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系
黃埔系
黃埔軍校舊址位於中國廣州市黃埔區長洲島內,原為清朝陸軍小學和海軍學校校舍。民國13年(1924年)6月16日,孫中山在蘇聯顧問幫助下,創辦了培養軍事幹部的學校,命名為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而後更名為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迄今。因校址設於黃埔長洲島,通稱黃埔軍校。軍校在此辦到第七期,1930年9月遷往南京,后又遷往成都和台灣。“黃埔系”因黃埔軍校師生而得名。
黃埔軍校在中國現代史上名聲顯赫,國共許多高級將領都出身於此校。尤其是在國民黨軍中,黃埔軍校師生出身的將領更是蔣介石的嫡系。這棵主幹分明、枝繁葉茂的國民黨軍中“大樹”,主要由黃埔教官和黃埔畢業生兩部分人組成,人稱“黃埔系”。
黃埔系就是國民黨中央軍與黃埔軍校畢業生的結合。但是,黃埔師生不等於“黃埔系”。二者的區別:一、是否為前七期的畢業生,越早資格越老,權力也愈大;二、是否掌握相當的軍政權力和是否忠於蔣介石倡導的“黃埔精神”。所謂“黃埔精神”,就是要“服從校長、盡忠黨國、精誠團結、成功成仁”。
黃埔系
蔣介石是以戰死於陝北的整編第二十九軍軍長劉戡、戰死於孟良崮的整編第七十四師師長張靈甫等為典範,來看待他的黃埔學生的。若按此標準,儘管黃埔師生中官拜將校的頗不少見,但真正效忠於蔣介石的,畢竟是少數。這是有據可查的。
大部分黃埔畢業生都是由黃埔校軍的建立而開始起步。1924年底先後組建黃埔校軍教導第1、第2團,初期組建時只有少數黃埔生擔任軍官職務,如蔣先雲、賀衷寒、樓景樾、桂永清、鄭洞國等任連級軍官,胡宗南、侯鏡如、陳明仁、關麟徵、左權、石祖德等任排級軍官。
第一次東征后,隨著革命隊伍的擴大,黃埔生所任職務逐步晉陞。
抗日戰爭時期,黃埔出身的許多將領紛紛率軍上陣與日軍作戰。
國民黨軍中強調輩分,在黃埔生中大一期就壓死人的情況下,第3期畢業生王耀武憑藉著抗日的赫赫軍功,有老長官俞濟時提攜,1944年升任第24集團軍總司令,1945年任第4方面軍總司令,並打造出國民黨軍王牌軍第74軍。
黃埔六期生、新六軍軍長廖耀湘這一時期的國民黨軍統系統,基本上也被黃埔生所掌控,這些人以專橫霸道而著稱於黃埔同學之間。戴笠是浙江江山人,黃埔第6期畢業,他最終把小小的特務處破繭成蝶,經營成了國民黨的兩大特情機構之一的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即“軍統”。“軍統”源於復興社特務處,戴笠任處長,副處長是鄭介民(第2期)。
在國民黨空軍系統內,黃埔生更是獨佔鰲頭。抗戰初期,為了培養更多的空軍預備飛行人員,決定成立空軍軍士學校,出任教育長的是黃埔第1期的王叔銘。1940年接替周志柔,長期擔任中央空軍學校教育長,國民黨的空軍人員大多出自其門下。
國民黨軍撤往台灣后,蔣介石重整縮編部隊,許多黃埔生也與大批雜牌部隊的將領一樣被強制假退役,同時對台灣部隊進行嫡系大接替,少數黃埔生親信桂永清、王叔銘、袁守謙、石覺、袁朴、羅列、羅友倫、羅奇、陳大慶等得到重用。
“黃埔系”因黃埔軍校而得名。黃埔軍校共有洛陽、武漢、成都、廣州、昆明、南寧、西安、迪化等九所分校,起止時間為1926-1949年不等。從第一期到第二十三期,軍校共培養32萬餘人。其中1924年到1929年共培養了七期13000餘人。這些人中的多數形成了國民黨中央軍的骨幹——“黃埔系”。
黃埔陸軍軍官學校
孫中山先生希望通過創建革命軍,來挽救中國的危亡。孫中山在開學典禮上曾致詞:我們開辦這個學校,要用裡面的學生做根本,成立革命軍,諸位就是將來革命軍的骨幹,創立了革命軍。我們的革命才能成功。
1924 年,在國共兩黨首度攜手合作、國民革命風起雲湧之際,世紀偉人孫中山先生高瞻遠矚,視“教育為神聖事業,人才為立國大本”,在廣州親手創辦了一文一武兩所學堂 —— 國立廣東大學(中山大學)和黃埔軍校。黃埔軍校建校時的正式名稱為“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因其校址設在廣州東南的黃埔島,史稱黃埔軍校。黃埔軍校建立的目的是為國民革命軍訓練軍官,爾後其學員成為國民政府北伐統一中國的主要軍力。1946年行憲之後中國國民黨名義上移交軍隊於國家后改稱“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
黃埔軍校是孫中山先生在中國共產黨和蘇聯的積極支持和幫助下創辦的,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產物。作為中國現代歷史上第一所培養革命幹部的新型軍事政治學校,其影響之深遠,作用之巨大,名聲之顯赫,都是始料所不及的。
黃埔軍校建立以來,以孫中山的“創造革命軍隊,來挽救中國的危亡”為宗旨;以“親愛精誠”為校訓;以培養軍事與政治人才,組成以黃埔學生為骨幹的革命軍,實行武裝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在中國的統治,完成國民大革命為目的。一方面積極進行孫中山革命的三民主義教育;一方面介紹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思想。軍校採用軍事與政治並重,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教學方針,為中國革命培養了大批軍事政治人才。廣大黃埔師生在反帝反封建、爭取國家統一與民族獨立的鬥爭中立下了赫赫戰功,為中國革命做出了重大貢獻。
黃埔軍校自1924年6月在廣州創辦到1949年底遷往台灣高雄縣鳳山市,在大陸共辦了二十三期,在台續辦已七十八期,在大陸時期其畢業生包括各分校、訓練班在內,計有41386人。名將輩出,戰功顯赫,揚威中外,影響深遠,在中國近現代史上佔有顯赫地位。而昔日的黃埔軍校舊址於1988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黃埔系首領何應欽
1924年10月,黃埔學生軍與友軍一起平定商團叛亂后,於11月和12月先後正式成立軍校教導第一、二團,由何應欽(日本士官學校生)、王柏齡(保定陸軍速成學堂生)分任團長。次年參加北伐東征,此為黃埔軍校時期,也是“黃埔系”萌芽時期。1925年2月,國民黨中執會決定成立黨軍第一旅,旅長何應欽,校軍一變為黨軍。4月組建以錢大鈞(保定軍官學校五期留日生)為團長的第三團,6月平定劉震寰、楊希閔叛亂后增加了第四、五團,由劉堯宸(保定軍官學校七期騎科生)、蔣鼎文分任團長,此為國民黨黨軍時期。
1925年8月第一旅擴為國民革命軍第一師,師長何應欽,原黨軍第四、五團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師,兩師合為第一軍,全是黃埔子弟,軍長蔣介石(保定陸軍速成學堂留日生),次年參加北伐。此為國民革命軍成立時期。
1927年4月至1937年7月為“黃埔系”初步形成時期。北伐軍佔領東南一帶后,蔣介石將第一軍擴編為第一集團軍。發動了“四·一二政變”,他是上海大屠殺的主要兇手之一。上海當時的駐軍是“黃埔系”重要人物劉峙(保定軍官學校二期步科生)任師長的第二師。
在1929-1931年的新軍閥混戰中,蔣介石依靠“黃埔系”這支日益強大的軍事力量,先後打敗了唐生智(保定軍官學校一期步科生)、張發奎、李宗仁、石友三、閻錫山和馮玉祥等部。期間,除中央軍尤其是“黃埔系”外,其他部隊幾乎均叛變過,並相繼投靠蔣介石。蔣介石通過改編、改組這些軍隊,大批安插、起用“黃埔系”軍人到要害崗位上,從而大大擴展了他的軍事實力。
由於“黃埔軍”軍隊在組織、紀律上相對比其他部隊要強些,財政、裝備、後勤也較為充足,故在歷次戰爭中屢敗眾軍閥,從而政治、軍事實力愈益雄厚。此後在多次進攻蘇區,“圍剿”紅軍時,“黃埔系”都是主力。但此時的“黃埔系”未能全部掌握大權,在十年內戰時期(1927-1937年)國民黨軍隊指揮大權多為“保定系”與黃埔教官。黃埔學生中除胡宗南等少數人外,一般只是中層軍官,未掌握上層指揮權。在抗戰時期,黃埔出身的許多將領紛紛率軍上陣與日軍作戰,在歷次戰役中,先後有謝晉元、戴安瀾等20多名將領壯烈殉國。也正是在抗戰時期,“黃埔系”全面形成,其骨幹紛紛當上了師長、軍長、集團軍司令乃至戰區司令長官,從而完成了軍界的接班部署。全面內戰時期“黃埔系”勢力達到了頂峰。三年內,國民黨軍隊的第一線指揮官如:地區“剿總”、綏靖區、警備區、兵團、軍、師管區的司令官以及軍、師長,大部分來自“黃埔系”,甚至中央軍事部門的指揮大權也部分掌握在他們手中。
“黃埔系”可分為黃埔教官和黃埔學生。前者乃是在黃埔軍校開辦之初,蔣介石從保定軍校,雲南、廣東、浙江的陸軍講武堂,江西海陸軍講武堂、日本士官學校以及留俄、留法勤工儉學人員中挑選來的教職官員。他們到黃埔后,受戒於蔣介石,念得蔣氏真經,修成黃埔正宗。蔣介石靠他們起家,因為一則黃埔學生要由他們來訓練教育,二則黃埔畢業生缺乏獨立作戰和指揮的能力和經驗,要執掌軍隊大權至少需要十年以上時間。在這個過渡時期,要由他們來支撐帶領黃埔學生。故在黃埔學生羽毛未豐之前,黃埔教官一路領先,執掌了中央各軍事部門的大權,即使在抗戰和全面內戰時期,仍未衰落。其核心人物有:曾任交通部長、北京軍需學校畢業的俞飛鵬;曾任軍委會委員長侍從室主任、上海特別市市長、保定軍官學校五期留日生錢大鈞;曾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浙江講武堂畢業的蔣鼎文;曾任徐州“剿總”總司令、保定軍官學校二期步科生劉峙;曾任空軍總司令和國防會議秘書長、保定軍官學校八期步科生周至柔;曾任第三戰區司令長官和參謀總長、保定軍官學校六期步科生顧祝同;曾任行政院長、陸軍總司令、中央評議會主席團主席、日本士官學校畢業生何應欽;曾任國民黨副總裁、參謀總長、軍委會政治部長、保定軍官學校八期炮科生陳誠等。
黃埔學生中雖僅有胡宗南一人得上將銜,但卻掌握著軍隊的實際權力,從而真正成為國民黨軍隊的中堅和骨幹力量。乃至四十年代後期,黃埔學生在國民黨軍政界中可謂將星閃爍,冠蓋如雲。其主要人物,幾乎均為前七期生,最神氣的是前三期,前後界限分明,高一期壓死人。在前七期中,也有不少後期生超過前期生而居高位的。在黃埔學生中,兵團司令以上的將領有百餘人。其中3人當上國防部長:一期生黃傑、陳大慶,四期生高魁元;任過參謀總長的有:一期生桂永清、王叔銘,五期生彭孟緝。而各軍兵種司令也多由黃埔畢業生擔任。如桂永清任過海軍總司令,王叔銘任過空軍總司令,關麟征任過陸軍總司令,裝甲兵司令由二期生沈發藻擔任,憲兵司令由七期生羅友倫擔任,軍統局長由六期生戴笠擔任,還有後來的由中統軍統合併的保密局長由四期生毛人鳳擔任,以及退守台灣后的安全局長由二期生鄭介民擔任。除此之外還有國防大學、國防研究院、海軍軍官學校、中央警官學校、杭州筧橋中央航空學校等軍校校長均為“黃埔系”學生。在反共內戰時期,最高軍事指揮官如各“剿總”司令、綏靖司令、兵團司令、軍團司令及各軍師長,也多由“黃埔系”成員擔任。
蔣介石與“黃埔系”的關係是互為利用。一方面,蔣介石依靠“黃埔系”起家,實行專制獨裁;另一方面,“黃埔系”成員必須依靠大權在握的蔣介石以實現自己的權力慾望,步步高升,佔據軍界要職。同時蔣介石在職務、裝備、後勤、作戰等方面給予“黃埔系”種種特權;而“黃埔系”則效忠於蔣介石個人,其中不乏為之效死力者。
1949年大陸解放前夕。“黃埔系”繼大革命后出現第二次大分化,他們與“保定系”的不少將領先後走向光明,加入了革命陣營。“黃埔系”逃到台灣者則多為陳誠、蔣經國所排斥,有實權者在數千“黃埔系”成員中不過數十人而已。即使紅極一時的胡宗南也遭冷遇,多數生活無計,苟活於世。至此,“黃埔系”沒落了。
青年時期的蔣介石
會主席,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主席。1928年任南京國民政府主席,繼續進行新軍閥混戰。1931年“9·18”事變后,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推行“攘外必先安內”政策,圍攻紅軍革命根據地。1936年“西安事變”后,被迫接受抗日主張,實行第二次國共合作。1938年任中國國民黨總裁,三民主義青年團團長。抗日戰爭期間,任國防最高委員會主席,同盟國中國戰區最高統帥,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1943年參加美、英、中三國開羅會議。抗日戰爭勝利后,與中共代表團在重慶進行和平談判。1946年撕毀《停戰協定》、《政協決議》,命令進攻共統區,單獨召開制憲國民大會,通過憲法。1948年擅自召開第一屆國民大會,當選“中華民國總統”。
蔣介石父蔣肇聰繼承祖業經營鹽鋪,1895年病歿。蔣介石由母親王采玉撫養成人,幼年入塾,誦讀經史。1903年入奉化鳳麓學堂,兩年後至寧波箭金學堂就讀。1906年初肄業於龍津中學堂,4月東渡日本,入東京清華學校,結識陳其美等人,受到反清思想的影響。年末回國,1907年考入保定全國陸軍速成學堂,習炮兵。1908年春赴日,入東京振武學校。1910年冬畢業后,入日本陸軍第十三師團第十九聯隊為士官候補生。投身民主革命獲得孫中山的器重辛亥革命爆發后,蔣介石回上海,受陳其美指派,率先鋒隊百餘人至杭州,參加光復浙江之役;嗣後在滬軍都督陳其美部任滬軍第五團團長,與陳其美、滬軍第二師師長黃郛結拜為“盟兄弟”。 1912年1月,受陳其美派遣,收買歹徒暗殺光復會領袖陶成章。案發後避往日本,曾辦《軍聲》雜誌。1913年夏二次革命起,在上海參加攻打江南製造局,事敗后隱居上海,10月加入籌建中的中華革命黨,11月再渡日本。1914年7月,孫中山在東京宣告中華革命黨正式成立,蔣介石被派往上海、哈爾濱協助陳其美從事反對袁世凱的革命活動。1916年5月陳其美被刺后,蔣介石奉孫中山命去山東濰縣任中華革命軍東北軍參謀長。不久袁世凱死,中華革命軍解散,蔣居上海,與青幫頭目黃金榮、杜月笙等人有往來。1917年7月孫中山南下“護法”建立中華民國軍政府,1918年3月蔣介石任粵軍總司令部作戰科主任,半年後任粵軍第二支隊司令駐閩。因受粵軍將領排擠,常離職滯居上海,曾與張靜江、陳果夫、戴季陶等合夥做交易所投機生意。 1922年6月粵軍總司令陳炯明叛變,孫中山避難於永豐艦,蔣去廣州登艦侍護40餘日,取得孫的信任和器重。蔣做《孫大總統蒙難記》一書,同年10月被孫中山派任東路討賊軍第二軍參謀長,1923年2月被任命為大元帥府大本營參謀長。8月奉派率領“孫逸仙博士代表團”赴蘇考察學習軍事、政治和黨務。1921年12月,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在廣西桂林會見孫中山,馬林向孫中山提出“創辦軍官學校,建立革命軍”的建議。1923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會議決議建立軍官學校於廣州黃埔。9月,孫中山派蔣中正,張太雷,沈定一三人組成“孫逸仙博士考察團”訪問蘇聯,學習建軍經驗。1924年1月24日,孫中山命名成立的“陸軍軍官學校籌備委員會”,28日選定廣州長洲島上的原廣東陸軍學堂和廣東海軍學校的舊址上建立軍校。5月,任蔣中正為校長,廖仲愷為國民黨黨代表。隨後,任李濟深、鄧演達為教練部正、副主任,王柏齡、葉劍英為教授部正、副主任;戴季陶(後為周恩來)、周恩來為政治部正、副主任,何應欽為總教官。
保定軍校
中華民國國父 孫中山
自陳炯明兵變后,孫中山開始考慮與共產黨合作的可能。1923年1月,孫中山與蘇聯政府全權代表越飛在上海會面,正式討論與共產黨合作,會面后二人曾發表《孫文·越飛聯合宣言》。
1923年1月16日,在擁護孫中山的滇軍楊希閔部、桂軍劉震寰部,以及倒戈粵軍聯合組成的西路討賊軍的攻擊下,陳炯明部被逐出廣州,敗退至東江。2月21日,孫中山得以重回廣州,設立大元帥府。12月29日,接受列寧和共產國際的協助重建大元帥府,共產國際派出鮑羅廷到廣州為孫中山顧問,以蘇共為模式重組中國國民黨。
1924年1月,孫中山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宣布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接受中國共產黨和蘇俄共產黨幫助,改組國民黨。並於3月組建黃埔軍校,任命蔣介石為校長。
國民黨“一大”的成功,標誌著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這次合作實現后,以廣州為中心,彙集全國的革命力量,很快開創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新局面。
在抗日戰爭中,黃埔將領抗戰意志堅定,在抗戰的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上屢建戰功,為國家民族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這裡收錄的抗戰犧牲的黃埔將領,包括黃埔教官和黃埔學生,收入標準為生前職務在旅級以上,以殉國時間為排列順序。
姓名 期數 籍貫 職務 殉國時間 殉國地點 備註
1,黃梅興(黃埔一期)今廣東梅州市梅縣區 第88師264旅少將旅長 1937 08 14 上海 追贈中將
2,睦宗熙(黃埔一期)江蘇丹陽 第98師政訓處少將處長 1937 08 17 上海(日機攻擊)
3,蔡炳炎(黃埔一期)安徽合肥 第67師201旅少將旅長 1937 08 26 上海 追贈中將
4,張本禹(黃埔三期)安徽巢縣 第4師12旅上校副旅長 1937 08 23 河北昌平(日機攻擊)
5,李維藩(黃埔三期)山東萊陽 第67師第201旅上校副旅長兼402團團長 1937 08 25 上海
6,楊傑(黃埔四期)河北容城 第1師1旅少將副旅長 1937 10 11 上海
7,官惠民(黃埔四期)今廣東韶關市曲江區 90師270旅少將旅長 1937 10 28 上海嘉定
8,丘之紀(黃埔三期)廣東揭陽 稅警總團第2總隊副總隊長 1937 11 02 上海
9,吳繼光(黃埔二期)安徽盱眙 第58師174旅少將旅長 1937 1111 上海青浦 追贈中將
10,路景榮(黃埔四期)江蘇武進 第98師少將參謀長 1937 11 上海
11,曾慶敏(黃埔六期)廣東東莞 第159師457旅副旅長 1937 11江蘇江陰
12,易安華(黃埔三期)江西宜春 第87師259旅少將旅長 1937 12 12 江蘇南京
13,朱赤(黃埔三期)江西興寧 第88師262旅少將旅長 1937 12 12 江蘇南京
14,高致嵩(黃埔三期)廣西岑溪 第88師264旅少將旅長 1937 12 12 江蘇南京
15,羅策群(黃埔潮州軍校教官)廣東興寧 第66軍159師副師長1937 12 12江蘇南京
16,姚中英(黃埔二期)廣東平遠 第156師少將參謀長 1937 12 12 江蘇南京
17,黃紀福(黃埔潮州分校二期)今廣東梅州市梅縣區 159師477旅副旅長 1937 12 12 江蘇南京
18,劉國用(黃埔三期)今廣東梅州市梅縣區 第58師147旅少將副旅長 1937 12 13 江蘇南京
19,雷震(黃埔二期)四川蒲江 教導總隊第3旅上校副旅長 1937 12 13 江蘇南京
20,謝瓊珠(黃埔四期)湖南湘鄉 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少將司令 1937 12 19 上海
21,藍運東(黃埔一期)湖南醴陵 預備第10師少將參謀長 1937 12江蘇南京
22,萬全策(黃埔一期)廣西蒼梧 教導總隊第1旅少將參謀長 1937 12 江蘇南京
23,華品章(黃埔五期)四川西昌 第88師262旅上校副旅長1937 12 江蘇南京
24,陳節(黃埔七期)今廣東梅州市梅縣區 第66軍159師參謀處長1937 12江蘇南京 追贈少將
25,謝升標(黃埔三期)浙江臨海 蘇浙皖邊區少將游擊司令1938 04 02安徽廣德
26,李必蕃(黃埔訓練處長)湖南嘉禾 第23師中將師長 1938 05 14山東荷澤(自殺)
27,黃啟東(黃埔長沙分校)湖南平江 第23師少將參謀長 1938 05 14山東荷澤(自殺)
28,馬威龍(黃埔四期)廣西容縣 第46師136旅少將旅長 1938 05 24河南羅王寨
29,王楨祥(黃埔一期)湖南醴陵 暫編20師少將副師長 1938 07 湖北武漢
30,范藎(黃埔教官)江西豐城 第198師少將副師長 1938 09 湖北黃陂
31,周卓然(黃埔六期)湖北鍾祥 騎兵第7師中將師長 1938 秋 山西芮城
32,蔡劭(黃埔二期)湖北黃陂 預備第10師補充旅副旅長 1938 秋 湖北武漢
33,雷忠(黃埔六期)湖南嘉禾 皖北游擊少將副總指揮兼軍事聯絡員1938 10 15安徽霍邱
34,李大中(黃埔三期)山東滕縣 山東軍管區司令部少將副司令 1938 10 湖北武漢
35,張廷玉(黃埔三期)江西興國 第3軍第7師上校政訓處長 1938 12 19 山西沁源
36,李少初(黃埔軍校戰術教官)安徽蒙城 鄂贛皖第2游擊挺進縱隊副司令 1938 棗宜戰役
37,龔選登(黃埔六期)海南樂會 第76師少將參謀長 1939 0321江西修水
38,鄭作民(黃埔一期)湖南新田 第2軍副軍長兼第9師師長 1940 02 03 廣西崑崙關 追贈中將
39,藍挺(黃埔三期)福建武平 第49師參謀處主任兼第四團上校團長 1940 06 08湖北南漳 追贈少將
40,燕鼎九(黃埔四期)河南新蔡 第1戰區游擊挺進軍第22縱隊副司令 1941 01 28 河南汝南
41,程嘯平(黃埔潮州分校二期)江西樂平 預8師少將參謀長、金華警備區副指揮 1941春 浙江紹興
42,蔣志英(黃埔潮州分校一期)浙江諸暨 浙東沿海台州守備指揮官 1941 04 19浙江海門 追贈中將
43,王 竣(黃埔三期)陝西蒲城 新編第27師中將師長 1941 05 09山西台寨
44,陳文杞(黃埔五期)福建莆田 新編第27師少將參謀長 1941 05 09山西台寨
45,梁希賢(黃埔五期)陝西同官 新編第27師少將副師長 1941 05 10山西台寨(投黃河自殺)
46,陳中柱(黃埔六期)江蘇建湖 魯蘇皖邊區第4游擊縱隊少將司令 1941 06 07 江蘇武家澤
47,楊生(黃埔五期)江西南昌 南潯挺進縱隊少將參謀長兼游擊第2支隊司令1941 07 13江西南昌
48,賴傳湘(黃埔四期)江西南康 第10軍第190師副師長 1941 09 24 湖南長沙 追贈中將
49,李挺(黃埔六期)江西德化 第十集團軍少將參議兼桐鄉縣長 1942 04 14 浙江桐鄉
50,戴安瀾(黃埔三期)安徽無為 第200師少將師長 1942 05 26 緬甸 追贈中將
51,岑家焯(黃埔三期)廣東文昌 軍統新加坡站少將站長 1942 06 12 新加坡
52,胡義賓(黃埔三期)江西興國 第96師少將副師長 1942 06 27 緬甸理通
53,周 復(黃埔三期)江西臨川 魯蘇戰區政治部主任 1943 02 21 山東張家騮 追贈中將
54,張少舫(黃埔五期)江西瑞金 第113師少將參謀長 1943 02 21 山東張家騮
55,李竹林(黃埔七期)湖北長陽 滇緬少將警備司令、遠征軍兵站部參謀長 1943夏 緬北
56,陳飛龍(黃埔三期)今廣東江門市新會區 新編第10師代理師長1943 10安徽鳳台 追贈少將
57,彭士量(黃埔四期)湖南瀏陽 第73軍暫編第5師師長1943 11 15湖南石門 追贈中將
58,孫明瑾(黃埔六期)江蘇宿遷 第10軍預10師師長 1943 12 01 湖南常德 追贈中將
59,紀乃武(黃埔三期)海南萬寧 第25師233旅副旅長 1943 福建
60,丁立群(黃埔三期)安徽懷寧 第3戰區皖南遊擊縱隊副司令1944 01蘇北
61,王成桂(黃埔二期)四川成都 重慶衛戍司令部第3區副司令1944 02重慶(日機轟炸)
62,呂公良(黃埔五期)浙江開化 新編29師師長兼許昌守備司令 1944 05 01 河南許昌
63,黃永淮(黃埔五期)四川安岳 新編29師副師長 1944 05 01 河南許昌
64,王劍岳(黃埔五期)湖南澧州 第57軍第8師副師長1944 06 10河南靈寶
65,呂旃蒙(黃埔五期)湖南零陵 第31軍參謀長 1944 11 10 廣西桂林
66,徐亞傑(黃埔成都中央軍校教官)河北蠡縣 暫編第6軍參謀長 1944 雪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