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梧桐
劉梧桐
劉梧桐,字琴宗。安溪縣崇善里頂劉鄉(今蓬萊鎮聯盟村案山)人。生於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父劉汝霖,清季歲貢,通經史,善屬文,應布政使司挑考,列一等,授永春儒學兼學正,兼辦德化、大田闈務。科舉廢后,不求仕進,解職還鄉,創辦案山書院,教書育人。
目錄
民國5年(1916)梧桐回國省親,娶妻陳氏,往緬甸仰光做谷販,每日販谷5000包,供給英人在仰光開設的米廠。繼則獨資經營碾米廠,日碾白米千餘包供應市場。繼而擴大規模,開設三大碾米廠,日碾米上萬包,運銷汕頭、廈門、上海等地,成為仰光專營糧食的最大廠家之一。因生意興隆,而人手不足,乃請在鄉胞弟金梓到廠里幫忙,擴充營業,發展國際貿易,家道日漸殷實,匯巨款在家鄉建新居。當時,地方動蕩,引起土匪注目。21年其母被湖頭股匪陳世春綁架,他備款欲贖,卻被居間者吞沒,陳世春得不到贖款,打死其母。梧桐痛失慈母,喟嘆安溪政治、經濟、文化落後,導致匪禍頻仍。認為只有辦學校,興教育,才能治愚,才能治國安民。遂立志發揚其父致力鄉教之美風。
26年秋以劉氏祖宇和自家的房子作校舍,與其弟金梓捐資創辦案山學校,遴聘教師,招生上課。貧寒子弟補助學費。后重建校舍面積1762平方米,又購置教學儀器,充實設備,為家鄉教育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他還獨資開設蓬萊診所,聘良醫,購置醫療器械,便利病者就醫。
抗日戰爭開始,梧桐參加以陳嘉庚倡導成立的“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任該會仰光分會委員,募款源源寄回祖國,支援抗日。日本南侵(1941),鐵蹄將及仰光,迫於形勢,梧桐留胞弟金梓居仰光做生意,而他用30輛卡車裝運資財,沿滇緬路回國,不料至雲南惠通橋竟被日機炸毀21輛,損失慘重,親人劉祖聰殉難。梧桐回到戰時省會永安,開辦僑生運輸行和汽車修配廠,又於貴陽開設戲院。雖因戰爭而事業收入銳減,但梧桐仍煞費苦心,維持案山學校經費。
33年,梧桐在永安乘坐國民政府專機到重慶參加慶功大會,接受國民政府獎賞,並獲得365000元,作為地下軍在緬甸一切費用之補償。原來他從仰光避難回國,臨行時,敦囑其弟金梓要以祖國為重,大力支持抗日活動,金梓遵兄囑,作出很大貢獻,故有此獎賞。
梧桐在僑居地對創辦安溪會館,興辦僑校和創刊僑報等公益事業,皆不遺餘力,深受僑胞讚佩。他被選為緬甸安溪會館第三屆副理事長,後任理事長,團結會館諸同人,共謀僑胞福利,發揚先輩愛鄉愛國精神,貢獻殊多。他早年加入國民黨,任駐緬黨總支常務監察。國民政府要聘其為參政員,他力辭不就,只任中央僑務委員會委員。在陳嘉庚感召下,他積極參與籌組集友銀行並任理事,入股國幣五十萬元,嗣將股金捐贈集美學校作經費。
抗戰勝利,梧桐停辦永安僑生運輸行,將汽車修配廠全部設備搬遷到廈門,併入新開辦的僑生鐵工廠。翌年,梧桐往香港,得知日本佔據台灣時,原被徵召當炮灰的台胞士兵,散處在湛江和海南各有六千多人,時駐港聯合國總署,因船隻不足,未能及時遣返,梧桐即代“總署”租船運載台胞士兵回鄉。旋往緬甸與金梓共謀振興舊業。至36年因當地政府排華,乃移資金到新加坡開辦“集華船務貿易有限公司”,自任董事長,其侄祖殷為總經理,子傑民協助經營,擁有5艘遠洋貨輪,航運事業,頗為興盛,譽為海外華僑、華人中獨資經營航海事業的鉅賈之一。
梧桐生活儉樸,不以富僑自居,吃與職工一樣飯菜。他重然諾,守信譽,凡事認真負責,始終不渝,以底於成。雖年逾花甲,猶奔波於新加坡、緬甸與祖國之間,后積勞成疾,於1960年2月10日在新加坡辭世。
梧桐之子傑民、祖平、傑力分居新加坡與緬甸從事實業,都有成就。特別是傑民酷肖乃父,繼承梧桐遺志,對案山學校倍加關注,傑民會同宗親劉澄清,劉漢水等翻建並擴建案山小學教學樓、宿舍樓420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