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安鄉

宿安鄉

山東省德州市臨邑縣宿安鄉地處魯北平原,南靠臨邑縣城10公里,北與樂陵相望,東與濟南市商河接壤,西依德州。全鄉總面積59.7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9萬畝,27498人(2017)。轄10個社區,全縣唯一保留的一個鄉。

宿安鄉交通便利,邢德公路貫穿南北,宿田路橫貫東西,實現了村村通柏油路。宿安鄉屬引黃灌溉區,地下水豐富,森林覆蓋率達到35%以上。

宿安鄉歷史悠久,人傑地靈,自古就是經濟文化重鎮。據《山東通志》記載,唐太宗李世民經過此地暫住一宿,定名宿風堤。後來明燕王掃北住宿風堤一夜,平安無事,就把宿風堤改名為宿安鎮,即今宿安鄉。

古有明朝“南董北邢”的“北邢”,即大書法家邢侗及其胞妹詩文家邢慈靜名揚海外。今有在台灣的宿安人邢照東投資建的“照東小學”,交映了古今文明的燦爛光輝。

歷史沿革


臨邑宿安自古為名鎮,因三朝皇帝住宿平安而得名。
一走進宿安,就會感到一股悠遠的古韻踏歌而來。當你自臨邑城沿通往天津的公路北行,不到25華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山東著名書法家魏啟厚先生所書“邢侗故里”四個金光閃閃大字的牌坊,背面是“唐王大堤”四個字,往東是邢侗十九代孫台灣邢照東教授投資所建的“照東小學”,往北便是邢侗之父邢如約庄惠先生祠堂,祠堂前邢侗所載的皂角樹,格外引人注目。遍及這個三千口人的大集鎮,幾乎步步都是引人遐想的古迹,處處都是古色古香的故事。走上“唐王大堤”最高處,整個宿安盡收眼底,圍繞宿安的黃河故道,在明代稱朱家河,那時朱家河水滾滾波濤自西奔騰而來,繞宿安北去東流入海,水面有千米之寬。此時的宿安,舟船穿於水,商賈歌於市,農夫忙於野,鶯燕爭於樹,童娃戲於蓮。芳甸、花林、妝樓、玉戶無不沐浴在春光月色之中,構成幽雅、皎潔而又迷離的仙境。
《山東通志》記載:“唐太宗征遼時,在此駐宿”。縣誌記載:“李世民在此築堤露宿,故名‘唐王堤’。”民間傳說中,李世民征遼時,來到此地,天色已晚,遇上風沙瀰漫,即命兵甲築堤而宿。正巧,堤築好后,隨即風平浪靜,月明如水,李世民寢室平安。天亮被河流宛轉繞茅甸,灧灧碧波的裊裊韻情和那柔和、清麗、朦朧的人間仙境所迷戀,為留念這個天賜風水寶地,走時留下幾個隨從和妃子,后成婚在此繁衍並依堤建庄,起名“唐王堤”。宿安從此日漸繁華。
至明初,燕王朱棣掃北,一路刀光劍影,人喊馬叫,晝夜不得安息,百姓聞風四散奔逃。來到宿安,卻是另一番景象,家家敞門開戶,街上行人來來往往,正百思不解,紀綱、穆肅二人突闖軍營,扣住燕王坐騎,請求為燕王效忠。燕王喜歡紀綱、穆肅刀馬嫻熟,膽略過人,當即收為帳下親兵。(史書記載,燕王登基后,於1403年封紀綱為威懾天下、駕馭朝臣的錦衣衛指揮使,穆肅為僉事。)燕王了解到宿安人為唐王李世民隨從、妃子後裔,知書達理,倍增好感。雖一路斬盡殺絕,但在宿安,下令不動一刀一槍,當夜宿住宿安,一夜雞不叫,狗不咬,幽靜勝似金殿,大感意外。燕王惜惜難別,為留念,將“唐王堤”易名“宿安店”。
宿安物寶天華,人傑地靈,自明始,愈加輝煌燦爛。只宿安邢氏一族,計有御史二人、知府三人、知縣十餘人。與董其昌合稱“南董北邢”的行太僕寺少卿邢侗仕途十餘年,功績威震朝野,書法“收追二王,一絲不苟”,“以技盡之年,神化縱橫,直與山陰分座”。史書記載,“朱宗出使,從人適攜邢書兩幅,購之黃金同價。”高麗等外邦時派使者求之。著有《來禽館集》29卷,文24卷,詩五卷,不少作品入選《四庫全書》。“書畫俱稱絕品”的女詩文書法家邢侗之妹邢慈靜,其“文筆高古,存鞏惠姬之風”,寫有《黔途略》一文,刻有《之室集帖》,蘇州博物館今藏有詩、書代表作《自書雜詩》一冊,計三十五頁,詩四十首。還有“書法自成一家,博古能文過於慈靜”的楊氏九嫂等,彰顯了明代宿安經濟文化的昌盛。邢氏兄妹上石的《唐人雙鉤十七帖》、《澄清堂帖》、《蘭亭序》、《非非草》等石刻、木刻等國家重要文物,都來自宿安,邢氏兄妹及楊氏九嫂甚稱一代風流人物,流芳百世。
到清朝的乾隆時代,宿安已是聞名濟南的名鎮,步步是景,處處迷人。有七十二眼井、八十二座廟、上天梯、魔天嶺、無梁大殿、走橋不見橋、一步三眼井、白衣庵、正宮娘娘廟等名勝奇觀。乾隆泰山進香,看到宿安人間仙境,深為感動,決定暫緩前行,微服私訪。在宿安北,遊覽了“人壓山東,字壓北京”的大清才子孟長戀故里,觀賞了當朝大學士劉墉為長戀題詞“順天京魁”的牌匾。在獨自私訪肖營村時,因患感冒病倒在肖營廟中,肖營村一老人王景隨背到家中,請醫煮葯,救治康復,賜王景隨黃馬褂,封地十畝,永久不拿皇糧,此俗一直沿續民國初止。為此曾在肖營村前樹石碑記載此事,可惜“文革”期間被毀,現存已殘缺不全。孟長戀碑誌已收藏至縣邢侗公園。據傳,乾隆曾欲將臨邑縣城移至宿安,后因宿安無殺場而沒實現。
走在古鎮宿安街中,唐明清的遺風徐徐吹來,朱家河的風景脈脈含情,那依稀可見的古迹,述說著歲月的蒼桑,匆忙的腳步敲打著遠古的幽夢。三朝君王駐宿安,曾為這片神奇的沃土帶來榮耀;邢氏兄妹楊氏九嫂的書法、詩文,正在發揚光大激勵著後人;紀綱、王景隨、孟長戀以及順治皇帝賜封56幅戰功圖並賜跑馬圈地的馬成功,給這座古鎮留下許多遙遠的記憶;上世紀六十年代已乾涸的黃河故道,還在流淌著許多塵封的故事。比四周高出二十多米的唐王大堤,至今還屹立在宿安北十字路上。穆肅、邢侗族人還在宿安繁衍生息,紀氏族人因紀綱殺身之案遠遁他鄉。八十二座廟等古迹“大躍進”時期陸續被拆,盡剩一座正宮廟,最終毀於“文革”。
如今,“邢侗故里”的宿安,開拓創新,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使“和諧和美、古風今韻”的宿安迸發出新的活力。

自然資源


境內水、電、交通、通訊十分便利,春風河、三分乾等主要河流,其總長度達50公里,境內有15000伏變電站,電力資源充足。是勝利油田的開發重地之一。村村通柏油路,邢德路貫穿南北,宿田路橫貫東西,南抵濟南,北達京津。

鄉村特色


黃金梨
黃金梨
宿安鄉黃金梨生產基地是鄉政府與中國少數民族經濟文化開發總公司簽訂的黃金梨生產項目,於2002年組建了臨邑縣金色農業有限公司。為使黃金梨生產基地儘快取得效益,實現農民增收,臨邑縣質量技監局標準化科工作人員多次深入到基地進行現場指導,他們先後從省里索取標準10餘份,並結合當地氣候資源、水資源、土壤條件和生態環境條件,制定了《綠色食品黃金梨生產技術規程》、《綠色食品鮮梨包裝生產操作規程》和《綠色食品黃金梨初加工生產技術操作規程及質量保證措施》三項標準,使黃金梨從生產到銷售實現了“基地種植與統一技術標準、統一生產資料供應、統一產品銷售”三結合,有力地促進了黃金梨生產項目的順利開展,使廣大種植戶得到了實惠。
依託優勢抓開發
宿安鄉依託本地資源優勢,念好“三字”經,加快旅遊開發建設步伐。
荷花園
荷花園
一是念好“挖”字經。宿安鄉尚存有明朝大書法家邢侗的故居,該鄉籌措資金30萬元,在宿安街邢氏祠堂的舊址上,建設仿明建築的邢侗草堂,將現存的文物擺放在草堂內,對院內的碑刻和邢侗親植的皂角樹進行重點保護,打造宿安文化旅遊品牌。
二是念好“引”字經。引進了投資1000多萬元的臨邑金水園鹽鹼地開發項目,一期工程投資300萬元開發建設了100畝荷花園,栽植“鄂蓮4”、“鄂蓮7”等優質品種,建設6處垂釣台、4處鄉村風情農居,供旅遊觀光者休閑娛樂。
三是念好“培”字經。以“珏昊”牌萬畝黃金梨種植基地為依託,以崔家、鄧家黃金梨精品園和密植園為重點,傾力培植建設黃金梨生態觀光園。
培育三型農民
棉花
棉花
宿安鄉緊緊圍繞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目標,積極培育“市場型”、“兩棲型”、“技術型”農民,實現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一是政策引導,造就“市場型”農民。充分發揮本鄉林果種植、棉花種植、畜牧養殖的優勢,積極發展農村經濟人隊伍,根據市場經營範圍對農村經濟人進行分類建檔管理,從市場信息、經營模式、經營技巧等方面強化對他們的培訓。經他們銷售的各類產品每年可達100多萬元。
二是做強產業,培育“兩棲型”農民。通過實施兩大“天字型大小”工程,為農民就業開闢了渠道,搭建了平台。有2000名農民實現了上班當工人,下班去種田的兩棲生活。
三是科技帶動,塑造“技術型”農民。積極實施農民科技培訓工程,為農民致富“充電補腦”。通過“走出去取經,請進來傳寶”等多種培訓方式,使200餘人成了鄉村農技骨幹和“土專家”,全鄉60%以上的農民掌握了1—2門致富技術,同時全鄉湧現出308個科技種養示範戶。

產業發展


板紙
板紙
林業發展實現新突破,確立了“經濟林黃金梨當家,速生豐產楊為主,大上林果,上大林果”的發展思路,構築起了15000米的植樹平台,植樹30萬餘株,形成“二橫三縱”植樹網路。黃金梨於2003年獲得綠色食品認證,在國家商標局成功註冊了“珏昊”品牌,全鄉種植面積達到10000畝,並建立了兩處400噸恆溫庫。

紙業

年可利用廢紙5萬噸,生產板紙4萬噸,2007年稅收可達100多萬元,下步要加強對其扶持力度,使其企業上規模,產品上檔次,真正成為全鄉的支柱企業。同時,因企業生產的板紙是加工紙箱、紙盒、紡織紙管的原料,主要銷往江、浙一帶,運輸成本高,降低了企業利潤,所以在今後的工作中針對紙箱、紙盒、紡織紙管企業進行重點招商活動,以降低企業成本,拉長產業鏈條。

棉紡產業

棉紡產業是宿安鄉的傳統產業和優勢產業,現有棉花加工企業41家,每年棉花加工量近5000噸,皮棉產量近2000噸,有寶成紡織、銀安紡織、永泰紡織3家棉紡企業,寶成紡織、銀安紡織已建成投產,永泰紡織10月份可竣工投產,3家棉紡企業每年皮棉年需求量達6000噸,全鄉的棉花加工廠遠遠不能滿足這3家企業的需求。下一步,將積極引導現有棉花加工企業,擴大生產規模,進行產業整合升級,淘汰落後生產設備,引進先進生產技術,建立更多的棉花加工企業。同時依託這一優勢加大在紡織、服裝行業的招商引資力度。

木材加工業

宿安鄉現有木材購銷戶180多家,木材加工戶11家,全鄉年加工木材能力2.5萬方,但木材加工相對分散、生產工藝簡單,產品附加值低。針對這一現狀,充分發揮這一資源優勢引進投資近600萬元的膠合板加工廠現項目已開工建設。建成投產後可年加工木材8萬方,生產成品板60萬張,年產值可達3000萬元,將有效地整合了全鄉的木材資源並帶動周邊縣、鄉的木材加工業的發展。

畜牧業

宿安鄉
宿安鄉
宿安鄉畜牧業發展迅猛,新建養殖小區生豬存欄量1000頭以上的5家,存欄量500頭以上的30家,全鄉生豬存欄量達到30萬頭以上。
一是繼續壯大林場良種豬場規模。2007年新上二元種母豬140多頭,
二是以金鑼為依託,大力發展生豬養殖,新上存欄量500頭以上的養殖場3個,周家養殖場和於安養殖場正在建設中。
三是以臨邑福潤禽業食品有限公司為依託,大力發展肉雞養殖,在林場新上存欄量1萬隻肉雞養殖場1處,在西辛、熊家、宿安街等村新發展肉雞養殖大棚70多個。
宿安鄉
宿安鄉
四是新上烏蘇里貉養殖場一處,由黑龍江省客商楊志東和小許家村村民許言海合夥建場。總投資400多萬元,現聘請養貉專家3人。該養殖場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佔地面積數百平方米,是集貉子養殖、皮毛銷售於一體的綜合性養殖場,養殖貉子1500多隻,每隻可賣450元。該鄉及周邊鄉鎮已有20多戶與其簽定了養殖合同。
五是加強畜禽防疫。鄉畜牧辦按照“加大投入、預防為主、強化免疫、確保質量”的指導思想,全面紮實地推進以防治禽流感和五號病為主的動物強制免疫工作,應防牲畜免疫率,耳標打掛率,免疫證發放及建檔率均達到了100%,從源頭上杜絕了動物疫情的發生和傳播,成功抵禦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的發生。投資140多萬元建設一處集肉雞孵化、種雞改良、肉雞養殖為一體的綜合養殖場。

地理環境


地處魯北平原,地勢平坦,土地肥沃,資源豐富。
宿安鄉
宿安鄉