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大公國
芬蘭大公國
芬蘭大公國(1809年—1917年),芬蘭歷史上的一個國家,附屬於俄羅斯帝國。
1807年,法國皇帝拿破崙一世與俄國皇帝亞歷山大一世在東普魯士簽訂《提爾西特和約》,法國默許帝俄入侵瑞典王國的領土芬蘭。1808年,芬蘭戰爭爆發。瑞典國王古斯塔夫四世·阿道夫昏庸無能,指揮不力,使瑞典戰敗,被迫割地求和。芬蘭從此正式成為俄羅斯帝國的附屬國。亞歷山大一世建立芬蘭大公國,自任芬蘭大公。
1917年12月,芬蘭國民趁俄國爆發十月革命之際,宣布獨立。芬蘭大公國終止。
“芬蘭”這個名字源自於芬蘭西南的一個自18世紀以來被稱呼為芬蘭本部的省份。“Österland”(東方之地)才是對這塊瑞典東陲的土地的名字。在大約15世紀左右芬蘭才開始變成“Österland”的同義詞。
芬蘭歷史開始於1萬多年前人類在現芬蘭地域的定居,這種原始公社制度在芬蘭一直持續到12世紀。
瑞典攝政比列爾·雅爾於1249年透過第二次瑞典十字軍佔領了芬蘭。這場十字軍是針對Tavastian人的拒絕繼續改信基督教而發動。諾夫哥羅德控制了說東芬蘭語方言的卡累利亞。瑞典則於1293年在第三次瑞典十字軍控制了西卡累利亞。西卡累利亞此後因此歸於西方文化圈內,而東卡累利亞在文化上則逐漸轉向俄羅斯和東正教。雖然東卡累利亞人在語言和血統上仍與芬蘭人保持緊密聯繫,但他們通常會被當作一個獨立的民族。天主教和東正教世界的界線也隨著1323年的Nöteborg條約而定於芬蘭的東界。
芬蘭在13世紀時融入了中世紀的文化圈。多明我會在1249年傳入芬蘭並造成重大的影響。早在14世紀初,已有文件記載第一批芬蘭的索邦大學學生。在芬蘭西蘭部,圖爾庫的城市聚落正在發展中。圖爾庫曾是瑞典王國最大的城鎮,其居民包含德裔的商人和手工業者。雖然芬蘭在中世紀的都市化程度非常低。芬蘭南部和波的尼亞灣沿岸只有一些以農維生的教區和領地。芬蘭的其他地區則有以漁獵和小規模農耕維生的薩米人居住。在12和13世紀,大量瑞典人移民至芬蘭南岸和西北岸。在奧蘭群島及奧蘭群島和圖爾庫之間的群島中,瑞典語甚至比今日更加普遍。瑞典語也成為芬蘭其他地區上層階級所使用的語言。
圖爾庫於13世紀就已建立了主教教區。圖爾庫大教堂是聖亨利的崇拜中心,也是當地的文化中心。當時的主教比現今擁有更大宗教上的權威,也常是當地最具權力之人。主教通常是芬蘭人,但城堡里的指揮官通常是瑞典或德國的貴族。1362年,芬蘭的代表獲邀參加瑞典國王的選舉。這個事件常被當作芬蘭融入瑞典王國的表現。做為這個王國斯堪地那維亞的一部分,負擔得起一人一馬裝備的權貴和自耕農組成紳士和貴族階級,集中於芬蘭南部。
位於維堡的堡壘保衛了芬蘭的東境。瑞典和諾夫哥羅德於1323年簽署了Nöteborg條約,但這個條約並未長期遵守。1348年,瑞典國王馬格努斯四世發動一場針對東正教異端的十字軍,最後只使自己失去支持而丟了王位,這場十字軍也失敗以終。瑞典與諾夫哥羅德的爭端是為了控制波的尼亞灣北岸及芬蘭東方Savo人居住的荒野。諾夫哥羅德將那裡視為漁獵的基地,且不滿於西邊天主教移民的緩慢滲透。14和15世紀間瑞典和諾夫哥羅德彼此斷斷續續發生了一些衝突,但多數時間保持在一種不穩定的和平狀態。既存的內部的緊張亦然。
1380年發生在瑞典的斯堪地那維亞部分的內戰也波及到芬蘭。1389年,內戰的勝利者瑪格麗特一世將瑞典、丹麥、挪威三個王國全都納入自己的統治之下,此即卡爾馬聯盟。接下來的130年,瑞典的各個派系試圖打破這個聯盟。芬蘭也捲入了這場紛爭,但在15世紀似乎是相對富裕的時期,期間人口增加、經濟也有所發展。到了15世紀末,東部邊境的情勢越來越加緊張。莫斯科大公國佔領了諾夫哥羅德,向統一俄羅斯邁進了一步。1495年到1497年,瑞典和俄羅斯發生了戰爭,維堡的要塞遭到俄羅斯包圍,根據當時的傳說,該城是由神跡而拯救。
1521年,卡爾馬聯盟瓦解,瑞典恢復獨立,古斯塔夫一世就任瑞典國王。在他主政下,瑞典於1527年接受新教。瑞典的行政體系經歷了一場劇烈的改革,使國家的對地方生活的控制力得以加強,當然也能藉此徵到更多的稅。緊接在宗教改革之後,圖爾庫主教Mikael Agricola出版了他翻譯的芬蘭語新約。
1550年,古斯塔夫一世建立赫爾辛福(Helsingfors),即後來的赫爾辛基,但兩個世紀以來,它仍只是個漁村。
古斯塔夫一世於1560年死後,他的三個兒子接連繼位。其中埃里克十四世開啟了瑞典的擴張時代,他於1561年將愛沙尼亞的塔林市納入其保護之下。利沃尼亞戰爭(1558年―1583年)之後,瑞典一直處於戰爭或准戰爭狀態達160年之久。在戰爭的第一階段,瑞典與丹麥、波蘭和俄羅斯搶奪對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的控制權。芬蘭人因此飽受戰爭帶來的徵兵、重稅和軍隊的騷擾。這造成芬蘭人於1596年―1597年的起事,這場叛變以血腥的鎮壓結束。1595年和俄羅斯簽署的Tyavzino條約使瑞典和俄羅斯的邊界向東及北方移動,大約就是現今芬蘭與俄羅斯的界線。
16世紀的芬蘭歷史中很重要的部分即是農業聚落人口的成長。國王鼓勵農民自Savonia省遷移至芬蘭中部的廣大荒野。這使得原本居住於此的薩米人被迫離開。而有些荒地則是卡累利亞人的傳統漁獵之地。在1580年代,這導致一場芬蘭人與卡累利亞人與芬蘭人間的血腥游擊戰,特別是在博滕省。
1611年到1632年間在位的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進行了一連串的軍事改革,將瑞典軍隊從原先的農民民兵改造為有效率的戰爭利器,甚至可能是歐洲最好的一支軍隊。他完成了對利沃尼亞的佔領,還得到了俄羅斯在Stolbova條約中失去的領土。1630年,瑞典和芬蘭的軍隊開進德意志參加三十年戰爭。芬蘭人組成的芬蘭輕騎兵即以“Hakkapeliitat”之名著稱。
在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簽訂后,瑞典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之一。1637年到1640年和1648年到1654年間,芬蘭總督Count Per Brahe伯爵在其任內,推行了一些重要的改革也興建了許多城市。其措施常被認為有益於芬蘭的開發。例如在1640年,芬蘭的第一所大學Åbo學院成立於圖爾庫。芬蘭語的聖經全書於也於1642年出版。
但重稅和持續的戰爭及寒冷的氣候(小冰期)使這個時期的芬蘭農民度過了一段黯淡的時光。在1655年到1660年間的第二次北方戰爭中,芬蘭士兵被調往利沃尼亞、波蘭和丹麥作戰。瑞典的政治體制也越加趨向君主專制。
瑞典王國於1638年到1655年還握有今日美國的德拉瓦和賓夕凡尼亞地區作為殖民地。其中至少有一半的移民為芬蘭裔。
17世紀的芬蘭受路德教派思想控制。1608年,摩西的律法被附加於世俗法律上。各領域事物都必須遵守路德宗的信仰,上教會也變成義務性質,宗教法則也被廣泛運用。這些規定於圖爾庫主教尤漢·特瑟魯斯(Johan Terserus)離職后公布,他所寫的教義問答於1664年被圖爾庫皇家學院的神學家宣布為異端。另一方面,路德教派鼓勵個人研習聖經,使芬蘭第一次嘗試推動普及教育。教會要求每位信徒都應該具備閱讀路德信仰基本文本的能力。雖然這些規定可能會以背下文本達成,但也使閱讀的能力傳達到民眾之中。
發生於1697年到1699年的一場飢荒奪走了芬蘭約30%的人口。
芬蘭大公國國旗(同沙俄)
1917年12月,芬蘭國民趁俄國爆發十月革命沙皇統治崩潰之際,宣布獨立。芬蘭大公國終止。芬蘭被宣布為君主立憲國,德國黑森王子腓特烈被選為芬蘭國王,稱瓦爾諾一世,隨著一戰德國的投降,芬蘭國王被迫退位,芬蘭成為了共和國,1919年6月27日,芬蘭人斯塔爾伯格被選為第一任芬蘭總統。
首都 | 圖爾庫(1809年―1812年) 赫爾辛基(1812年―1917年) |
常用語言 | 瑞典語、芬蘭語、俄語 |
主要宗教 | 路德宗、東正教 |
政制 | 公國 |
芬蘭大公 | |
1809年―1825年 | 亞歷山大一世 |
1825年―1855年 | 尼古拉一世 |
1894年―1917年 | 尼古拉二世 |
芬蘭總督 | |
1808年―1809年 | 斯普蘭特鮑頓伯爵 |
1809年―1810年 | 巴克萊·德托利親王 |
1898年―1904年 | 博布里科夫將軍 |
立法機構 | 芬蘭議會 |
歷史 | |
鮑渥國會 | 1809年3月29日 |
芬蘭獨立 | 1917年12月6日 |
面積 | |
1850年 | 360,000km(138,997sqmi) |
現今芬蘭 | 338,145平方公里(130,559sqmi) |
人口 | |
1850年估計 | 1,636,900 |
密度 | 4.5人/平方公里(11.8/sqmi) |
貨幣 | 盧布(1840年―1859年) 芬蘭馬克(1860年―1865年)(1盧布兌4馬克) 芬蘭馬克(1865年―1917年) |
(1)1883年開始芬蘭語為官方語言,至1863年及1900年至1917年俄語亦為官方語言 (2)1840年之前,舊的瑞典、俄國和芬蘭貨幣仍然流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