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鑲黃旗的結果 展開

鑲黃旗

清代八旗之一

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為黃色鑲紅邊而得名,鑲黃旗是上三旗之首,旗內無王,由皇帝所親統,兵為皇帝親兵,侍衛皇室的成員也從上三旗中選。

鑲黃旗有九大老姓,分別是:瓜爾佳氏鈕祜祿氏博爾濟吉特氏舒穆祿氏烏喇那拉氏、哈達那拉氏、葉赫那拉氏、郭絡羅氏伊爾根覺羅氏。另外在入關前還另有兩個重要的部族,一為董鄂氏,一為富察氏,此亦為外戚。

歷史沿革


鑲黃旗是清代八旗,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與“正黃旗”、“正白旗”並稱上三旗。旗內無王,由皇帝所親統,兵為皇帝親兵,侍衛皇室的成員也從上三旗中選。後來又在蒙古八旗漢軍八旗中設置鑲黃旗。清末時的規模是轄84個整佐領又2個半分佐領,約2.6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13萬人。很多清皇室成員都是鑲黃旗.如乾隆帝的孝賢純皇后和哲憫皇貴妃,嘉慶帝的皇后孝和睿皇后都是,朝廷的高級官員中也有不少是來自鑲黃旗的。清代著名將領僧格林沁,名臣和瑛都是鑲黃旗人。鑲黃旗現有人口約33000人,政府所在地新寶拉格鎮人口約為15800人。

主要姓氏


A.阿穆拉氏、阿舒里氏、阿魯特氏
B.巴牙喇氏、巴雅爾氏、畢魯氏、拜都氏、布爾機氏、博爾濟吉特氏、博爾濟錦氏
D.大佳氏、戴佳氏、多拉爾氏
E.鄂穆它氏、鄂爾葛氏、鄂岳氏、鄂諾氏、鄂訥氏、鄂溪托氏、額素禮氏
F.傅察氏、富察氏、費莫氏
G.郭武爾氏、郭絡羅氏、郭貝爾氏、高佳氏、瓜爾佳氏、瓜勒佳氏、噶吧喀氏
H.赫舍理氏、和色理氏、洪伊里氏、洪絡氏、輝發那拉氏
J.覺羅氏
K.喀爾拉氏
L.祿葉勒氏、劉氏、李佳氏、喇庫勒氏、勒第氏
M.穆奚氏馬佳氏、孟鄂羅氏、蒙古里氏、莫爾濟勒氏
N.鈕祜祿氏、納喇氏、尼馬察氏、寧古塔氏、那拉塔氏、那穆都魯氏
Q.奇特拉氏、邱氏
S.薩爾圖氏、薩哈爾察氏、薩哈集里氏、薩克達氏、薩馬拉氏、石莫勒氏、舒穆祿氏
T.佟佳氏、陶佳氏、托和羅氏
W.完顏氏、烏雅氏、烏扎拉氏、衛氏、溫徹亨氏、吳查喇氏、吳訥虎沁氏、吳爾古宸氏、翁果爾金氏、穩赤亨氏
Y.伊爾根覺羅氏、伊里氏、伊圖馬氏、伊拉禮氏、岳諾托氏葉赫那拉氏、彥扎氏、俞窟里氏、音佳氏(殷佳氏)
Z.章佳氏、張佳氏、扎庫塔氏、扎拉里氏

地區概況


鑲黃旗是清代八旗之一。清末時的規模是轄84個整佐領又2個半分佐領,約2.6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13萬人。很多清皇室成員都是鑲黃旗.如嘉慶帝的皇后孝和睿,乾隆帝的皇貴妃,“垂簾聽政”的慈禧和慈安(也稱東宮)都是,朝廷的高級官員中也有不少是來自鑲黃旗的。全旗轄3個蘇木、1個鎮、60個嘎查、6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3.1萬人,其中牧業人口1.5萬人,蒙古族佔62.5%。總面積5172平方公里,其中可利用草場面積4400平方公里。地勢南高北低,地形以低山丘陵為主,平均海拔1322米。屬中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降雨量260毫米,年均蒸發量2250.00毫米,平均氣溫3.1℃,無霜期126天。
2006年,鑲黃旗轄2個鎮、1個蘇木:新寶拉格鎮、巴彥塔拉鎮和翁貢烏拉蘇木。
鑲黃旗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和濃厚的民族特色,歷史上水草豐美,曾為"皇室牧場",專門為皇室飼養和供應戰馬及牛、羊。境內最高峰鴻格爾敖包山海拔1650米。鴻格爾敖包旅遊景區景觀特獨,植被資源豐富,天然杜松林面積位列國內前列。
旗所在地新寶拉格鎮是鑲黃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面積32平方公里。東南距北京380公里,距張家口200公里;西南距集寧170公里,距首府呼和浩特331公里;西北距二連口岸240公里;東北距盟所在地錫林浩特350公里。集通鐵路、呼海大通道、省道208途經鑲黃旗,交通運輸便利。通訊網路覆蓋全旗,程式控制電話全部實行光纜傳輸,已併入全國通訊網路。中國網通、中國聯通、中國移動通訊、網際網路、無線電尋呼網路均已開通。
鑲黃旗植被資源十分豐富,已查明的野生林木共有17科42種。其中喬木杜松2333公頃,黃榆、白榆等31.5公頃,灌木小紅柳36.4公頃,錦雞兒分佈最廣,覆蓋面積達3.4萬公頃。牧草種類繁多,其中優質高產牧草主要有:羊草冰草等數十種,優質藥材以麻黃草居多,年均產量2000萬公斤。此外還有狐狸、草兔獾子、草蛇等野生動物和20多種鳥類。
鑲黃旗境內礦產資源豐富,現已探明的有15個品種33個礦點及石油礦區,礦種有金、銀、銅、鐵、鎢、煤、花崗岩、高嶺土石英石、石灰岩、螢石等,其儲量和品位均屬上乘。其中:鎢礦石儲量11萬噸,優質無煙煤儲量近3000萬噸,石英石儲量近2.7億噸,花崗岩石中以白、紅、黑三色為主,已探明的和遠景儲量近70億立方米。勘探油田含油量上億萬噸,目前已開採數百口。
畜牧業是全旗的主導產業。2004年牧業年度牲畜62.2萬頭(只)。2003年產綠色牛、羊肉5281噸,奶類2467噸,綿羊毛610噸,山羊絨49噸,牛羊皮29萬張。

區劃人口


鑲黃旗
鑲黃旗
鑲黃旗轄3個蘇木、1個鎮,60個嘎查,6個居委會;480個浩特(自然村)。其中新寶拉格鎮是旗政府所在地。全旗總面積4960平方公里,總人口為27300人,其中城鎮人口12226人,牧區人口15074人,人口密度為6人/平方公里(按4960平方公里算),有蒙、漢、回、達斡爾、壯、滿等十幾個民族。

歷史沿革


鑲黃旗的歷史,應追溯到公元15世紀北元達延汗時期。1480——1517年,北元達延汗統一蒙古各部。為鞏固汗位,達延汗調整封建統治秩序,把以前蒙古各封建主的小領域合併為六個萬戶,其一是察哈爾萬戶。達延汗駐帳於察哈爾萬戶境內(今錫林郭勒盟地域),統領左翼三萬戶,派其第三子駐帳鄂爾多斯萬戶境內,統領右翼三萬戶。
達延汗以後,五傳至林丹。林丹汗力圖繼承達延汗的事業,統一蒙古各部。1631年冬,率軍進攻阿魯科爾沁部抵興安嶺東南的西拉木倫河北岸。1632年,后金汗皇太極援助阿魯科爾沁部,林丹汗戰敗,退至歸化城(今呼和浩特)。
清初,皇太極征服察哈爾蒙古后,為滿足宮廷、王公們對肉食、奶食的需要,在察哈爾蒙古牧地上建立小型的馬群、牛群、羊群。1675年以後,清朝政府從察哈爾各旗抽調牧戶,把清初建立的小型馬群、牛群、羊群擴大為4個大型牧場。即:商都牧群(初稱大馬群)、明安牧群(初稱牛羊群)、太僕寺左翼牧群和太僕寺右翼牧群。清末,清朝政府在蒙古地區實行“移民實邊”政策,將內地的大批漢族農民遷移到邊疆地區墾殖,希望通過屯墾,充實邊防。因此察哈爾草原被大量開墾為農田,草場越來越小,牧民不得不逐漸北移。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暴發,清朝政府被推翻,1912年4月,袁世凱竊取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職位。1914年,中華民國把內蒙古劃分為熱河、察哈爾、綏遠三個特別區。同時,繼續向察哈爾草原遷移大批農民,進行大面積墾殖,並成立招墾設治局,作為招募內地農民和組織開墾的管理機構。到20世紀30年代初,原鑲黃旗和商都牧群已遷移到今商都縣和化德縣以北。
1928年,國民政府把察哈爾特別區改為察哈爾省。同年,張家口都統府把察哈爾地區的牧群改為省立模範牧場,其中的商都牧群改為省立第一模範牧場。1934年3月,以德穆楚克棟魯為首的“蒙古地方自治政務委員會”(簡稱“蒙政會”)成立。1935年,蒙政會改商都牧群為商都旗。同年,日本侵略軍侵佔察哈爾地區。1937年10月。偽“蒙古聯盟自治政府”成立。之後,改明安牧群為明安旗。
鑲黃旗
鑲黃旗
1945年8月15日,中國抗日戰爭勝利。12月,共產黨員陳炳宇等人被派到商都旗和鑲黃旗開闢工作。1946年初,商都旗和鑲黃旗分別成立了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支會和民主政府。1947年5月,原鑲黃旗總管穆格登寶與商都旗上層喇嘛羅卜生卻吉尼瑪在國民黨支持下發動叛亂,兩旗支會和民主政府被顛覆。7月,中共察哈爾盟工作委員會派副盟長拉木扎布帶領部分幹部和戰士來到鑲黃旗,組織革命積極分子,建立旗人民政府。8月,在內蒙古自衛軍騎兵十一師幫助下,商都旗也建立旗人民政府和自衛隊。同時,由於工作需要,察哈爾盟工作委員會把商都旗、鑲黃旗和明安旗第三、第四佐(原鑲黃羊群)劃分為一個工作區,派共產黨員奇魯巴根和扎木蘇榮到商都旗和鑲黃旗負責黨務工作。
1949年3月,根據察哈爾盟工作委員會決定,商都縣、鑲黃旗與盟安旗第三、第四佐合併,成立商都鑲黃旗聯合旗。1956年9月,遵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各級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委員會組織法》規定,商都鑲黃聯合旗人民政府改為人民委員會。1957年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決定,改商都鑲黃聯合旗為商都鑲黃旗。1958年9月,察哈爾盟撤銷建置,併入錫林郭勒盟,商都鑲黃旗歸屬於錫林郭勒盟管轄。1960年6月,商都鑲黃旗與化德縣合併,稱鑲黃旗。1963年6月,鑲黃旗與化德縣分設。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開始。1967年1月和6月,旗人委被“造反派”兩次奪權。1968年4月,鑲黃旗成立革命委員會。1981年6月,撤銷革命委員會,再次成立人民政府。至1992年5月,鑲黃旗先後成立的旗級領導班子有:旗委、政府、人大、政協、武裝部和紀律檢查委員會。下轄二級職能部門共70個,其中旗委下轄14個,旗政府下轄40個。通過2002年機構改革,目前共設置旗直黨政群機關42個。其中黨委系統7個工作部門,政府系統23個工作部門,司法機關2個(法院、檢察院),人大、政協各1個,群眾團體4個,社會團體4個。另設議事協調機構的常設辦事機構2個(信訪辦、扶貧辦),部門管理機構1個(老幹部管理局)。通過機構改革,現全旗行政人員定崗人數共345人,其中黨政群機關232人,占核定編製數的87.5%,政法系統113人,占核定編製數的84.3%。

自然條件


鑲黃旗
鑲黃旗
地區降水年降水量267.9毫米,主要降水集中在夏季(6--8月份),在牧草生長的關鍵季節(5——8月份)的有效降雨量不足150毫米,降水量少是鑲黃旗牧業生產的主要障礙,全旗可利用的地表水基本沒有。由於降水偏少且分佈不均,冬季常有黑、白災出現,春季常有沙塵暴發生。
地區日照年日照時數3031.6小時,平均日照百分率68%,輻射能143.84卡/平方厘米。
地區風力全年盛行西、西北風,年平均風速4.7米/秒。月平均最大風速6.1米/秒。年大風日數平均59天,年最多大風日數121天,各月均有大風出現。瞬間最大風速達26米/秒(10級)。
地區氣溫年平均氣溫3.1℃,最熱月為7月份,平均氣溫20.4℃,最冷月為1月份,平均氣溫-16.5℃。終霜晚,初霜早。無霜期較短,平均為120天左右,最大凍土深度154厘米。

經濟建設


鑲黃旗加快基地建設,構建優良的石材加工發展平台,為石材工業的發展增強了凝聚力。為認真落實工業向園區集中的要求,遵循“超前規劃、區域布局、集中發展”的原則,經過科學的分析論證,在新寶拉格鎮東1公里處規劃建設石材加工園區,總規劃面積為8平方公里,可容納中小型花崗岩石材加工企業1OO家以上,並按照“一年打基礎、三年見成效、五年成規模”的總體要求,高標準、高起點、科學合理地進行工業園區布局和指導園區建設。目前園區《總體規劃》正在由資質部門進行評審,按照規劃,園區建設一期工程,到2008年入駐石材加工企業要達到60家,安裝鋸石機600台套,年開採荒料30萬立方米,加工板材500萬平方米;二期工程到2010年入駐石材加工企業要達到100家,安裝鋸石機1000台套,年開採荒料50萬立方米,加工板材1000萬平方米。
同時,在鞏固、提高普通板材等現有產品的基礎上,大力開發異型板材、碑石、精雕藝術品、藝術裝飾品等精深加工產品。目前園區建設已初具規模,首期開發面積為4平方公里,水、電、路、通訊、綠化等“五通一平”工程基本完成。截至2006年底,引進企業31家,其中礦山已開採企業17家,加工廠開工投產企業13家,全年開採荒料12.8萬立方米,加工板材342.6萬平方米,實現產值36815萬元,占鑲黃旗工業總產值的45%,主導產業為擴充經濟總量起到了積極的作用。2006年12月26日,鑲黃旗在擴大石材加工規模、引進大企業集團方面又取得了新的突破,鑲黃旗政府與上海塔星集團成功簽署了投資超億元的花崗岩石材加工業合作開發協議,這一項目的簽訂將對鑲黃旗石材加工業實現集團化、園區化運作具有強大的推動作用。過去不曾被人們所認知的“石頭”,今天已成為鑲黃旗人引以自豪的經濟發展頂樑柱。展望未來,“黃旗石材”將引領鑲黃旗工業經濟走向更加輝煌的明天。

名優特產


黃旗帥牛乳製品廠坐落在鑲黃旗新寶拉格鎮,於2000年1月成立,2000年6月正式投產,佔地1000平方米,固定資產凈值40萬元,擁有生產設備20台。本廠設有配料生產車間、包裝車間、化驗室、生產設備配套齊全,工藝安排合理。管理人員4人,職工60餘人,年生產加工鮮牛奶380噸。主要產品有“帥牛乳酸奶”、“帥牛酸奶”、“帥牛鮮牛奶”和“奶食大全”(黃奶油、奶皮、奶酒、乳酪),產品符合質量標準,具有草原民族特色風味,深受廣大消費者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