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樂

春秋時代人物

伯樂本名孫陽,一說他乃趙簡子御者,善相馬,字子良,又稱王良。

他是春秋時代的人。由於他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們便忘記了他本來的名字,乾脆稱他為伯樂。有同名歌曲《伯樂》,由歌手林宥嘉演唱。

大事件

-0770

封為“伯樂將軍”

孫陽在秦國富國強兵中立下了汗馬功勞,並以其卓著成績得到秦穆公信賴,被秦穆公封為“伯樂將軍”,隨後以監軍少宰之職隨軍征戰南北。

封為“伯樂將軍”
-0770

編著《伯樂相馬經》

伯樂經過多年的實踐、長期的潛心研究,取得豐富的相馬經驗后,進行了系統的總結整理。他搜求資料,反覆推敲,終於寫成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相馬學著作——《伯樂相馬經》。書中有圖有文,圖文並茂。

編著《伯樂相馬經》
-0770

葬於故里

伯樂去世后,葬於故里。墓地就在今成武縣伯樂集鎮駐地伯樂村前。

人物生平


伯樂[春秋時代人物]
伯樂[春秋時代人物]
伯樂(a good judge of talent)
伯樂:相傳為秦穆公時的人,姓孫名陽,善相馬。是古代春秋時期郜國(今山東省菏澤市成武縣)人。指個人或集體發現、推薦、培養和使用人才的人。
出處: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七:“使驥不得伯樂,安得千里之足。”中唐·韓愈《馬說》:“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主要成就


在研究醫治馬病方面也不懈追求,成為春秋時期著名的畜牧獸醫。有《伯樂針經》、《伯樂療馬經》、《療馬方》、《伯樂治馬雜病經》等傳世。在後世獸醫學術的發展中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獸醫針灸發展探源》(作者為台灣大學畜產系教授林仁壽博士、柯飛、吳雨新博士)一文記述:春秋戰國時代秦穆公時的監軍少宰孫陽,擅長相馬,精通獸醫,後世尊頌,以其名而命名的獸醫第一部針灸書——《伯樂針經》,為民間獸醫用針之重要依據,歷代畜牧獸醫經典內均有針灸治療的記載。台北市仁愛動物醫院發行的《寵物情事電子報》,也有類似的說法:春秋戰國,已經提出狂犬病、疥癬、牛豬寄生蟲的人獸共用藥物……秦穆公時的孫陽,擅長相馬,精通獸醫,其第一部針灸書《伯樂針經》,為民間獸醫用針之重要依據。可以說,《伯樂針經》的出現,標誌著家畜針灸學的形成。

軼事典故


伯樂相馬

伯樂(約公元前680年-前610年),原名孫陽,春秋中期郜國(今山東省菏澤市成武縣)人。在秦國富國強兵中,作為相馬立下汗馬功勞,得到秦穆公信賴,被封為“伯樂將軍”。伯樂後來將畢生經驗總結寫成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相馬學著作——《伯樂相馬經》。
春秋時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軍事的需要,馬的作用已十分凸顯。當時人們已將馬分為六類,即種馬(繁殖用)、戎馬(軍用)、齊馬(儀仗用)、道馬(驛用)、田馬(狩獵用)、駑馬(雜役用),養馬、相馬遂成為一門重要學問。孫陽就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選擇了相馬作為自己終生不渝的事業。孫陽從事相馬這一職業時,還沒有相馬學的經驗著作可資借鑒,只能靠比較摸索、深思探究去發現規律。孫陽學習相馬非常勤奮,《呂氏春秋·精通》說:“孫陽學相馬,所見無非馬者,誠乎馬也。”
少有大志的孫陽,認識到在地面狹小的郜國難以有所作為,就離開了故土。歷經諸國,最後西出潼關,到達秦國,成為秦穆公之臣。當時秦國經濟發展以畜牧業為主,多養馬。特別是為了對抗北方牧人剽悍的騎士,秦人組建了自己的騎兵,故對養育馬匹、選擇良馬非常重視。
孫陽在秦國富國強兵中立下了汗馬功勞,並以其卓著成績得到秦穆公信賴,被秦穆公封為“伯樂將軍”,隨後以監軍少宰之職隨軍征戰南北。伯樂在工作中盡職盡責,在做好相馬、薦馬工作外,還為秦國舉薦了九方皋這樣的能人賢士,傳為歷史佳話。
伯樂經過多年的實踐、長期的潛心研究,取得豐富的相馬經驗后,進行了系統的總結整理。他搜求資料,反覆推敲,終於寫成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相馬學著作——《伯樂相馬經》。書中有圖有文,圖文並茂。《伯樂相馬經》長期被相馬者奉為經典,在隋唐時代影響較大。后雖失傳,但蛛絲馬跡在諸多有關文獻中仍隱隱可見:《新唐書·藝文志》載有《伯樂相馬經》一卷;唐中葉張鷟寫的《朝野僉載》、明人張鼎思著《琅琊代醉編·伯樂子》和楊升庵著《藝林伐山》中均有大致相同的記載。

典故詮釋

傳說中,天上管理馬匹的神仙叫伯樂。在人間,人們把精於鑒別馬匹優劣的人,也稱為伯樂。
第一個被稱作伯樂的人本名孫陽,他是春秋時代的人。由於他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們便忘記了他本來的名字,乾脆稱他為伯樂,延續到現在。
一次,伯樂受楚王的委託,購買能日行千里的駿馬。伯樂向楚王說明,千里馬少有,找起來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訪,請楚王不必著急,他儘力將事干好。
伯樂跑了好幾個國家,連素以盛產名馬的燕趙一帶,都仔細尋訪,辛苦倍至,還是沒發現中意的良馬。一天,伯樂從齊國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馬拉著鹽車,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進。馬累得呼呼喘氣,每邁一步都十分艱難。伯樂對馬向來親近,不由走到跟前。馬見伯樂走近,突然昂起頭來瞪大眼睛,大聲嘶鳴,好像要對伯樂傾訴什麼。伯樂立即從聲音中判斷出,這是一匹難得的駿馬。
伯樂對駕車的人說:“這匹馬在疆場上馳騁,任何馬都比不過它,但用來拉車,它卻不如普通的馬。你還是把它賣給我吧。”
駕車人認為伯樂是個大傻瓜,他覺得這匹馬太普通了,拉車沒氣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猶豫地同意了。伯樂牽走千里馬,直奔楚國。伯樂牽馬來到楚王宮,拍拍馬的脖頸說:“我給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馬像明白伯樂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響,引頸長嘶,聲音洪亮,如大鐘石磐,直上雲霄。楚王聽到馬嘶聲,走出宮外。伯樂指著馬說:“大王,我把千里馬給您帶來了,請仔細觀看。”
楚王一見伯樂牽的馬瘦得不成樣子,認為伯樂糊弄他,有點不高興,說:“我相信你會看馬,才讓你買馬,可你買的是什麼馬呀,這馬連走路都很困難,能上戰場嗎?”
伯樂說:“這確實是匹千里馬,不過拉了一段車,又喂(飼)養不精心,所以看起來很瘦。只要精心喂(飼)養,不出半個月,一定會恢復體力。”
楚王一聽,有點將信將疑,便命馬夫盡心儘力把馬喂好,果然,馬變得精壯神駿。楚王跨馬揚鞭,但覺兩耳生風,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後來千里馬為楚王馳騁沙場,立下不少功勞。楚王對伯樂更加敬重

於朝陽

北邙山中有嶺,名曰太極嶺,嶺下有湖,名曰伯樂窪,為今孟津縣朝陽鎮所轄,傳說此地為伯樂隱居之地。
自古相傳伯樂是相馬大師。用於騎戰駕耕之用的馬,是由野馬馴化而成的。五帝時期,馬拉車的技術已經發明,經夏、商、西周三代,華夏族利用馬拉車形成的軍陣挫敗過無數次異族的入侵,創造了多次改朝換代的歷史,而車駕制度也日益完善,車的規制、駕馬數量成為等級和身份的象徵。天子貴族們很重視馬的優劣,周穆王得八駿,皆西戎所產千里寶馬,設天閑之廄以養之,又設內廄、外廄以養各地進貢之馬。至東周時期,諸侯爭霸,大國稱雄,莫不興兵耀武,廣選良馬,以服戎事。而相馬大師,為諸侯所敬重。伯樂,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伯樂為晉國沒落貴族,精於相馬之術,見晉國大亂,渡河入洛,隱居於北邙山太極嶺中。當時,鬼谷子隱於雲楚,墨翟隱於黛眉,三人交厚,常相往來。
一日,伯樂見一匹馬拉鹽車而上山,其馬瘦弱,蹄伸膝折,灰汗交流。伯樂大驚,知道此為名曰騏驥的千里馬,立即將其解下,脫衣為馬披上,此馬仰首而鳴,聲達於天,如金石之聲。伯樂買下此馬,精心飼養,一年後,此馬體形如龍,毛色閃亮,兩目如炬。齊、秦諸國遣使持金來購,伯樂謝絕,將它贈給墨翟。墨翟乘此馬翻山越嶺,如行平地,世人方知伯樂為良馬之知音。
周王屢求伯樂相馬,伯樂為其選千里馬四匹,周王將四馬共一轅,以駕天子之車。周王乘此,命御者揚鞭催馬,而四馬狂嘯,車不能行。周王大怒,將伯樂召至洛邑,責其相馬之誤。伯樂笑道:“四馬皆為千里馬,但大王的御者卻非善御之人,善御者需要選擇不同等級的馬共駕一車,以千里馬領轅,配以中下等之馬,主次協力,其車既快且穩。這比如治國,大臣們品德、能力有高下,把他們放到合適的位置,德能互補,同心協力,其國才能大治。”周王命御者按伯樂之法,選一匹千里馬領轅,配三匹一般的馬,果然駕馭甚便。周王大悅,欲聘伯樂入朝為官,伯樂辭謝。
鬼谷子的弟子蘇秦,入秦求官未果,千金將盡,意欲東歸,乃以余金買秦馬一匹,欲東歸后將此馬賣得高價。到洛陽馬市后,連續三天,無人問津。於是蘇秦到北邙山找到伯樂,伯樂見此馬雖非寶馬,也是一匹難得的駿馬,於是有心相助。次日,伯樂來到馬市,圍著蘇秦和馬轉了一圈,離千步后又連續回頭看了此馬兩次,眾買馬人一見,爭買此馬,蘇秦以十倍的買馬價將此馬售出。
鬼谷子的另一個弟子龐涓,素聞伯樂大名,適逢伯樂壽誕,鬼谷子就帶龐涓前來賀壽。此時伯樂的大弟子食河豚而死,而這位弟子自幼跟隨伯樂,師徒之情如同父子,見弟子死,伯樂並不悲傷。龐涓問其故,伯樂道:“河豚有毒,世人皆知。其味之美,也無它食能比。我多次勸他,莫貪口腹之慾而招來亡身之禍,但他不聽,前幾次垂釣河豚,蒸而食之,僥倖未遇其毒,今日又食,終於身死。世上的達官顯貴,皆是如此,貪名逐利,身死名滅,卒為人笑。”鬼谷子聞此,對龐涓道:“名利之害,甚於河豚之毒,弟子謹記。”龐涓不悅。後來龐涓貪暴奸詐,身死馬陵道。時人稱讚伯樂既善相馬,又善相人。
今孟津伯樂窪湖水已涸,湖邊有古井一口,人稱伯樂井;近處有峽谷,人稱伯樂谷;谷中有路,人稱跑馬道;有自然形成的山坳一處,人稱神馬圈。山下出土有唐代墓誌一方,上有伯樂窪之名。可見,伯樂相馬於朝陽的傳說由來已久。青山依舊,不聞馬鳴,只有山中的老人一代代講述著伯樂的傳奇故事。

後世紀念


考古驗證

1973年11月到1974年初,在湖南長沙馬王堆第二、三號漢墓,出土了大批珍貴文物,其中就有一部失傳已久的《相馬經》帛書。《相馬經》帛書上共七十六行、五千二百字,其中殘缺五百字(有二百字可以查補,有三百字無法處理),因為這部古書沒有相當的今本可以查對,所以一些內容,我們無法完全了解。但其第一篇就寫到“伯樂所相,君子之馬”,並且多次延用相馬“法曰”和“吾請言其解”的措辭,說明這部相馬經即使不是伯樂相馬經原文,也是傳承、吸收和發揮了《伯樂相馬經》的成就寫成的。此《相馬經》內容包括經、傳、故訓三部分。經文部分,用韻文寫成,類似於描寫詩或賦。它把相馬法的要領概括為:“得兔與狐、鳥與魚,得此四物,必相其餘”。具體說就是:“欲得兔之頭與肩,欲得狐周草與其耳,與其肫,欲得鳥目與頸膺,欲得魚之耆(鰭)與脊”。形象生動,言簡意賅。帛書《相馬經》的出土,展現了伯樂相馬經的豐富內涵,也證明了《伯樂相馬經》作為我國最早的一部相馬專著在中國養馬學、相馬學等領域裡的重要地位。

墓地

成武文亭湖景區--伯樂相馬雕相
成武文亭湖景區--伯樂相馬雕相
伯樂去世 后,葬於故里。墓地就在今成武縣伯樂集鎮駐地伯樂村前。20世紀50年代猶存明嘉靖重修孫陽伯樂墓,雖飽經風雨和磨難,今墓址仍存。20世紀70年代,曾於伯樂墓前挖掘出伯樂殘碑,上有篆書“孫陽”。
現今伯樂集村孫姓村民口碑代代相傳,都認伯樂是他們的“老爺爺”。村民們清明節都要來到伯樂墓給“老爺爺”燒紙;平時說話還避“伯樂”之諱,把韓愈“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話,改為“千里馬常有而老爺爺不常有”。(見《伯樂墓址考》)

伯樂葬冢

成武縣城西北有伯樂集,伯樂集南有伯樂冢.村名亦以伯樂命名.《太平寰宇記》“濟陰縣”下所記古迹有:“伯樂冢,秦人善相馬者,葬於此。”宋時,濟陰縣邊界極近成武,今伯樂集當屬濟陰縣轄,故《太平寰宇記》所云之伯樂冢當為今伯樂集鎮南之伯樂冢。
伯樂姓孫名陽,而伯樂集村民亦多姓孫,且多稱伯樂為其始祖。過去,其家廟中還掛有:“伯樂宗風綿世澤,仲或孝感震家聲。”的楹聯。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孫氏族人的淵源。韓愈語:“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更加深了人們對伯樂的崇敬之情。也促進人們對伯樂冢發生更加濃厚的興趣。
《中國歷史大辭典》
詞條解釋1《淮南子 道應》中說伯樂是秦穆公的臣子,因年老推薦新人九方堙,九方堙辯馬不分雌雄顏色,穆公不悅,他指出辯馬要辨別內在精神,不是外在的體征。一說此伯樂姓名孫陽。 2指春秋末趙簡子之臣郵無恤,善架車和相馬,為簡子御(車夫)。趙簡子曾使其相馬出自《韓非子 說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