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語

赫哲族的語言

赫哲語Hezhenlanguage,赫哲族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主要分佈在中國黑龍江省的同江、饒河等縣的沿江地區。

赫哲族有1400餘人,大部分人已改用漢語,只有五、六十歲以上的人還能講赫哲語,無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在國外,分佈於蘇聯境內,稱作那乃語。

語音


赫哲語在語音方面接近滿語支語言,而在語法結構方面更接近通古斯語支語言。學術界較新的分類法認為赫哲語屬於通古斯語支的那乃次語支。屬於這個次語支的還有蘇聯境內的那乃語、烏利奇語、奧羅克語、烏德語和奧羅奇語。
語音 ①母音有i, u, ü[y], o, ö[œ], a, e[ə]7個。復母音有ai, au, ei, eu, ia等16個。母音不分長短。出現在位於詞末的輔音n前時,有鼻化現象。②有母音和諧現象。母音可分為陽性母音(ɑ、o、e),陰性母音,中性母音(i、u、ǖ),如:Azan女,tomtoni“魚鉤”,mokolkon小腿。③輔音有b, p, m, w, f, d, t, n, l, r, z,č ,š等28個。

語法


語法 ①名詞有7個格,有領屬範疇。後者是不同於滿語而和鄂溫克等語言相同的語法現象。如:miniɑmi-mi~miniɑmi-ji“我的父親”,嶃iniɑmi-嶃i“你的父親”,niɑniɑmi-ni~niɑniɑmi-ti“他的父親”,munuɑmi-mu“我們的父親”,suniɑmi-su“你們的父親”,tiɡuru-niɑmi-ni~tiɡuruniɑmi-ti,“他們的父親”。②在名詞和代詞后可以接附加成分-嬜ɡ媅/-n媅嬜ɡ媅代替“領格名詞、代詞+中心詞”的結構。例如,媅i(這)s媅唓媅n(車)ɑmi-n媅嬜ɡ媅(父親)"這車是父親的"(ɑmin媅嬜ɡ媅代替ɑm媅-jis媅唓媅n);ti(那)sɑbu(鞋)嶃in媅-嬜ɡ媅“那鞋是你的”(嶃in媅嬜ɡ媅代替嶃inisɑbu)。③動詞有態、體、時、人稱、式的範疇。
鄂溫克語相同而和滿語不同的是動詞有人稱,如媅n媅-mi“我去”,媅n媅-嶃i“你去”,媅n媅-ni“他去”。④常見的句型有:只有謂語一個成分的單部句tiɡd媅x媅“下雨了”。謂語帶補語或修飾語的單部句mindu(我)媅m(來)“到我這兒來”。有主語和謂語的雙部句morin(馬)buɡdɑn媅ini(跑)“馬跑”。主語和帶有補語或修飾語的謂語組成的雙部句ti(他)suk媅d懍i(斧子)mo(木頭)慯ɑb慯im(砍)bi嶃i“他正在用斧子砍柴”。形動形式動詞作從句謂語的複句嶃ini(你)jo尣or慯尣媅nd媅(串門),bi(我)媅i(這)ɑdiliw媅(網)t媅ni(剛剛)tɑtɑm(拉)odi尣ɑn(做)bi慯in“你來串門時,我剛織完網來著”。副動形式動詞作從句謂語的複句嶃i(你)x媅唓uki嶃il媅(說),bi(我)sɑ尣ɑi(知道)“你一說,我就明白了”。

辭彙


辭彙由於赫哲族主要從事漁獵生產,因而魚的名稱比較豐富,如dɑoimɑ尣ɑ“大馬哈魚”,ɑd懍媅n“鰉魚”,ɑu慯iq媅“倐花魚”,kirfd懍媅n“鱘魚”,kur媅“草根魚”,慯i慯iGɑn“狗牙魚”。派生法和合成法是基本的構詞方法。例如,sɑ慯i“鋤”qu乛sɑ慯qu“鋤頭”,ju尣ɑn“棉花”+ki乛ju尣ɑnki“棉的”,so嬜o-“哭”qu乛so嬜qu“愛哭的”,尣ɑd懍媅“剪子”+lɑ乛尣ɑd懍媅lɑ-“剪”,ɡuɡdɑ“高”+n尣媅n乛ɡuɡdɑn尣媅n“長高”,irm媅(針)尣ul尣ɑ(賊)乛irm媅尣ul尣ɑ“蜻蜓”,j媅j媅(爺爺)mɑfɑ(老人)乛j媅j媅mɑfɑ“老虎”,尣ɑilɑn(榆)mo(樹)乛尣ɑilɑnmo“榆樹”,ɑ扷ɑn(女)n媅u(弟弟)乛ɑ扷ɑnn媅u“妹妹”。

特點


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分佈在中國黑龍江省同江縣的街津口、八岔兩個民族鄉,饒河縣西林子鄉四排
赫哲語
赫哲語
村。赫哲族有1400餘人(1982),但只有五六十歲以上的人還能講本族語。分奇楞話(自稱na nio、nab媅i"本地人"的一部分人使用)和赫真話(自稱na nai“本地人”的一部分人使用)。能講赫真話的人已極少。在國外和赫哲族自稱相同、語言相近的有蘇聯境內那乃族使用的那乃語。由於赫哲語既有滿語支語言的特點,也有通古斯語支語言的特點,因此研究者對赫哲語屬於哪個語支有不同意見。較新的分類法認為赫哲語屬於通古斯語支的那乃次語支。語音方面,有7個母音:a 、媅、i、o、u、┐、y,有16個復母音:ai、媅i、ia、i媅、ua、ui等;有28個輔音: b、p、m、f、w、扷、堭、s、d、t、n、l、r、唓、堮、惼、墭、唓、慯、嶃、j、g、k、x 、嬜、G、q、ⅹ有不太嚴整的母音和諧律。語法方面,名詞有 7個格,有領屬範疇,但無複數第一人稱(包括式)的領屬附加成分。在名詞和代詞后可以接附加成分-嬜 g媅/-n媅嬜g媅代替“領格形式的名詞、代詞加中心詞”的結構。例如, ti(那) suk媅(斧子)nianin媅嬜g媅(他)(那斧子是他的,nianin媅嬜g媅代替nianijisuk媅)。動詞有人稱形式。多用人稱副動詞和帶格附加成分的形動詞作從句的謂語。在辭彙中表示漁獵生產活動的詞豐富。派生法和合成法都是構詞的重要方式。

現狀


赫哲語Нанай (Nanaj)
使用俄羅斯中國
語系阿爾泰語系赫哲語南通古斯語支西南通古斯語支通古斯語族
區域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黑龍江省
使用人數約5,800人
現狀嚴重的瀕危狀態
赫哲語又稱那乃語或戈爾德語,是赫哲族(在俄羅斯稱為那乃族)的語言。通行於中國和俄羅斯接壤的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流域一帶。
赫哲語近似滿語和錫伯語,屬於阿爾泰語系通古斯語族南通古斯語支。在俄羅斯遠東地區,在1920年代起,Valentin Avrorin 等語言學家以西里爾字母書寫赫哲語。
而在中國黑龍江省,赫哲族多已被漢化,現在除了約十數名50歲以上的族人,尚能操赫哲語外,該族共1,400餘人已轉用漢語。赫哲族主要居住在黑龍江省。赫哲族先民自古繁衍生息在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三江流域,肅慎、揖婁、勿吉黑水靺鞨、野人女真等古代民族,均與赫哲族先世有歷史淵源關係。20世紀50年代,國家進行民族成分識別後,正式確認了赫哲族,赫哲族成為祖國大家庭的一員。2002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顯示,全國赫哲族人口為4640人。其中3759人居住在黑龍江省,佔全國赫哲族總人口的88:55%。
2001—2002年對赫哲族集中的四村(街津口村、八岔村、四排村、敖其村)、兩市(佳木斯市同江市)、一鎮(繞河鎮)、一縣(撫遠縣)的赫哲語使用情況進行了問卷式調查和目標檢驗性複合。截止到2002年10月,赫哲族中94.26%的人口已轉用漢語,赫哲語已經到了瀕危的程度。綜觀赫哲人從20世紀初的只少量地運用漢語到20世紀末只少量地運用赫哲語的社會現象,赫哲語從當初的赫哲人的主要交際工具轉為個別年齡段的人們在一定場合才運用的非主要交際工具,赫哲語的交際功能已經衰減,而且衰減的程度在日益加劇。但是作為語言現象,赫哲語還沒有完全退出赫哲人的交際。

當代赫哲語


研究當代赫哲語發現以下特點:一、使用者的分佈與聚居地不重合。二、掌握的辭彙量與使用者人數間呈反比關係。三、單詞的掌握量與使用者年齡的關係呈正比。我們知道,赫哲語屬於阿爾泰語系滿一通古斯語族,滿語支,歷史上沒有創造過與赫哲語匹配的文字。語言使用能力中的讀和寫是針對文字而言的,因此,讀和寫的能力對赫哲語使用者來講是天然的不具備。餘下的就是說和聽的能力了。赫哲語作為獨立的語言曾被赫哲人廣泛地使用過,那時在赫哲人的生活範圍內,赫哲語能夠完成赫哲人的交際功能,隨著人類的進步,社會化程度的提高,赫哲人生活模式的改變及其他文化的影響,赫哲語的功能逐漸衰退。原來作為社會交際語的赫哲語,交際能力降低,到20世紀80年代的時候,赫哲語的使用範圍已經退縮到特殊的場合和個別的家庭中。到21世紀初的今天,能聽懂和會說赫哲語已成為赫哲人的一種本領。而且聽和說之間也有級差。在如今的赫哲族群體中,能聽懂赫哲語的人口雖然不多,但還是比會說赫哲語的人口數多。在為數不多的會說赫哲語的人口中,赫哲語已不作為主要的交際工具,隨著少數高齡使用者的故去,赫哲語作為輔助性交際工具的作用也逐步逝去。現在留存在赫哲人中的赫哲語,主要是赫哲語單詞和短語。因此說,赫哲語已經到了極其瀕危的程度。
赫哲語的瀕危與族群的安全沒有關係,完全是由於語言轉換引起的。思考赫哲語的瀕危因素:第一,赫哲語沒有匹配的文字記錄,沒有規範化體系,辭彙的擴容大多是靠借詞完成的,因此,在其他語言強大的衝擊下,語言在結構上缺乏相應的應變能力。第二,單位區域內的赫哲人口少和與其他民族雜居,使赫哲語的交流渠道不暢通,使用越來越受限制。第三,隨著赫哲人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的改變,適應原來生活的辭彙因不能準確表達客觀現實而被放棄。第四,轉用了全國通用的漢語作為主要的交際工具。某些語言失去功能成為瀕危語言直至退出歷史舞台,也是很現實的問題。因此我們在了解赫哲語的社會功能逐漸減少的趨勢下,更應該掌握赫哲語社會功能衰退的原因、途徑及程度。正確對待語言和民族、語言和社會發展之間的關係。在正確對待瀕危的赫哲語的情況下,積極準確地描寫赫哲語的語言結構。這也是語言工作者的重要職責。
黑龍江省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鄉是赫哲族主要聚居地之一。通過對街津口村人口、受教育程度及家庭構成的調查分析可以看出該地區的語言使用情況。赫哲語作為獨立的語言曾被赫哲人廣泛地使用過 ,隨著人類的進步 ,社會化程度的提高 ,赫哲人生活模式的改變及其他文化的影響 ,赫哲語的功能逐漸衰退。到 20世紀80年代的時候 ,赫哲語的使用範圍已經退縮到特殊的場合和個別的家庭中。到 21世紀初的今天 ,赫哲語僅被少數赫哲人所掌握 ,已處於嚴重的瀕危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