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淮鹽場
中國四大鹽場之一
兩淮鹽場,又稱蘇北鹽場。它主要分佈在江蘇省長江以北的黃海沿岸。由於在淮河故道入海口的南北,故名兩淮鹽場。其中在淮河以北的叫淮北鹽場,在淮河以南的稱淮南鹽場。實際上蘇北鹽場包括大小19個鹽場,每年生產原鹽近300萬噸,是我國四大鹽場之一。
其中以淮南鹽場開發歷史最古老;淮北鹽場生產規模最大。素有“自古煮鹽之利,重於東南,而兩淮為最”,“兩淮鹽稅甲天下”之說。西漢時,“吳王濞封廣陵(今揚州),煮海為鹽”,這是兩淮鹽業見於史籍記載之始。鹽城在西漢初,因鹽置縣,名鹽瀆,晉改名鹽城。在北宋以前,淮南鹽場的生產規模最大,當時,“南兗州的鹽城縣有鹽亭一百二十三所,工私商運,每年常有船千艘往來”。而淮北鹽場僅初具規模。淮北鹽場的興旺開始於北宋,在海州設有板浦、惠澤、洛要三鹽場,年產鹽47.7萬餘擔。當時,漣水縣扼淮河入海口,中轉運鹽最為便捷,1023年前後,這裡設有搬運倉,專門搬運海州、漣水所產之鹽。故宋代中葉后,淮北鹽場有較大發展。
1194年,黃河南徙,奪淮入海,所帶泥沙大量沉積於河流入海處,迫使海岸線向東擴展,使淮南鹽區距海日遠,給鹽業生產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在自然條件上,淮南降水多於淮北,對製鹽業不利。如此種種原因,淮北鹽場生產大大超過淮南鹽場。清代,淮北鹽場下設臨興(今青口鹽場一帶)、中正(今台南、徐圩二場範圍)、板浦(今灌雲縣北)三場。
兩淮鹽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