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左未生南歸序
送左未生南歸序
作品名稱:送左未生南歸序 作品年代:清代 作者:方苞 文學體裁:散文
左君未生與余未相見,而其精神、志趨、形貌、辭氣,早熟悉於劉北固、古塘及宋潛虛,既定交,潛虛、北固各分散。余在京師、及歸故鄉,惟與未生游處為長久。北固客死江夏,余每戒潛虛:當棄聲利,與未生歸老浮山。而潛虛不能用。余甚恨之。辛卯之秋,未生自燕南附漕船東下,至淮陰,始知《南山集》禍作,而余已北發。居常自懟曰:“亡者則已矣,其存者,遂相望而永隔乎!”己亥四月,余將赴塞上,而未生至自桐,瀋陽范恆庵高其義,為言於駙馬孫公,俾偕行以就余。既至上營,八日而孫死,祁君學圃館焉。每薄暮,公事畢,輒與未生執手溪梁間,因念此地出塞門二百里,自今上北巡建行宮始二十年,前此蓋人跡所罕至也。餘生長東南,及暮齒,而每歲至此涉三時,其山川物色,久與吾精神相憑依,異矣。而未生復與餘數晨夕於此,尤異矣。蓋天假之緣,使余與未生為數月之聚;而孫之死,又所以警未生而速其歸也。夫古未有生而不死者,亦未有聚而不散者。然常觀子美之詩,及退之、永叔之文,一時所與游好,其入之精神;志趨、形貌、辭氣若近在耳目間,是其人未嘗亡而其交亦未嘗散也。余衰病多事,不可自敦率,未生歸與古塘各修行著書,以自見於後世,則余所以死而不亡者有賴矣,又何必以別離為戚戚哉!
左君未生:作者摯友。志趨:志向和情趣。趨,同“趣”。劉北固:作者摯友。古塘:劉捷,古塘,懷寧人。康熙舉人。曾為年羹堯幕僚。為人重義氣,輕財貨。望溪先生因《南山集》案放逮,古塘相送北上,失去了會試機會,以後就不再應試。宋潛虛:方苞友人。生平未詳。游處:朋友往來相處。客死:死在外鄉。江夏:清湖北武昌府治,今屬武昌縣。聲利:名譽和利祿。浮山:在安徽桐城縣東。恨:遺憾。辛卯: 1711年(康熙五十年)。燕:今河北省一帶地區。附漕船:搭乘漕運的船。淮陰:今江蘇省淮陰市。北發:指從江寧縣獄被解送北上京師。懟(duì):怨恨。已亥: 1719年(康熙五十八年)。至自桐:自桐城來到。瀋陽:今遼寧省瀋陽市。范恆庵:瀋陽人,望溪先生朋友,生平不詳。附馬孫公:指孫承運,遼東人。其先將軍思克為國家干城,又平噶爾丹立功。承運少年尚公主,故稱附馬。生平未甚讀書,然性樸實,待人寬厚,聞過則改。於康熙五十八年五月卒。上營:地名。原屬熱河,今屬河北省。孫:指孫承運。祁君學圃:祁學圃,白山人。生平不祥。館:使居住下來。溪梁:溪上小橋。令上:當今皇帝,指康熙帝。行宮:在京城以外的供皇帝出行時使用的宮殿。此指承德“避暑山莊”。及暮齒:到晚年。齒,代指年歲。三時:夏至后的半個月。頭時,三日;中時,五日;三時,七日。物色:指風景、人物、風俗、習慣等。數(shuò):屢次,經常。速:催促。子美:杜甫,字子美。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有《杜工部集》。退之:唐韓愈,字退之。工古文,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有《昌黎先生文集》。永叔:宋歐陽修,字永叔。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歐陽文忠集》。敦率:指遵循古道。修行:砥礪道德品行。自見: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語出司馬遷《招任安書》:“退而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死而不亡:指把人的精神、志趨、形貌、辭氣寫入書中,傳之後世,則人雖死亦猶不死。戚戚:憂傷的樣子。《論語述而》,“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這篇文章寫於1719年(康熙五十八年)。左未生,桐城人,明贈太子少保忠毅公左光斗的孫子,方苞摯友。未生聽說方苞由於《南山集》案牽連下獄,乃北上探望。及至京師,方苞已經獲釋。相聚數月後,未生將南歸,方苞寫此序文相送。文章回憶與未生交遊的歷史,並述在禍亂中,未生不忍活著的朋友尚永遠離散,遠來探視,足見兩人感情的深厚,在相聚的日子裡,晨夕相處,感情融洽。最後,望未生歸去著書立說,流傳後世,讓自己也能藉此死而不亡。這些感情深摯的話是很感動人的。方苞“送序”諸文,常娓娓敘述交遊過程中的瑣瑣小事,以見互相間的深摯感情,使人很受感動。這篇文章也是如此。最後一段,慨嘆人生不能不死,交不能不散。然而著之文取,則可不死不散。願未生著書自見,朋友亦將賴以不亡,雖直抒胸臆,但也非常委婉動人。
方苞(1668—1749),字鳳九,一字靈皋,號望溪,江南桐城(今屬安徽)人。父仲舒,善詩。1699年(康熙三十八年),方苞應江南鄉試第一名。1706年(康熙四十五年),應禮部試,成進士第四名,但未及殿試,因母病歸侍。1711年,戴名世因《南山集》一書獲罪,方苞因為該書作序,被投入刑部獄,論死。得李光地力救,得釋,以白衣入直南書房。未幾,改直蒙養齋,編校樂律歷算諸書。后又充武英殿修書總裁。雍正時,授左中允,三遷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又充一統志館總裁,皇清文穎館副總裁。1736年(乾隆元年)再直南書房,充三禮義疏館副總裁,擢禮部右侍郎。后因年老多病,辭官歸里。方苞是清代桐城派古文的創始人,尊奉程朱理學和唐宋散文,提倡古文要重“義法”,文字要“雅潔”。他的散文寫得簡練雅潔,開創了清代古文的新面貌。姚鼐說:“望溪先生之古文,為我朝百餘年文章之冠,天下論文者無異說也。”(《集外文序》)所著有《望溪先生文集》十八卷,《集外文》十卷,《集外文補遺》二卷,上海古籍出版社版劉季高校點本《方苞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