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賢十聖
佛教術語之一
佛教語。三賢與十聖的並稱,為大乘佛教之菩薩修行階位。《仁王經》所說大乘修證階次中居於十信位與妙覺位之間者,三賢是得到相似之解卻未脫凡夫之性的住﹑行﹑向三位。十聖是已經發大智又舍凡夫之性的十地(修行階位)菩薩。
【三賢十聖】為《仁王經》提到的大乘修證階次中居於十信位與妙覺位之間者。三賢指雖得相似之解而未脫凡夫之性的住、行、向三位。十聖指已發大智而舍凡夫之性的十地菩薩。《仁王經·菩薩教化品》:“三賢十聖忍中行,唯佛一人能盡原。”《仁王經·菩薩教化品》:“三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浄土。”
《華嚴》“明十住、十行、十迴向為賢,十地為聖,妙覺為佛。十聖者即十地聖人。一歡喜;二離垢;三發光;四焰慧;五難勝;六現前;七遠行;八不動;九善慧;十法雲。”《涅槃經》雲“菩薩位階十地,尚不能了了知見佛性,何況聲聞、緣覺之人,能得見邪?譬如醉人慾涉遠路,蒙籠見道。十地菩薩於如來知見少分,亦復如是。”
(名數)大乘所立。仁王經上曰:“三賢十聖,忍中行,唯佛一人能盡源。”又曰:“三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凈土。”十住,十行,十迴向之三位為三賢。初地以上,乃至第十地之菩薩為十聖。至初地而初會於理,故得聖之名。俱舍論寶疏二十二曰:“依仁王經,地前為賢,地上名聖。經雲三聖十聖故。”
指地前的菩薩位有三階三十心之別。又稱三十心。相對於“十聖”而言。據《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上所述,三賢的菩薩制伏三界煩惱、粗業道、粗相續果,亦不起粗。該經又雲(大正24·1016a)︰“修三賢法入聖人位。”
關於三賢三十心的名稱,有多種說法。《菩薩瓔珞本業經》以十位、十行、十迴向為三賢;《仁王般若波羅蜜經》以十信十種性、十止性種性、十堅心道種性為三賢;《梵網經》卷上則以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為三賢。以上諸說雖有不同,但一般系依《瓔珞經》及華嚴之說,以十住十行十迴向三十心為三賢。而相對於外凡,則稱三賢為內凡。天台宗談四教中之別教時,認為十信位伏界內之見思惑,十住位斷界內之見思惑及界外上品之塵沙惑,十行位斷中品之塵沙惑,十迴向位則斷下品之塵沙惑,並伏無明。
(1)五停心觀,謂相應修定者不同的根機,依五種禪定方便統一精神。
(2)別相念住,指個別觀察身、受、心、法等四念住。
(3)總相念住,即總觀四念住。
綜言之,大小乘皆認為三賢乃指修行者中的凡夫位,是十聖等聖者位以前的階位。
指十地位的聖者。十地菩薩皆已斷惑,證會正性,故稱十聖。“三賢’”之對稱。《大乘義章》卷十七(本)雲(大正44·788b)︰‘見道已前調心離惡,名之為賢;見諦已上會正名聖。故仁王中,地前併名為三賢,地上菩薩說為十聖。’
此外,對此三賢十聖,《仁王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上〈菩薩教化品〉謂(大正8·827b)︰“三賢十聖忍中行,唯佛一人能盡原。(中略)三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凈土。”《仁王般若經合疏》卷中謂;"三賢十聖是因位,故名忍中行;佛居果地,窮原盡理,故名能盡原;三賢即地前三十心,十聖即十地菩薩。"
大乘菩薩道的修行階位。大地能生長萬物,故佛典中常以“地”來形容能生長功德的菩薩行。“十地”即指十個菩薩行的重要階位。在佛典中,不同的經論,往往對十地的內容有不同的描述。茲依法相宗教義試釋華嚴十地如次:
(1)歡喜地:菩薩至此位舍離無始以來的異生性,初得聖性,具證人法二空理,能利益自他而生大喜,故名。
(2)離垢地:菩薩至此位圓具凈戒,遠離煩惱垢,故名。
(3)發光地:菩薩至此位成就勝定、大法、總持,發無邊妙慧光,故名。
(4)焰慧地:菩薩至此位安住最勝菩提分法,燒煩惱薪,增智慧焰,故名。
(5)難勝地:菩薩至此位,能令行相互違之真俗二智互合相應,故名。
(6)現前地:菩薩至此位,住緣起智,進而引發染凈無分別的最勝智現前,故名。
(7)遠行地:菩薩至此位,修行進入無相行,遠離世間及二乘的有相有功用,故名。
(8)不動地:菩薩至此位,無分別智相續任運,不被相、用、煩惱等所動,故名。
(9)善慧地:菩薩至此位,成就微妙四無礙辯,普遍十方,善說法門,故名。
(10)法雲地:菩薩至此位,大法智雲含眾德水,如虛空覆隱無邊二障,使無量功德充滿法身,故名。
又,十地的滿心,名金剛喻定。因此位的定力能破一切煩惱,猶如金剛之能摧一切物,故名金剛喻定,又稱為金剛三昧或金剛心。若由此再開出一等覺位,則成四十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