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婆三面像
藏於孟買象島石窟寺內的雕像
大約在中世紀時期,印度的婆羅門教被演化為印度教,也稱新婆羅門教。它是4世紀前後吸收了佛教與耆那教等教義后產生的新教之一。此教崇拜的主神是濕婆。所謂濕婆(梵文Siva)意即毀滅、苦行和舞蹈三神的合一。神給人以恐怖感,但教義說它除有毀滅之功外,還有創造職能。有地、水、火、風、空、日、月、祭祀八種化身。可與宇宙合一。對它來說,毀滅和再生是相生的,故往往還有男性生殖器林伽作為它的能力的象徵。其形象常常被描繪成有五個頭,三隻眼,四隻手,手中分別拿著三股叉、神螺、水罐、鼓等;穿獸皮衣,渾身塗灰,頭上有一彎新月作裝飾。
象島在馬拉他地區,統治這一地區的中世紀王朝遮盧迦(Chalukyas,550-757年)和羅什多羅拘多(Sashtrakuta,757-973年)這兩個王朝,在其執政年代建造了許多寺廟與石窟寺。這些寺廟因地區不同而存在特點上的差異,從而形成建築、雕刻與繪畫方面的各種流派。象島的雕刻藝術則屬於遮盧迦與羅什多羅拘多式,內中不乏精美的雕刻品留存。這裡欣賞的濕婆三面像,堪稱是象島雕刻中最傑出的巨型雕刻品之一。
《濕婆三面像》
此像高5.44米,寬6.94米。原藏 孟買附近的 象島石窟寺內。
這尊三面巨像還有一個名稱叫 摩希薩木爾提(Mahesamurti),意思是濕婆大神的三種面貌。關於這尊三頭半身造像的內涵,在美術史家中存在一些爭議。現據多數考古學家的判斷,認為這三面頭像的正中一個頭,由於形象顯得莊嚴肅穆,是代表創造者(梵天)的濕婆,或稱守護者(毗紐天)的濕婆;左邊那個頭,是一副皺著眉,口半張開,嘴角露出獠牙的模樣,可能是代表破壞者的濕婆,即恐怖之神(Bhairava);最後,在右邊那個較為溫和而面帶笑容的頭,似乎是象徵濕婆能力的化身帕爾娃娣。
《濕婆三面像》
濕婆 為印度教毀滅之神,在《梵書》、《奧義書》兩大史詩及往世書中都載有他的神話。據說他有極大的降魔能力,額上的第三隻眼能噴毀滅一切的神火,曾燒毀三座妖魔城市和引誘他的愛神,得三魔城毀滅者之稱。諸神和阿修羅攪乳海時,他吞下能毀滅世界的毒藥,頸部被燒成青黑色,得青頸之稱。印度教認為“毀滅”有“再生”的含義,故表示生殖能力的男性生殖器---林伽是他創造力的象徵,受到性力派和濕婆派教徒的崇拜。濕婆是苦行之神,終年在喜馬拉雅山上的吉婆娑山修鍊苦行,通過最嚴格的苦行和最徹底的沉思,獲得最深奧的知識和神奇力量。他還是舞蹈之神,創造剛柔兩種舞蹈,被譽為舞王。他是妖魔鬼怪的統帥,妖魔鬼怪都受制於他。妻子是雪山神女,兩個兒子是塞犍陀和群山。前者是天兵天將的統帥,後者是侍候濕婆的諸小神之首。他的形象被描繪成三眼四手,手中分執三股叉、神螺、水罐、鼓等;身著獸皮衣,渾身塗灰,頭上有一彎新月作為裝飾,頭髮盤成犄角形,上有恆河的象徵物。傳說恆河下凡時曾先落在他的頭上,分七路流向大地,頸上繞著一條蛇。坐騎是一頭大白牛。他的故事散見於各種文獻中。他的教派信徒奉其為最高的神,有地、水、火、風、空、日、月、祭祀八種化身,除毀滅外還可創造。佛教文獻稱他為大自在天,住色界之頂,為三千界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