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祖寺

位於湖北省黃梅縣的五祖鎮東山之上

五祖寺,原名東山寺,或東禪寺,後世改稱五祖寺,位於湖北省黃梅縣東12公里的五祖鎮東山之上,地處大別山主脈東端南沿,與九江隔江而望。建於唐永徽五年(654年),是中國禪宗第五代祖師弘忍大師的道場,也是六祖慧能大師得法受衣缽之聖地,被御賜為“天下祖庭”。

五祖寺在中國佛教史上佔有重要的位置,又為旅遊勝地。1985年,列為中國開放的重點寺院之一。2006年05月25日,五祖寺作為唐至清時期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為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五祖寺
五祖寺
五祖寺,建於唐永徽五年(654年),是中國佛教禪宗第五代禪師弘忍大師的弘法道場。
弘忍大師在東山開闢道場后,廣開法門,接引群品。吸引四方學者,常住門徒多達千餘人。武則天立周即位后,提倡佛教。久視元年(700年),請弘忍授法弟子神秀、玄約、慧安等赴內道場供養,並賜為國師。此後,弘忍的聲譽愈高,五祖寺的聲望也越大。唐大中二年(848年),宣宗敕建五祖祖師寺院,並改賜寺額為大中東山寺,亦曰五祖寺。後來,五祖寺在李唐諸帝的支持下,持續興盛,從未衰敗。
北宋真宗至南宋高宗期間,師戒、法演、表自、宗拔等名師任五祖寺方丈,相繼大興寶剎,修建殿宇佛塔。特別是法演住山時,大興祖庭,大振宗風。其法裔弟子中,佛果克勤、佛鑒慧勤、佛眼清遠三人,時稱“三傑”,亦稱“三佛”,精勵自持,廣揚佛法,禪風大盛,使五祖寺的名聲更加震動天下。宋景德中(1004-1007年),真宗改賜寺額為“真慧禪寺”。英宗於治平年間(1064-1067年)御書“天下祖庭”,徽宗於崇寧元年(1102年)御書“天下禪林”賜給五祖寺。
宋亡后,東山毀於戰火,一時冷落蕭條。直到至元十九年(1282年)了行禪師再入東山,掃寺故基,重興土木。皇慶二年(1313年)三韓萬奇上人從瀋王請,奉弘忍肉身還東山。至治二年(1322年),法式禪師精勵自持,作大殿,奉祖師;作經閣,藏經卷;梵剎佛像儼然一新,金碧輝煌。後來五祖寺幾經劫火,又多次重修。元至順二年(1331年)文宗改賜寺額曰“東山五祖寺”,簡稱五祖寺,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建築布局


五祖寺
五祖寺
東山五祖寺,整個佛寺建築群,依山勢由上、中、下三部分組成,整體像古代宮殿建築,為中軸線平等布局,層次分明,寺院建築面積近5萬平方米。四大主殿天王殿、大雄寶殿、毗盧殿、真身殿,依山勢高低建於中軸線上。殿宇建築,斗拱交錯。據記載,五祖寺最盛時有殿宇、庵堂和亭台、樓、閣共一千餘間。

主要建築


五祖寺,主要殿宇還有麻城殿、聖母殿、千佛殿以及方丈、禪堂、寮房、客堂、戒堂等。其中,四大宮殿有天王殿、大雄寶殿、毗盧殿和真身殿。天王殿和大雄寶殿為近年新修重建之殿宇,古樸而有氣勢。
一天門
一天門
一天門
一天門,為四足落地式青石門樓,高3.3米,寬2米的,橫跨東西南麓古驛道,北邊通往五祖寺的三叉路口。
釋迦多寶如來佛塔
一天門後面的小岡上,有釋迦多寶如來佛塔,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募化修建。塔體八角五級,高6米余,雕刻秀雅玲瓏。
天王殿
天王殿,是寺院主要殿堂,坐北朝南。始建於唐大中年間,為重檐歇山式建築。殿門上方刻有宋真宗賜封“真慧禪寺”匾額。殿中供奉的是彌勒佛,後座新塑韋陀佛像,東西兩旁塑有四大天王,分別執杵、琵琶、傘、蛇,身披鎧甲。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位於天王殿後,始建於唐朝大中年間。該殿最後一次焚毀於清咸豐四年,僅存四面基石和大佛須彌座。1986年開始修復,歷時七年竣工。建築面積865.7平方米,是中南地區最大的一座大雄寶殿,在全國佛教叢林中堪稱“一枝獨秀”。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協會長趙朴初先生親筆題寫了“大雄寶殿”匾額。大殿供奉的是釋迦牟尼佛、藥師佛和阿彌陀佛三尊佛像。兩旁的立柱上分別刻有“觀音菩薩大慈大悲千處祈求千處應,千手如來隨處化身苦海常作渡人舟”、“心生禪意千般象,性本慈悲九曲回” 、“袈裟月夜經勤誦,早悟虛無菩鏡台”等對聯。大殿東西還塑有十八羅漢
毗盧殿
真身殿
真身殿
毗盧殿,始建於唐大中年間(847-859),殿堂是後來麻城人募捐修建的,故又名麻城殿,1985年維修,更名毗盧殿。這裡陳列著黃梅縣出土的歷代文物兩百餘件,其中以清乾隆年問綠松石磨製的編鐘最為珍貴。
真身殿
真身殿,又名祖師殿,乃是供奉五祖弘忍真身的殿堂,是全寺的主體建築,是古寺僅存的清代磚木結構宮殿式建築。原來在講經台下,唐咸亨五年(674年),弘忍圓寂前令弟子玄賾修建的,北宋元右二年(1087年)移至今址重修。此殿建築匠心獨運,造型巍峨宏麗,前部左為鍾亭,右為鼓亭。兩亭造型一致,相互對稱,內與正殿相通,飛檐斗拱,撐角鐫有鳥像。中部為正殿,正面門上方掛有“真身殿”匾額。門前兩旁大柱上塑有金色巨龍,門頭上橫樑雕成空心二龍戲珠,屋頂上有九龍蓋頂,兩側均用雕花磚砌。正殿後部正中為“法雨塔”,五祖真身即藏於此。塔壁四周上層,有數以百計的石刻小佛像和鐫刻匾額。
七重偏殿
七重偏殿
七重偏殿
主殿東側有關聖殿,松柏堂,延壽庵,及第庵,華嚴庵,佛殿,客堂,齋堂,大寮等;主殿西側有長春庵,娘娘殿,方丈,監院室,庫房,小寮等。
聖母殿
聖母殿,是五祖寺方丈瑞公及門人了徽等人,為紀念五祖弘忍之母周夫人所建。聖母殿西側,有白蓮溪從山澗流過,聲響如琴。這裡有蘇東坡書寫的“流響”和清鍾谷書寫的“法泉”石刻手跡。
五祖大寶塔
建於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為五祖舍利(骨灰)下葬處。(五祖真身毀於民國16年)。

文物遺存


講經台
宋英宗御書“天下祖庭”
宋英宗御書“天下祖庭”
講經台,相傳五祖弘忍及引后歷代住持僧俱於此講經說法。此台系用砂岩條石築成的,正面朝南,背連山脊,台西懸崖千丈,登上講台,視野開闊,猶如廁身天境。
白蓮池
白蓮池,為五祖弘忍手建。池中白蓮亦為弘忍手桿至今白蓮生長旺盛,亭亭玉立,綠葉如蓋,色白香清。
缽孟石
缽孟石,系一塊高6米,徑9米的天然岩石,平地突兀,形如望月,相傳是弘忍所用之缽變成。
洗手池
洗手池,是弘忍初建寺時,在白蓮峰上的一塊自然岩石上鑿的,形如腳盆。無論晴天雨天,池中始終只有半池水。既不幹涸,也不滿溢,堪稱一絕。
六祖墜腰石
天下禪林碑
天下禪林碑
六祖墜腰石,為長方形,約14公斤,上刻有“六祖墜腰石”五個大字和清朝著名詩僧晦山所題“塊石繩穿祖跡留,曹溪血汗此中收”的詩偈。
五祖寺玉印
五祖寺玉印,以漢白玉雕刻而成,印身為正方體,長、寬各121厘米,重2.45公斤。印文為篆體,刻有“天下祖庭大滿真身寶印”。
飛虹橋
飛虹橋,始建於元代。此橋橫跨於兩山澗谷之上,單孔發券,長33.65米,高8.45米,雄偉壯觀,狀如飛虹。兩端砌有牌坊式門樓,橋下流泉飛濺,瀑布飛崖掛壁。
六株古稀青檀
青檀,俗稱油朴樹,一共六株,其中最大的一株,粗四圍,高28米,覆蓋面積近1畝。

著名高僧


高僧弘忍
五祖寺
五祖寺
高僧弘忍(601-675),唐代僧人,俗姓周,原蘄州府黃梅(今湖北黃梅縣濯港鎮)人,七歲出家,受具足戒。弘忍被認為是禪宗的實際創始人,門下出神秀、慧能兩大弟子,分成南北兩宗。北宗神秀一系不久衰落,南宗慧能一系成為禪宗主流,后發展成臨濟、溈仰曹洞、雲門、法眼五家,合稱禪門五宗。禪宗是中國支派最多的佛教宗派,也是中國佛教史上流傳最久遠、對中國文化思想影響最廣泛的宗派。弘忍所倡導的這種禪風影響深遠,波及東南亞和日本。
昌明法師
昌明法師,俗姓曹,名字秀,生於1917年8月,祖籍湖北枝江縣瑤華鄉柏楊村,他是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湖北省、武漢市佛教協會會長,湖北省人大常委,漢陽區政協副主席。漢陽歸元寺方丈,同時還併兼任湖北省殘疾人基金協會名譽理事,在海內外佛教界具有很大的影響,被譽為中國著名的十大高僧之一。
五祖寺 活動照
五祖寺 活動照
湖北大冶人,出生於1971年,12歲出家於黃石市東方山弘化禪寺。系北京中國佛學院1980年恢復以來最早培養的19名碩士研究生之一。1997年11月14日承接東方山弘化禪寺衣缽,升 座方丈,為該寺第七十三代傳人。2013年10月10日進駐五祖寺,全面主持五祖寺日常事務。
正慈法師現為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湖北省佛教協會會長、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青聯委員、湖北省青聯副主席。出版有《茶禪的味道》《出家人的樣子》《心安住的地方》《禪就是這樣》《慈悲的溫暖》五本文集,在國內外發表論文多篇,被稱為“學者和尚”。

開發保護


文物碑
文物碑
建國后,寺廟和名勝古迹得到妥善保護,國家對殿堂、碑刻、古迹等加以妥善保護,先後撥款徹底翻修真身殿、祖師堂、天王殿。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黃梅縣政府對寺院建設十分重視,撥付專款,成立專班,進行修復。在前任已故住持昌明法師的主持下,得以恢復,在方丈見忍(悟祥)法師主持以來,聚引群品,廣結善緣,對祖庭進行了全面修建。
1985年,五祖寺經國務院批准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開放寺院。
1994年11月,在黃梅縣召開首屆禪宗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議上,確定五祖寺為中國禪宗發源地,弘忍大師為中國禪宗創始人。
2006年05月25日,五祖寺作為唐至清時期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交通


五祖寺旅遊
五祖寺旅遊
①從武昌傅家坡長途汽車站坐車可直達黃梅縣,兩個半小時,全程高速;
②到黃梅縣城后坐小巴到五祖鎮東山;也可從江西九江到黃梅,九江到黃梅縣車程僅20分鐘;
③黃岡黃州客運站每天早上6:00-15:40有車發往黃梅縣,票價34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