡等修,清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六和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冊。現被收藏在四川圖
湯氏重修家乘,(清)湯文求纂修,清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7年)忠義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湯氏重修家乘,(清)湯文求纂修,民國年間忠義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湯氏續修宗譜二十六卷,首一卷,(清)湯成基增輯,清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湯氏家乘,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字輩排行

浙江蒼南湯氏字輩:“世大聖邦國建恭禮讓修齊”
江蘇沭陽湯氏字輩:“宜承謹懋,同敦仁義,方茲正直,斯可延光
江蘇邳州湯氏字輩:“方可繼先傳”。
江蘇高淳湯氏字輩:“仁達仕名宗光玉瑞現志”。
江蘇南京市溧水區永陽街道秋湖石灘頭村一帶湯氏字輩:“仁之運立起,懋學士長正,有志世永昌,明廷尚俊秀,培宗益顯揚”
湖北、湖南、河南1989年湯氏合譜字輩:“先傳會迪吉克濟美其彰(遵敬如光耀文章澤世長)先傳會迪吉克濟美其彰同本敦親友典則能流芳秉權行直道輔佐申紀綱順運興時傑瑞兆呈天祥歸箴尚法守千秋定榮昌”。
湖北孝感大悟縣大新湯家畈湯氏字輩:“文明光大”。
湖北宜昌湯氏字輩:“家國齊昌恩德永世”。
湖北遠安湯氏字輩:“天文世昭德,三聖大滄運,正庭必發富,榮貴萬世昌,祖訓義遵守,傳代德澤長,孝友專家遠,書劍定安邦’‘。
湖北豐山湯氏字輩:“應家聲聿振長遵美其彰”。
湖北洪湖湯氏字輩:“元良建緒吉克濟美其彰”。
湖北長塘湯氏字輩:“智學正家治慎言美其彰”。
湖北秦口湯氏字輩:“元良建緒吉克濟美彰維仕其祥”(系董口遷移至此,有人名湯老大)
湖北胡場湯氏字輩:“成盛明世競克濟美其彰”。
湖北恩施湯氏字輩:“先傳會迪吉克濟美其彰”。
湖北荊州湯氏字輩:“以伯顯萬世友希,治國安邦聖祖時,君朝義遠應極樂,天開文明昌學宜,大道宏啟傳家永,尚賢忠德必守知”。
湖北黃岡湯氏字輩:“國正天星順久兆培元德”。
湖北漢川湯氏字輩:“文吉思孟孔敏世惟天道仲祿信正仁均如一嘉攸一嘉攸其德朝之應世廷文兆光宗第承家先正行生初秉彝同懋昭垂裕隆篤培心畲本蘭采谷貽豐”。
湖北均州湯氏字輩:“廣長大學成玉和貴傑清仁德士志遠秀啟子太平”。
湖北宣恩、湖南澧西湯氏字輩:“清文彥應新言良宗中友之士林興啟光明永世祚志可安家邦華國本自守際盛定作賓登受道成久唐虞肇洪運金紫聯宅門祖德貽萬載才學廣朝廷業修必顯耀品方克尊榮禮法紹先緒迪吉大有慶”。
湖南臨湘湯氏字輩:“先傳會迪吉克濟美其彰”。
湖南益陽湯氏字輩:“守子有彥大興夢應必賢世邦能啟立中正德安然禮義才良士孝弟最為先金玉成瓏琥富貴又從前禮義懋昭允迪烈光欽維成式咸宜憲章修明教學崇尚端方於時克紹載錫其昌”。
湖南益陽湯氏一支字輩:“永迪立光欽維仁世”。
湖南湘中湯氏字輩:“國朝師正道宜與世昌期臣子能忠孝用昭光大基岳峻湘源秀英賢應運興贊襄彰盛世勛業慶丕承”。
湖南懷化湯氏字輩:“(福浩偉紀)恩啟正天國有先,萬朝宗光代,家聲慶遠長,文章曾孔孟,禮樂韶漢唐”。
湖南三湘湯氏字輩:“國朝師正道宜輿世昌期臣子能忠孝用昭光大基”。
湖南龍山湯氏字輩:“門端福盛正有啟萬仁成從天必順佑敬居永太安朝用忠孝士通學紹貞文”。
湖南衡陽黃梅湯氏字輩:“原編班行:國泰平安洪,福賜正元永,祖宗世代再,興隆昌明逢,榮華徵學守,顯達在賢良,禮義傳家政,修齊佐治光。新編班行:新銘欽訓典,肇紀篤彝親,懋德揚先烈,發祥裕后昆。”
安徽浮山壽墳敦厚堂湯氏字輩:興貴勝榮、仲仕叔繼、崇必之朝、自天申錫、永可用昌、世傳忠厚、代有賢良、家珍孝友、國尚文章
安徽望江湯氏字輩:一之惟世啟,宗道克承先,仕學傳家永,人文定必昌,心思培祖蔭,利用在觀光。
安徽懷遠湯氏一支字輩:子家銀殿禮雲雪宗兆祥友道長安樂明德永泰和
安徽阜陽湯氏字輩:“有文漢傳家”。
安徽巢湖湯氏字輩:“福彥伯仲尚國朝世宗永天山明鳳大家守信義忠惟澤敬慎謙恭崇道立德”,“事業文章家傳萬代”。
安徽來安湯氏字輩:“昭崇永大克正家聲聯步幕春雲文明宗道義花開伯世恩”。
安徽靈璧湯氏字輩:“修德慎行崇尚節義敬持禮法萬代昌盛家聲繼振爾祿永錫正大光明遵守宗訓禎詳可增”。
安徽六安湯氏字輩:“存仁玉厚(至)昆(誠)尊賢書為貴”。
安徽舒城湯氏字輩:“文武世應景會元承繼新兆嗣鍾毓秀華國啟宗廷守邦為哲士定鼎必賢臣傳道儒家志宣猷報聖君”。
安徽馬鞍山湯氏字輩:“奇宗維立德培本再重新”。
安徽和縣湯氏字輩:“志得興國永成思”。
江西贛州湯氏一支字輩:“上學孔子文萬昌達貴元”。
江西贛州湯氏一支字輩:“孔子文章選偉國品奇昌新明崇聖世”。
江西余江湯氏字輩:“開明國鍾安寬濟輝根植”。
江西宜春湯氏字輩:“宏猷偕大業將相輔昇平家學由庭訓昌聯瑞彩生盛似風雲起光同日月明才全兼德備萬古定標名”。
江西臨川(撫州)湯顯祖後裔字輩:“道居元德明有志學文宣”。
江西萬載湯氏字輩:“曰德承回庭煥家彩繼世連升科鳴”。
江西崇義、思順、廣東焦嶺、樂昌湯氏字輩:“孔子文章顯維國品其昌新明崇聖順修德啟賢良家讓能成化承時自發祥殿林元學士萬世振朝剛”。
山東嘉祥湯氏字輩:“忠宗永韋鳳林久自興長吉善言佳慶”。
山東鄆城、江蘇豐縣、沛縣湯氏字輩:“和軏升文修思縉朝之國征九士克廷尚修呈萬景繼占慶雲兆祥憲元茂良學明新致善靜安齊家本”。
山東文登湯氏字輩:“維學光先世朝庭希有賢文明照景潤富貴慶延年立德元洪緒興宗本聖傳田嘉承繼廣賜福永安全”。
山東榮成湯氏字輩:“大福元吉光天華日直正義方頓仁崇禮”。
四川渠縣湯氏字輩:“國安定志(懷)……”
四川合川湯氏字輩:“世家必兆祥文獻啟朝光紹守承先志天開沛澤長”。
四川南部湯氏字輩:“洪樹關國光孟章玄呂昌金銀登聖志榮華寶泰康”。
四川長寧湯氏字輩:“一品金成玉忠公德澤賢”。
四川儀隴湯氏字輩:“金德啟源建宗明道永安萬幫世守維孝汝倫大顯光遠友耀”。
四川宜賓湯氏字輩:“朝首擇軍師德士華文章國正明興順家齊孝子孫春申年更准主里永長春”。
四川閬中湯氏字輩:“萬永春興庚登文才”。
四川雅安湯氏字輩:
大房支派:“志國文朝懷鳳全學正克洪錫宣澤遠尚得永登台”;
幺房支派:“揚雲秀萬榮文銀朝懷有鎮大光宗顯堯順典良廷”。
河南睢縣湯氏字輩:“若樹在原,善致其本;保世乃大,守成惟謹;開道光裕,繼續榮昌;華國潤民,敷文煥章;學理振家,遵憲興邦,和平敬宗,仁厚遠芳”
河南信陽湯氏字輩:“梓孟文天應虞大永德成祥修其自有光忠原傳家久詩書繼世長起仕朝山聘立賢志五方同宗奉一祖萬載保榮昌”。
河南新縣湯氏字輩:“德大世傳忠孝開美其彰”。
河南光山縣湯氏字輩:“家修孝有先大元從本”。
河南固始縣北部湯氏字輩:“仁士日光大,家存孝友新,廣傳孔孟學,世代記忠貞。”
河南開封湯氏字輩:“俊修金如培懷廣慶永祥”。
河南杞縣湯氏字輩:“守義如珠玉承續可立法表聖樂明蘭洪嗣兆德有振紹宗傳士遠建樹善興家信國詡明運潛公昌道謀續統克乘贊典型昭燕貽”。
陝西商南湯氏字輩:“正大光明顯端天信貞祥賢嗣繼續業同心尊師表千秋立學校”。
陝西湯氏一支字輩:“季廣傳多本華立是中文”。
陝西石泉湯氏字輩:“太昌遠近雄邦本”。
重慶榮昌湯氏字輩:“魁元文曰發錦國映正鴻嘉世澤新德懋朝士崇汝志明玉振成萬代興”。
重慶合川湯氏字輩:“明風朝登玉廷國正思夢學仕文昌錫之榮志啟遠尚世承宗德定鴻光集福和祥開景通聚財代與顯家邦行高道大本無厚富貴農華慧澤長”。
遼寧蓋州湯氏字輩:“好有國起連文來忠永德春和世發福華貴泰昌慶平歲”。
遼寧鞍山湯氏字輩:“付景恩德繼立”。
福建寧德湯氏字輩:“日其平昌崇承大光”。
福建周寧湯氏字輩:“華開光洪序錫祖啟彭”。
福建漳州湯氏字輩:“崇德興文長發其祥隆儒重道繼述必昌倫理有訓明哲維新天錫景福英名日亨”。
貴州貴陽、清鎮平壩安順鎮寧、雲南陸良、大理、蒙自、台灣湯氏字輩:
湯永慕支派:“和永惟志哻克師景宏錕柞木得國政志毓永昔恩家孝昌世澤存仁厚文明繼秀芳科發振新宇淮安福壽康江南光祖武黔州應英祥”;
湯鑒支派:“和鑒峰萬銘忠有現實遠綱國文學大德本天錫繼志承先立朝世顯克紹家傳永正紅興盛慧闊芳奇梁增榮恩厚裔流”。
貴州遵義餘慶湯氏字輩:“經世良國朝興隆祖德昌勝茂文學曾從仁啟瑞慶”。
浙江寧波鎮海湯氏字輩:“元中日繼宏光明照有修於庭永世咸寧人文廣發立振家聲”。
廣西平南湯氏字輩:“光宗耀祖慶家豐”。
雲南臨滄湯氏字輩:“成知(之)宗新炳(秉)有益福光耀錦遠世永壽祿”。
湯氏一支字輩:“祖玉萬代雲昌世傳中后帶友”。
湯氏一支字輩:“洪日宗文欲萬會永常清”。

姓氏圖騰

湯姓是以太陽、水蜥蜴(中華鼉龍)為圖騰,象形是日升之谷,名湯谷,又名暘谷。古代中國人認為,太陽每天從東方大海中的湯谷(溫源谷)升起,傍晚落入西方弇茲山(又作崦嵫山)的虞谷,經過歸墟又回到湯谷,洗個澡,在東海扶桑樹下休息,另一個太陽從扶桑樹頂起程。所以湯是以龍為扶桑木和大海的代表,推動太陽的升起,以此為圖騰組合。

人口分布


先秦時期,湯姓主要活動在中原地區。漢朝時,湯姓已經東移江蘇、南涉越南北部。唐朝時期,湯姓隨中原二次南下移民分佈到安徽、浙江、江西、湖南、四川等地。
宋朝時期,湯姓大約有12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12%,排在第九十八位。湯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約佔全國湯姓總人口的36.7%。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西、江蘇、安徽、浙江、湖南、四川、河南。全國形成了東部贛蘇為中心的湯姓聚集區。
明朝時期,湯姓大約有19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19%排在第九十一位。明朝時期,江西為湯姓第一大省,約佔全國湯姓總人口的24%。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西、江蘇、浙江、安徽,這四省湯姓大約佔湯姓總人口的72%,其次分佈於湖南、湖北、四川,這三省的湯姓又集中了16%。宋、元、明期間,湯姓的分佈總格局變化不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遷移。全國仍以贛、蘇、浙、皖為湯姓的聚集地。
根據《中國姓氏·三百大姓》,當代漢族湯姓的人口200萬,為全國第101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16%。從明朝600年中湯姓人口由19萬增到200餘萬,近11倍,湯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於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自宋朝1000年中,湯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的態勢。湯姓在全國的分佈如今主要集中於湖南、江蘇、福建、湖北四省,大約佔全國湯姓總人口的45%,其次分佈於四川、浙江、安徽、江西,這四省的湯姓又集中了24%。湖南為湯姓第一大省,占湯姓總人口的17%。全國形成了長江流域地區高比率湯姓分佈帶。
在近600年間,湯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別,由東部向華中和四川的移動成為湯姓遷移的主流。湯姓分佈很廣,但在人群中分佈不均衡。湯姓在人群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表明:在湘贛浙滬、閩台、皖蘇南部、湖北大部、雲南大部、黑龍江西北、內蒙古東北,湯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達到0.27%以上,中心地區可達0.7%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63%的湯姓人群。在皖蘇北部、山東東部、川渝貴、雲南西部、廣西。湯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09%一0.27%。該地區居住了大約32%的湯姓人群。

研究考證


《通志·氏族略四》:"湯氏,子姓。夏商之前未有謚法,堯舜禹湯皆名也。"
百家姓考略》:"系齣子姓。宋公子盪意,後去草為湯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