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天目的結果 展開

天目

明代袁宏道創作的遊記

《天目》是明代文學家袁宏道創作的一篇遊記。文章記述作者遊覽天目山的過程,開頭對天目山作總體介紹,接著集中筆墨依次寫出天目山的七絕景色,最後依時間順序按遊蹤輕點幾處景物。全文結構嚴謹,對話幽默風趣,言談笑貌歷歷在目,體現了景中有人的特點,同時景物描寫精練、形象,取得了以少勝多的藝術效果。

作品賞析


此遊記突出特色是全景著筆,抓住景物主要特徵,將天目山的奇麗景色、特產等概括為“七絕”,分類逐一描繪,引讀者全面領略天目山優美風光。
文章開頭對天目山做了總體介紹,“幽邃奇古”四字是總的特點。“可二十餘里”寫從山腳至山頂的高度。按一般寫法,接下來應以行蹤為序或按景觀分別描述,而此文卻以一段議論插入,用了三組對偶句,概述了諸山的缺陷,用以反襯天目山“幽邃奇古”之美,同時也使文章增添了波瀾。
下面集中筆墨寫天目山的七絕景色。這裡不以遊蹤為序,而是按景物分類描述,文筆清新,富有形象性。寫水,山多瀑布,飛流淙淙,如萬匹白絹,懸於天際,此一絕也。這裡從瀑流之多,色之白,聲之響,狀之奔瀉等幾方面來寫,決無“山高水乏”之缺陷。寫山,山色蒼潤,鬱鬱蔥蔥,山巒深奧奇巧,山徑曲折蜿蜒,山壁竦峭斗立,此二絕也。從四個方面寫出山的風采神韻,絕不是“石峻毛枯”的山巒。寫廟,“庵宇皆精”,掩映於幽谷懸崖之上,此三絕也。故此山為“道教三十四洞天”。寫雷,雷聲甚小,若嬰兒啜,此從側面烘托天目山空曠高遠,此四絕也。寫雲,白凈如綿,奔騰如浪,大地如琉璃海晶瑩剔透,眾多山峰湧出雲層,如水上浮藻遊動,此五絕也。這裡運用巧妙的比喻,繪出雲之色彩、動勢,而且還以大地、山峰從側面表現了雲海的動態美、光澤美。寫松,是粗“四十圍”,高“不逾數尺”,樹冠如蓋,與他山之松不同,此六絕也。寫茶筍等特產,茶味香,遠勝杭州龍井; 筍味美,清遠過破塘竹筍,此七絕也。作者以排比句式,比喻修辭法為讀者展現了天目山勝景。面對如此山水,不能不讚譽此是大江之修行隱逸之勝地,於是產生出資結室於茲的想法,此從側面進一步烘託了天目山神采。
在分別描述天目山七絕之後,作者才依時間順序,按遊蹤輕點幾處景物。先寫第一天晚上宿幻住庵,幻住庵是中峰道場,離山腳十幾里路,其景觀空闊、眾多,然而此文僅以“晨起看雲”一筆帶過。然後寫“登絕頂”,晚上又宿高峰死關。第二天,“由活埋庵尋舊路而下”,對活埋庵亦是一筆帶過。“活埋庵”何以名之,作者未釋,留給讀者思考。最後記述了山僧執禮甚恭,語“不足當巨目”之謙詞及作者對曰“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的詼諧話語,都在點文題“天目”, 至此作結,行文嚴謹。對話的幽默風趣,言談笑貌歷歷在目,體現了作者景中有人的特點。景物描寫精練、形象,取得了以少勝多的藝術效果。
文章起首便寫“山之病”,忽而筆鋒一轉卻托出天目七絕來:不僅水美、石俊、雲奇、樹貴、茶香、筍鮮,甚至連雷聲也如嬰孩呢喃,可見是為揚而先抑了。寫盡天目之美又信筆記游:“宿幻住”,又宿“高峰、死關”,又自“活埋庵尋舊路”,雖一字不出山之險,卻也令人提心弔膽。及至與山僧對話,非但幽默,而且以天目之子輩論天目,自有一種親切,也使七絕之贊有了來處。

創作背景


袁宏道於萬曆二十五年 (1597) 辭去吳縣令后,進行了一次頗具規模的東南之游,曾游天目山,並寫了兩篇遊記。此為第一篇。這篇遊記在袁宏道文集吳郡本中題為“天目一”,在袁宏道文集佩蘭居本中題為“天目二”。

作品評價


明末陸雲龍《翠娛閣評選十六名家小品》:“標出諸‘絕’,天目便可與雁盪諸峰爭勝矣。”

作者簡介


袁宏道(1568年12月23日─1610年10月20日),男,字中郎,又字無學,號石公,又號六休。湖廣公安(今屬湖北省公安縣)人。
萬曆二十年(1592年)進士,歷任吳縣知縣、禮部主事、吏部驗封司主事、稽勛郎中、國子博士等職,世人認為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
他是明代文學反對復古運動主將,他既反對前後七子摹擬秦漢古文,亦反對唐順之、歸有光摹擬唐宋古文,認為文章與時代有密切關係。袁宏道在文學上反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風氣,提出“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性靈說。與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並有才名,史稱公安三袁,由於三袁是荊州公安縣人,其文學流派世稱“公安派”或“公安體”。
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九月初六日(10月20日)遽然去世,終年四十三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