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天論
儒家的天論
《儒家的天論》是現代向世陵、馮禹編著的一部哲學著作。
作者認為,“天”範疇不僅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思想範疇,而且,更重要的是,自提出起,天一直是思想家們集中探討的對象。進一步說,有關“天”與“天人關係”的理論已經滲透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各個方面:從宗教學上說,祭天是中國古代各種祭祀儀式中最重要者之一,舉世聞名的天壇,便是這種觀念的生動反映;從自然科學上論,中國古代最發達的幾門學科都與“天”論密切相關;從民俗學上看,在舊時婚禮中,“拜天地”是不可少的程序,這反映著“敬天”的思想觀念;從文學藝術上看,“天”論,特別是與佛教的因果報應學說相結合的天人感應理論,貫穿在中國封建社會後期幾乎每一部大型文藝作品之中。
在儒家天論與儒家哲學體系的關係中,作者認為就天為自然之天而論,天作為實體的自然界,其意義主要在於為人們準備認識世界的前提和條件,提供認識的對象與源泉;另一方面,天作為屬性的存在,則表現為自然的客觀必然性,對人的意義更為直接;就天作為本體之天而論,它是儒家全部哲學理論的基礎和根據,這一點是無可置疑的;就天為至善的理想境界而論,天主要是為人們的道德修養提供終極目標和典範。
作者認為,在論及儒家天論的問題上,首先要明確以下幾個問題:一是“天”是什麼?是人格化至上神還是自然之體,抑或是某種精神性的實在;二是“天”在宇宙結構中的位置,即有沒有比“天”更早產生出來的東西,這主要是一種宇宙論或本原論的問題;三是“天”與“人”的關係(天人之際),這一問題又可以分成許多小問題,如“天命”與。人力”的關係、“天道”與“人道”的關係等等。此外,作者按年代分述了儒家矢論的各主要發展階段及特點,認為先秦時期是儒家天論的提出與初步發展時期;兩漢時期是儒家天論的第一個高潮,此時的儒家學說,明顯地以天人關係作為核心理論;魏——唐時期是儒家天論的相對低潮時期;宋明時期,新儒學——理學的興起,尤其是工夫之關於“天”和天人關係的深刻思辨,是中國儒家天論和整個中國古代哲學天論的最高峰。儘管隨著西方科學和各種新思想的傳入,天論的這種儒家的傳統理論漸漸失去了它的存在價值和意義,然而,深入地研究中國儒家天論,將有助於我們揭示中國傳統哲學的特點,這對於批判地繼承我們祖先的文化遺產,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本書行文流暢,觀點新穎,材料詳實,是一本難得的學術佳作。
齊魯書社1991年12月出版,19.9萬字,責任編輯:嚴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