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沽夾河

大沽夾河

大沽夾河由內、外夾河兩大支流匯合而成,流域位於山東半島煙台市的中北部,處於東經120°50′-121°20′、北緯37°00′-37°40′之間,是煙台市的第二大河流。

地理位置


大沽夾河河道幹流總長140千米,流域面積2296平方千米。其中內夾河流域面積1224平方千米,幹流長75千米;外夾河系大沽夾河主河,流域面積1072平方千米,幹流長65千米。
大沽夾河流域以低山丘嶺為主,山地面積佔總面積的39.2%,丘陵佔40.8%,河谷平原佔19.2,窪地僅佔0.8%。流域地勢呈西南高、東北低。
大沽夾河主要由內夾河和外夾河兩大支流匯合而成。內夾河發源於棲霞小靈山,自西向東流經棲霞(棲霞段稱清洋河)、福山兩市區,在福山城區東和外夾河匯流。左岸匯入的較大支流有豹山河、韓家疃河、山東河,右岸匯入的較大支流有豐粟河、郭家嶺河、中橋河、高谷河。外夾河發源於海陽牧牛山,自南向北流經海陽、棲霞、牟平、福山、萊山芝罘及經濟技術開發區等7市區。左岸匯入的較大支流有桃村河、楚留河、柳子河,右岸匯入的較大支流有垂柳河、中村河、觀水河、沐浴河、東風河、勤河、區河等7條。

自然資源


大沽夾河自然風光
大沽夾河自然風光
大沽夾河流域屬暖溫帶東亞季風區大陸性氣候,並伴有明顯的海洋性氣候 特徵,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氣溫11.5℃,年無霜期222天,平均風速4.5m/s。流域內降水受氣候影響較大,時空分佈極不均勻,汛期(6-9月)降水量佔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
大沽夾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723.6毫米,多年平均陸上水面蒸發量1115.5毫米,年徑流總量2.814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入海量2.26億立方米,流域內地下水主要來源於降水入滲補給,平均給水模數為9.24萬立方米/平方公里。流域內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3.064億立方米,其中地表徑流2.814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1.072億立方米。

社會經濟


大沽夾河保護著牟平區萊山區棲霞市福山區芝罘區、經濟技術開發區27處鄉鎮街道辦事處、60萬人口和地方、軍用機場藍煙鐵路、煙青、煙濰、牟黃公路及同三高速公路防洪安全的重要河道。沿河是“煙台蘋果”、“煙台大櫻桃”的重要產地。
建國后不僅在大沽夾河流域中、上游開展了群眾性的整修梯田、砌石地堰、封山育林等水土保持措施,還陸續興建了一大批水庫、塘壩等蓄水工程。這些攔蓄工程有效地提高了灌溉面積,改善了沿河水資源條件。
歷屆政府對大沽夾河的治理十分重視,從1958年至今40多年的時間裡,先後對幹流河道進行過6次較大規模的規劃、治理。分別為:1957年匯合口上下游治理;1963年外夾河中下遊河段加固河堤;1974年外夾河幹流清障築堤;1986年宮家島段裁彎取直;1988年市政府批准成立了大沽夾河管理處,加強了河道管理,加強了對夾河的開發利用,加強了對夾河的綜合治理;1992年進行了城區段防洪規劃治理;1997年對中下遊河段進行了綜合規劃及治理。
本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的特點是,上游建水庫為主,中游建攔河閘壩層層攔蓄,下游修建地下水庫攔截的開發方式。外夾河流域內建有中型水庫1座(桃園),小(一)型水庫15座,小(二)型水庫61座,控制流域面積212平方千米,總興利庫容0.33億立方米。在外夾河主河道建八座攔河閘壩,攔蓄水量1200萬立方米;在夾河下游入海口處建一座地下水庫,攔蓄入海地下潛流,防止海水入侵,總庫容2.05億立方米。在外夾河中游老嵐河段建一座大型水庫,設計庫容2.77億立方米。內夾河流域內建有大型水庫1座(門樓),中型水庫1座(庵里),小(一)型水庫13座,小(二)型水庫47座,控制流域面積1079平方千米,總興利庫容1.89億立方米。在內夾河主河道建有四座攔河閘壩,攔蓄水量320萬立方米。

人文歷史


胡錦濤總書記視察大沽夾河
胡錦濤總書記視察大沽夾河
大沽夾河,古老悠久漫長,歷來被煙台民眾譽為“母親河”。據古籍《漢書· 地理志》記載,古時其名為“丹水”,在《中國歷史地圖系》也被標識為“丹水”。後來因與萊西縣大沽河重名而更名為大沽夾河,而當地人通常也叫它“夾河”。
早年的“夾河”風光秀麗景色宜人。清代曾有詩曰:
柳色青青鶯亂啼,酒廬茶社板橋西。
一舟帶櫻攬春草,雙鷺衝波到淺溪。
撒網漁人迎細雨,驅牛牧童踏深泥。
韶華已見隨流水,又趁斜陽坐古堤。
過去的“夾河”河床寬闊,水草繁茂,水質清澈,魚蝦肥美。水面泛舟,垂釣網魚,是大沽夾河附近居 民最喜歡的消遣去處。每到秋天,都能看見大雁一字排開,從頭頂飛過的景象。2005年4月10日上午,胡錦濤總書記來到宮家島管理所,視察了大沽夾河,對煙台市及大沽夾河的水資源開發利用等情況,給予了充分肯定,並做了重要指示。煙台市森林保護站也制定了“大沽夾河流域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計劃程序,經過社 會各界多方面努力,如今的大沽夾河逐漸恢復了它的靚麗。河水又變的清澈了,四個自來水廠都建立在大沽夾河濕地上,昔日“雁南飛、鷺上天”的壯觀景象已經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